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5056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包括箱体:箱体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且底座下端四角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箱体右端相接有进气管,且箱体内部下端固定连接有滑轨,滑轨上端滑动连接有滑动器,且滑动器上端固定连接有集气凹盒,集气凹盒内部下端相接有收纳盒,且收纳盒上端铰接有盖板,盖板右端固定连接有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且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下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且收纳盒内部下端设有连接杆;通过设置集气凹盒,防止SF6气体在检测时泄露,提高检测精准度,并通过设置排气风扇加快了SF6气体排出速度,提高了二次检测的效率,且通过集气袋对SF6气体进行收集处理,更加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
本技术涉及气体检测
,特别是涉及一种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
技术介绍
气体检测仪是一种气体泄露浓度检测的仪器仪表工具,其中包括: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手持式气体检测仪、固定式气体检测仪、在线式气体检测仪等。主要利用气体传感器来检测环境中存在的气体种类,气体传感器是用来检测气体的成份和含量的传感器,一般认为,气体传感器的定义是以检测目标为分类基础的,也就是说,凡是用于检测气体成份和浓度的传感器都称作气体传感器,不管它是用物理方法,还是用化学方法。现目前的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气体在进行检测时,气体容易产生泄漏,且气体会不断的进入检测器内,实际上会不断的增加SF6气体的浓度,导致检测精度不够,并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不易收纳,且SF6气体在检测器内排出时的速度过慢,也会影响二次检测的效率,并SF6气体直接排放至空气当中,影响空气质量,不够环保,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以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SF6气体检测时容易泄露,影响检测精度,并SF6气体排出速度慢,影响二次检测,且SF6排放至空气当中,不够环保等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且所述底座下端四角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所述箱体右端相接有进气管,且所述箱体内部下端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滑轨上端滑动连接有滑动器,且所述滑动器上端固定连接有集气凹盒,所述集气凹盒内部下端相接有收纳盒,且所述收纳盒上端铰接有盖板,所述盖板右端固定连接有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且所述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下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且所述收纳盒内部下端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中端转动连接主动齿轮,且所述箱体内部右端固定连接有右隔板,所述右隔板中端相接有进气隔网,且所述右隔板左端贯穿有第一漏风网管,所述第一漏风网管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管,且所述第一密封管左端与集气凹盒右端固定连接,所述集气凹盒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管,且所述第二密封管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漏风网管,所述箱体内部并位于集气凹盒左端固定连接有左隔板,且所述左隔板中端相接有出气隔网,并箱体内部左端固定连接有排气风扇,所述箱体左端相接有出气斗,且所述出气斗左端相接有外螺纹管,所述外螺纹管外围螺纹连接有内螺纹环,且所述内螺纹环左端固定连接有集气袋,所述集气袋右端活动连接有束紧带。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左右两端依次贯穿过收纳盒及集气凹盒,且所述连接杆与集气凹盒及收纳盒活动连接,并连接杆右端与右隔板固定连接,且连接杆左端与左隔板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连接,且所述盖板盖于收纳盒上端,并盖板通过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向右摆动至多9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管和第一漏风网管均与右隔板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密封管和第二漏风网管均贯穿过左隔板,并第二密封管和第二漏风网管均与左隔板活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和出气斗均与箱体相通,且所述出气斗与外螺纹管相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通过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对SF6气体进行检测,并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可以收纳至收纳盒内,防止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长时间与SF6气体接触,以免影响检测效果,且通过集气凹盒的左右滑动,防止气体在检测时从出气斗泄漏,提高检测精准度,通过排气风扇加速SF6气体从箱体内排出,便于检测器二次检测,并通过集气袋对SF6气体进行收集,防止SF6气体排放至空气当中,更加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A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2中:箱体1、底座2、万向轮3、进气管4、集气凹盒5、第一密封管6、第一漏风网管7、右隔板8、进气隔网9、主动齿轮10、出气隔网11、第二密封管12、第二漏风网管13、排气风扇14、出气斗15、集气袋16、外螺纹管17、内螺纹环18、束紧带19、滑轨20、滑动器21、连接杆22、收纳盒23、盖板24、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25、支撑杆26、从动齿轮27、左隔板28。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包括箱体1,下面对一种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的各个部件进行详细描述:所述箱体1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2,且所述底座2下端四角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3,所述箱体1右端相接有进气管4,且所述箱体1内部下端固定连接有滑轨20,所述滑轨20上端滑动连接有滑动器21,且所述滑动器21上端固定连接有集气凹盒5,所述集气凹盒5内部下端相接有收纳盒23,且所述收纳盒23上端铰接有盖板24,所述盖板24右端固定连接有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25,且所述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25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6,所述支撑杆26下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27,且所述收纳盒23内部下端设有连接杆22,所述连接杆22中端转动连接主动齿轮10,所述连接杆22左右两端依次贯穿过收纳盒23及集气凹盒5,且所述连接杆22与集气凹盒5及收纳盒23活动连接,并连接杆22右端与右隔板8固定连接,且连接杆22左端与左隔板28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齿轮10与从动齿轮27啮合连接,且所述盖板24盖于收纳盒23上端,并盖板24通过主动齿轮10和从动齿轮27向右摆动至多90;具体的,通过在底座2下端设置四个万向轮3,便于带动箱体1移动,提高了使用灵活性,而滑动器21在滑轨20上向左滑动,且连接杆22与集气凹盒5活动连接,因此便于使主动齿轮10带动从动齿轮27转动,而盖板24与收纳盒23铰接,因此从动齿轮27转动时会对带动支撑杆26上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25向收纳盒23内移动,直到盖板24盖在收纳盒23上,并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25收纳至收纳盒23内为止,防止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25长时间与SF6气体接触,以免影响检测效果,使滑动器21带动集气凹盒5向右滑动,而主动齿轮10会带动从动齿轮27反向转动,从而使盖板24打开90°,由于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25由光学部件和测量电路构成,测量电路的结构由光学部件及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n所述箱体(1)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2),且所述底座(2)下端四角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3),所述箱体(1)右端相接有进气管(4),且所述箱体(1)内部下端固定连接有滑轨(20),所述滑轨(20)上端滑动连接有滑动器(21),且所述滑动器(21)上端固定连接有集气凹盒(5),所述集气凹盒(5)内部下端相接有收纳盒(23),且所述收纳盒(23)上端铰接有盖板(24),所述盖板(24)右端固定连接有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25),且所述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25)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6),所述支撑杆(26)下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27),且所述收纳盒(23)内部下端设有连接杆(22),所述连接杆(22)中端转动连接主动齿轮(10),且所述箱体(1)内部右端固定连接有右隔板(8),所述右隔板(8)中端相接有进气隔网(9),且所述右隔板(8)左端贯穿有第一漏风网管(7),所述第一漏风网管(7)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管(6),且所述第一密封管(6)左端与集气凹盒(5)右端固定连接,所述集气凹盒(5)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管(12),且所述第二密封管(12)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漏风网管(13),所述箱体(1)内部并位于集气凹盒(5)左端固定连接有左隔板(28),且所述左隔板(28)中端相接有出气隔网(11),并箱体(1)内部左端固定连接有排气风扇(14),所述箱体(1)左端相接有出气斗(15),且所述出气斗(15)左端相接有外螺纹管(17),所述外螺纹管(17)外围螺纹连接有内螺纹环(18),且所述内螺纹环(18)左端固定连接有集气袋(16),所述集气袋(16)右端活动连接有束紧带(1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量SF6气体浓度结构,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1)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2),且所述底座(2)下端四角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3),所述箱体(1)右端相接有进气管(4),且所述箱体(1)内部下端固定连接有滑轨(20),所述滑轨(20)上端滑动连接有滑动器(21),且所述滑动器(21)上端固定连接有集气凹盒(5),所述集气凹盒(5)内部下端相接有收纳盒(23),且所述收纳盒(23)上端铰接有盖板(24),所述盖板(24)右端固定连接有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25),且所述红外气体浓度检测器(25)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6),所述支撑杆(26)下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27),且所述收纳盒(23)内部下端设有连接杆(22),所述连接杆(22)中端转动连接主动齿轮(10),且所述箱体(1)内部右端固定连接有右隔板(8),所述右隔板(8)中端相接有进气隔网(9),且所述右隔板(8)左端贯穿有第一漏风网管(7),所述第一漏风网管(7)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管(6),且所述第一密封管(6)左端与集气凹盒(5)右端固定连接,所述集气凹盒(5)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管(12),且所述第二密封管(12)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漏风网管(13),所述箱体(1)内部并位于集气凹盒(5)左端固定连接有左隔板(28),且所述左隔板(28)中端相接有出气隔网(11),并箱体(1)内部左端固定连接有排气风扇(14),所述箱体(1)左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新永曹广银韩海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质环境科技研究所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