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亚南专利>正文

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5828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包括立架和横架,立架的顶部设置有顶板,顶板的下表面设置有旋转接头,旋转接头中设置有连接轴,连接轴的外部套设有体转把持装置,立架的形状为井字形,立架的中间转动设置有腰部垫,立架上设置有朝与顶板所在方向相反一侧起拱的弧形架,弧形架的顶端活动设置在立架上,立架上设置有供弧形架顶端上下移动的轨道,弧形架的底端设置有卡接杆,卡接杆的底端与横架连接,横架的顶面设置有若干个可与卡接杆卡接配合的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机械辅助方式来帮助使用者完成体转运动和下腰活动,运动质量较高,有利于康复,并且能够进行适应性调整以适应不同使用者,利用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
技术介绍
神经科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帕金森、癫痫、脑瘫、共济失调、扭转痉挛、孤独症、老年性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病、代谢病和遗传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四肢麻木、无力)及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疾病。运动神经支配随意肌,运动神经损伤可导致其支配的肌肉瘫痪或肌力下降。缺少外周神经的刺激,可导致肌肉萎缩。神经科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对腰部肌肉进行一定的锻炼,这不仅是对腰部运动神经的重视,同时也关乎其它神经,尤其是对腿部神经的正常工作有重要影响。现有的腰部护理装置有护理带形式,也有按摩仪形式的。其中,护理带采用静态保养和药物渗透的方法达到护理的目的,而按摩仪主要是对患者腰部进行按摩达到放松和疏通神经的目的。不过,对于一些需要进行腰部运动的病人来说,在转腰、弯腰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依靠自身来完成,这种动态运动恢复的动作未能通过一些装置达到舒展的目的,所以做腰部运动的质量也会随之降低。其次,现有的活动健身器材的动作量较大,又不适用于病人康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的腰部护理装置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护理效果较好且能帮助病人通过运动方式达到恢复目的的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包括立架和横架,所述立架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置有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中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部套设有体转把持装置,所述立架的形状为井字形,所述立架的中间转动设置有腰部垫,所述立架上设置有朝与顶板所在方向相反一侧起拱的弧形架,所述弧形架的顶端活动设置在立架上,所述立架上设置有供弧形架顶端上下移动的轨道,所述弧形架的底端设置有与立架水平平行的卡接杆,所述卡接杆的底端与横架连接,所述横架的顶面设置有若干个可与卡接杆卡接配合的卡槽。作为优选,所述体转把持装置包括蝶形把手和连接筒,所述连接筒设置在蝶形把手的顶部且与连接轴套接,所述连接筒和连接轴的侧面均设置有多个可与销轴连接的销孔。作为优选,所述弧形架包括弧形杆、弦向杆和连接在弧形杆和弦向杆之间的把手杆。作为优选,所述立架的底部设置有位于顶板下方的支撑角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采用机械辅助方式来帮助使用者完成体转运动和下腰活动,运动质量较高,有利于康复。通过手持体转把持装置可进行体转运动;通过手持弧形架并将腰部垫垫在腰部可进行下腰活动。弧形架的角度以及体转把持装置可进行适应性调整以适应不同使用者,利用率较高,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合大规模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的轴测图;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的侧视图;以上各图中,1、立架;2、横架;21、卡接槽;3、顶板;4、旋转接头;5、连接轴;6、体转把持装置;61、蝶形把手;62、连接筒;7、腰部垫;8、弧形架;8、卡接杆;82、弧形杆;83、弦向杆;84、把手杆;9、轨道;10、支撑角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包括立架1和横架2,立架1的顶部设置有顶板3,顶板3的下表面设置有旋转接头4,旋转接头4中设置有连接轴5,连接轴5的外部套设有体转把持装置6,立架1的形状为井字形,立架1的中间转动设置有腰部垫7,立架1上设置有朝与顶板所在方向相反一侧起拱的弧形架8,弧形架8的顶端活动设置在立架1上,立架1上设置有供弧形架顶端上下移动的轨道9,弧形架8的底端设置有与立架水平平行的卡接杆81,卡接杆81的底端与横架2连接,横架2的顶面设置有若干个可与卡接杆卡接配合的卡槽21。其中,立架1和横架2为整个装置的安装基础和固定结构。旋转接头4、连接轴5和体转把持装置6可辅助使用者完成体转运动;腰部垫7、弧形架8和横架2可辅助使用者完成下腰活动。本装置的工作原理是,使用者手持体转把持装置6,通过转动体转把持装置6可连带身体进行一定转动角度的体转运动。再者就是,使用者将腰部对应腰部垫7,通过把持弧形架8并且后仰,腰部垫7可随着腰部的运动实现一定角度的弯曲(转动),从而完成下腰运动。这样的话,本装置便通过机械辅助方式来帮助使用者完成体转运动和下腰活动,运动幅度适中,运动质量较高,有利于康复。进一步地,弧形架8的角度可根据使用者的弯腰能力进行阶段性调整,如将其底部的卡接杆81与横架2上不同远近的卡接槽21配合,弧形架8整体的角度便发生变化,从而与使用者的手臂向配合,而弧形架8的杆结构均采用断面为圆形的杆则方便使用者把持。需要说明的是,腰部垫7的大小可根据不同人的腰部体型进行选择,而且其高度可上下调整。为了提高本装置的利用率,本装置除了能够对弧形架的角度进行调整外,所述体转把持装置6包括蝶形把手61和连接筒62,连接筒62设置在蝶形把手的顶部且与连接轴套接,连接筒62和连接轴5的侧面均设置有多个可与销轴连接的销孔(图中未示出)。其中,蝶形把手61便于人手把持,而连接筒62与连接轴上的不同销孔销接可完成对体转把持装置的高度调节,而且将连接筒62朝上设置可方便连接并避免人的头部顶在连接轴的底部,安全性较高,调节过程比较简单。进一步地,本技术提供的弧形架8包括弧形杆82、弦向杆83和连接在弧形杆和弦向杆之间的把手杆84。弧形架8与横架2的相对角度发生变化之后,弦向杆83和把手杆84的均产生一定的斜度,从而更好地与使用者在下腰过程中的手臂、手腕配合,进一步提高本装置的利用率。为了提高本装置的支撑稳定性,本技术在立架1的底部设置有位于顶板下方的支撑角架10用来支撑立架,而立架1本身可通过地脚螺栓或预埋的形式固定在地面上。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架和横架,所述立架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置有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中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部套设有体转把持装置,所述立架的形状为井字形,所述立架的中间转动设置有腰部垫,所述立架上设置有朝与顶板所在方向相反一侧起拱的弧形架,所述弧形架的顶端活动设置在立架上,所述立架上设置有供弧形架顶端上下移动的轨道,所述弧形架的底端设置有与立架水平平行的卡接杆,所述卡接杆的底端与横架连接,所述横架的顶面设置有若干个可与卡接杆卡接配合的卡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科护理用腰部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架和横架,所述立架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置有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中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部套设有体转把持装置,所述立架的形状为井字形,所述立架的中间转动设置有腰部垫,所述立架上设置有朝与顶板所在方向相反一侧起拱的弧形架,所述弧形架的顶端活动设置在立架上,所述立架上设置有供弧形架顶端上下移动的轨道,所述弧形架的底端设置有与立架水平平行的卡接杆,所述卡接杆的底端与横架连接,所述横架的顶面设置有若干个可与卡接杆卡接配合的卡槽。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亚南崔娜
申请(专利权)人:魏亚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