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814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库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包括:截流闸、沉淀区、净化区、稳定区、缓冲区、及缓冲区出水闸;所述沉淀区、净化区、稳定区、及缓冲区依次串联连接,并所述沉淀区相反于连接所述净化区的一侧设置所述截流闸,所述缓冲区相反于连接所述稳定区的一侧设置所述缓冲区出水闸。所述双通向的前置库具备前置库功能,前置库具有可调节水位、初期雨水和洪水的分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检修期前置库水位稳定等优点;同时,强化了前置库的净化效果,实现了微污染水的粗滤;所述导流墙半透水结构提高絮凝、沉淀的效果。并选种不同的适应能力和净水能力强的水生植物或者联合浮床浮岛技术,兼具净化和景观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
本技术涉及水库污染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氮、磷营养物质向水体的排放量日益增加,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当污染水体排放到大面积水域时,治理富营养化难度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在水库入口设置面源净化系统非常必要,其中,前置库处理系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技术方法。传统经典前置库是在入湖库口筑坝,建成位于主体湖库上游的小型库塘,用于截流进入主体湖库的污染物。公开号为CN1621622A、CN104803558A和CN103924551A等专利均可有效净化稳定来水,当汛期暴雨时,进水量急剧增加,抗水力冲击能力较差。磁絮凝技术对悬浮物含量较高的微污染水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公开号CN205773894U将磁絮凝技术应用于前置库处理分流制雨水处理系统,然而,没有考虑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水质特点,运行成本较高。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前置库都是单通向的,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截流污染物,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水位难以控制调节的时间段。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双通向,净化效果好,抗水力冲击能力强,并达到一定景观效果的前置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所述前置库包括:截流闸、沉淀区、净化区、稳定区、缓冲区、及缓冲区出水闸;所述沉淀区、净化区、稳定区、及缓冲区依次连接,并所述沉淀区相反于连接所述净化区的一侧设置所述截流闸,所述缓冲区相反于连接所述稳定区的一侧设置所述缓冲区出水闸。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的边缘一处设置进水堰,并为了配合进水堰工作,在所述进水堰附近设置有一个截流闸,通过配合实现微污染水通过进水堰进入所述前置库。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相反于所述截流闸的一处设置有所述沉淀区与所述净化区的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截流闸根据所述沉淀区俯视截面中心位置相互对称;并所述沉淀区与所述净化区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导流墙,所述第一导流墙与所述前置库的边侧构成所述第一连接口。进一步地,所述稳定区与所述缓冲区之间设置有一个渗透坝,渗透坝是可透水的构筑物,所述渗透坝将所述稳定区及所述缓冲区之间的连通,并在所述缓冲区内连接有一个泵站,通过所述泵站能够将所述缓冲区内的盈余的水量进行排出。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堰采用半透水结构,所述半透水结构为由下部的不透水堰体及上部的透水堰体组成。进一步地,在所述沉淀区还包括有磁粉投料口、及絮凝剂投料口;所述的不透水堰体内还设置有若干个穿堰排水管;所述磁粉投料口、及所述絮凝剂投料口均连接在所述穿堰排水管上,经由所述穿堰排水管向上20-30°推动微污染水进入所述沉淀区,在涌动作用下充分混合。进一步地,所述透水堰体由30-150mm的块状抛石或袋装碎石堆砌而成,高度占进水堰总高度的20~3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前置库功能,同时本技术能够提供配合水库进行调节水位,实现初雨和洪水的分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检修期前置库水位稳定多种功能;(2)本技术强化了前置库的净化效果,采用水力混合,未设置专门磁粉及絮凝剂混合流道,且对沉淀区底泥定期清理回收磁粉,降低了能耗和成本;(3)进水堰半透水结构实现了微污染水的粗滤;导流墙半透水结构改变了沉淀区的水流形态,提高絮凝、沉淀的效果。(4)通过截流闸的调度实现了初期雨水和洪水的分流,增强了前置库抗水力冲击的能力,节约药剂的投加量。(5)根据前置库各区水位条件,选种不同的适应能力和净水能力强的水生植物或者联合浮床浮岛技术,特别是在净化区采用生态操纵技术进行设计,强化前置库区域的净化和景观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所述所述穿堰排水管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并不限定本技术的应用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技术应用于其他类似场景;如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语并非特指单数,也可以包括复数。一般来说,术语“包括”或“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以深圳市某水库为例,为了保障输水管道检修期水库供水能力,水库采用高水位运行,高水位比常水位高出2~3m。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所述双通向的前置库包括截流闸1、沉淀区2、净化区3、稳定区4、缓冲区5、及缓冲区出水闸6;所述沉淀区2、净化区3、稳定区4、及缓冲区5依次连接,并所述沉淀区2相反于连接所述净化区3的一侧设置所述截流闸1,所述缓冲区5相反于连接所述稳定区4的一侧设置所述缓冲区出水闸6;在水库正常水位,所述缓冲区水闸6常开,前置库与水库连通;输水管道检修期,水库水位高,缓冲区水闸6关闭,前置库多余的水排出库外,保障前置库水位,维持水生植物适宜水深。所述沉淀区2的边缘一处设置所述进水堰11,并为了配合进水堰11工作,在所述进水堰11附近设置有一个截流闸1,通过配合实现微污染水通过进水堰11进入所述前置库;并所述沉淀区2与所述净化区3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导流墙20,微污染水通过第一导流墙20由所述沉淀区2进入所述净化区3内,具体为,所述第一导流墙20与所述前置库的一边侧之间构成一个第一连接口21;在所述前置库的边侧上延伸形成有一个第二导流墙32,所述第二导流墙32与所述第一导流墙20相互平行,并所述第二导流墙32与所述前置库的另一边侧之间构成一个第二连接口31,所述第二连接口31与所述第一连接口21根据所述净化区3俯视截面中心位置相互对称;所述上述所提供的微污染入水通过所述连接口31结构,能够实现所述微污染水沿着“S”型流道进入所述稳定区4内;所述稳定区4与所述缓冲区5之间设置有一个渗透坝51,所述渗透坝51可实现所述稳定区4与所述缓冲区5的双通向通水,具体为高水位区域向低水位区域透水,并在所述缓冲区5内连接有一个泵站7,通过所述泵站7能够将所述缓冲区5内的盈余的水量进行排出。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中,所应用进水堰11的堰孔净宽为11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库包括:截流闸、沉淀区、净化区、稳定区、缓冲区、及缓冲区出水闸;/n所述沉淀区、净化区、稳定区、及缓冲区依次连接,并所述沉淀区相反于连接所述净化区的一侧设置所述截流闸,所述缓冲区相反于连接所述稳定区的一侧设置所述缓冲区出水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库包括:截流闸、沉淀区、净化区、稳定区、缓冲区、及缓冲区出水闸;
所述沉淀区、净化区、稳定区、及缓冲区依次连接,并所述沉淀区相反于连接所述净化区的一侧设置所述截流闸,所述缓冲区相反于连接所述稳定区的一侧设置所述缓冲区出水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的边缘一处设置进水堰,并为了配合进水堰工作,在所述进水堰附近设置有一个截流闸,通过配合实现微污染水通过进水堰进入所述前置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通向的前置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相反于所述截流闸的一处设置有所述沉淀区与所述净化区的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截流闸根据所述沉淀区俯视截面中心位置相互对称;
并所述沉淀区与所述净化区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导流墙,所述第一导流墙与所述前置库的边侧构成所述第一连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向的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雪朋黄奕龙王健曹月波王国建薛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