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5188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包括吸声基体、共振板及尖劈,所述吸声基体为立方体状,所述吸声基体与所述尖劈均包括金属穿孔板外壳及吸声材料,所述金属穿孔板外壳内围成吸音空间,所述吸声材料填充于相应的吸音空间内,所述共振板夹设于所述吸声基体的金属穿孔板外壳与所述尖劈的金属穿孔板外壳之间。该复合共振吸声结构能够在全频率段上吸收声音,且在相同的吸声特性下,达到减少尖劈长度,降低建造成本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共振吸声结构
本技术涉及吸声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共振吸声结构。
技术介绍
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测试与分析是NVH试验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产品设计及制造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和改进的重要依据。声学试验室为声学试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声学环境,对NVH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一些企业、研发机构(特别是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都建立起半消声室,而自由场半径、截止频率是半消声室的重要指标,这两项指标由安装在半消声室墙上的吸声结构实现,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对于室内自由声场范围的大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决定消声室质量的最重要的部分。现有技术中吸声结构主要有两种:1、尖劈,其应用逐渐过渡原理,把多孔性(或纤维性)材料做成锥形或尖劈状吸声体,通常由最外层的穿孔钢板、中间层的纤维布密封膜、最内层的多孔吸声纤维组成。同种材料下尖劈长度愈长,尖劈的低频吸声性能愈好。一般而言,尖劈的长度适用于1/4波长理论。2、平面薄型宽频带复合吸声体,其最外层为穿孔钢板,中间填充吸声材料,共振板设置在吸声材料中间。平面薄型宽频带复合吸声体的吸声原理为:吸声材料对中高频声音进行吸声,共振板组成一个质量-弹簧共振体系,对低频声音进行吸声。上述两种吸声结构存在缺陷主要是:对于尖劈:1).采用四分之一波长设计的尖劈,其尖劈长度与截至频率严格按照L=λ/4=c/4f(其中λ为波长,c为声速,f为频率),尖劈对房间的体积要求很大,造成空间上极大的浪费,且截止频率要求越低,尖劈的长度就越长,对土建基础的要求也更高。2).以往设计的金属尖劈结构仅仅在金属穿孔板和内部玻璃纤维材料之间包裹有透声密封膜,防止纤维或颗粒物排出,但由于吸声材料吸附性很强,在干燥北方天气合适,但在潮湿的南方,由于空气中水分含量大,水分被材料吸附后产生恶臭味,导致空气污染,威胁试验人员的健康,即使采用空调除湿,在安装阶段也避免不了因空气湿度大产生的污染;且吸声材料潮湿后会影响材料的吸声性能,导致尖劈的吸声性能降低。对于平面薄型宽频带复合吸声体:1).平面薄型宽频带复合吸声体使用平板吸声,在高频段的吸声特性相应减少,无法满足高频段的吸声要求;2).现有技术中共振板通常使用胶水固定在吸声体内的吸声材料上,而胶水含有苯类、甲醛等有毒害物质,影响试验员的身体健康;3).使用年限长后胶水易老化,特别是在潮湿的南方,由于空气中水分含量大,水分被材料吸附后胶水易脱胶,导致共振板掉落,从而使低频的吸声性能失效,使得试验室不能满足原来的声学要求;4).共振板使用胶水固定在吸声体内的吸声材料上,其在有气流的试验室使用时,气流易将共振板吹松动,使低频的吸声性能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其能够在全频率段上吸收声音,且在相同的吸声特性下,达到减少尖劈长度,降低建造成本的目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包括吸声基体、共振板及尖劈,所述吸声基体为立方体状,所述吸声基体与所述尖劈均包括金属穿孔板外壳及吸声材料,所述金属穿孔板外壳围成吸音空间,所述吸声材料填充于相应的吸音空间内,所述共振板夹设于所述吸声基体的金属穿孔板外壳与所述尖劈的金属穿孔板外壳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吸声基体内填充的吸声材料的阻抗大于所述尖劈内填充的吸声材料的阻抗。进一步地,所述吸声基体内填充的吸声材料为巴斯夫吸声棉,所述尖劈内填充的吸声材料为聚酯纤维吸音棉。进一步地,所述吸声基体与所述尖劈均还包括纤维布层,所述纤维布层设于所述吸声材料与所述金属穿孔板外壳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吸声基体与所述尖劈均还包括防潮层,所述防潮层设于所述吸声材料与所述纤维布层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纤维布层的材质为绝热阻燃纤维布,所述防潮层的材质为有机聚酯类纤维,所述金属穿孔板外壳的材质为开孔率不小于40%的镀锌穿孔钢板。进一步地,所述共振板通过固定架固定于所述吸声基体上。进一步地,所述共振板的材质为不锈钢钢板。进一步地,所述尖劈的吸音空间包括尖劈基部及连续排列于所述尖劈基部背向所述吸声基体一侧的若干尖劈部,所述尖劈基部呈立方体状,若干尖劈部均与所述尖劈基部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尖劈部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共振板的厚度为1.5~2.0mm,所述金属穿孔板外壳的厚度为0.8mm。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上述复合共振吸声结构,通过尖劈吸收中高频声音,共振板和方形的吸声基体吸收低频声音,尖劈、共振板和方形的吸声基体共同配合实现在全频率段上吸收声音的效果;由于尖劈用于吸收中高频声音,因此,在相同的吸声特性下,能够减少尖劈的长度,空间利用率更高,建造成本更低。2、上述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其在共振板背向尖劈的一侧还设有立方体状的吸声基体,吸声基体内填充的吸声材料的阻抗大于所述尖劈内填充的吸声材料的阻抗,通过尖劈截面积由小变大及吸声材料的阻抗由小到大的渐变,提高了复合共振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3、上述复合共振吸声结构,还在吸声材料与纤维布层之间设置防潮层,解决了吸声材料易受潮导致吸声性能降低的问题。4、上述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共振板通过固定架固定于吸声基体上,不使用胶水,保证了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稳定,不会因为年限、环境湿度、气流导致共振板脱落、移动而致使吸声性能降低,解决了使用共振板吸收低频声音时,需防止共振板位置变化而导致吸声性能降低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复合共振吸声结构的剖视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在A处的放大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复合共振吸声结构、2-吸声基体、3-共振板、4-尖劈、42-尖劈基部、45-尖劈部、5-金属穿孔板外壳、6-吸声材料、7-纤维布层、8-防潮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声基体、共振板及尖劈,所述吸声基体为立方体状,所述吸声基体与所述尖劈均包括金属穿孔板外壳及吸声材料,所述金属穿孔板外壳围成吸音空间,所述吸声材料填充于相应的吸音空间内,所述共振板夹设于所述吸声基体的金属穿孔板外壳与所述尖劈的金属穿孔板外壳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声基体、共振板及尖劈,所述吸声基体为立方体状,所述吸声基体与所述尖劈均包括金属穿孔板外壳及吸声材料,所述金属穿孔板外壳围成吸音空间,所述吸声材料填充于相应的吸音空间内,所述共振板夹设于所述吸声基体的金属穿孔板外壳与所述尖劈的金属穿孔板外壳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基体内填充的吸声材料的阻抗大于所述尖劈内填充的吸声材料的阻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基体内填充的吸声材料为巴斯夫吸声棉,所述尖劈内填充的吸声材料为聚酯纤维吸音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基体与所述尖劈均还包括纤维布层,所述纤维布层设于所述吸声材料与所述金属穿孔板外壳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共振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基体与所述尖劈均还包括防潮层,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月芹秦臻张金凤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