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9963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检测装置及方法,特别是关于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及方法。其包括开口打开器、检测装置、取样管、温度传感器,所述开口打开器固定在节气门上,所述检测装置与开口打开器电连接,所述取样管一端连接检测装置,一端通过取样探头获取尾气,所述温度传感器一端深入油箱中,一端通过导线与检测装置电连接。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及方法,从而来模拟发动机怠速波动,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分析,检测机动车排放废气中的HC、CO及CO2的浓度,同时还可单独模拟转速故障的验证,功能多样,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检测装置及方法,特别是关于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中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提升,2001年,国家第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开始实施,经过15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重点区域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单车污染物排放降低90%以上,有效促进了汽车行业技术升级。为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从源头减少排放,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实施国VI排放标准和相应油品标准”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轻型车国六标准。轻型车国六标准从以往跟随欧美机动车排放标准转变为大胆创新,首次实现引领世界标准制定,有助于我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在我国汽车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起到淘汰落后产能、引领产业升级的作用,同时满足重点地区为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而加严汽车排放标准的要求。随着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中国第六阶段(国六)开始实施,国六在车辆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方面加强了监管,对所有量产的车型均需要进行PVE(量产车辆评估)实验,有些车主为通过车辆年检采用改ECU标定数据以满足报码要求,此方法为修改ECU软件模拟,不满足法律法规要求,且容易造成隐患。且目前机动车尾气年检,需要调整节气门,对机动车排气管采样,然后用常规仪器进行分析,费时费力、成本高、操作难度大,检测精确度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及方法,从而来模拟发动机怠速波动,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分析,检测机动车排放废气中的HC、CO及CO2的浓度,同时还可单独模拟转速故障的验证,功能多样,操作简单,省时省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包括开口打开器、检测装置、取样管、温度传感器。所述开口打开器固定在节气门上,所述检测装置与开口打开器电连接,所述取样管一端连接检测装置,一端通过取样探头获取尾气,所述温度传感器一端深入油箱中,一端通过导线与检测装置电连接。所述开口打开器,包括上夹具、下夹具、螺栓一、螺栓二、固定器、电动推杆。所述上夹具和下夹具采用同直径半圆形设计,所述上夹具和下夹具开口对接两侧夹具座重合,所述螺栓一和螺栓二分别固定在上夹具和下夹具两侧夹具座中心位置,所述固定器两侧与上夹具侧面焊接,所述固定器中间位置设置固定孔,电动推杆穿插在固定孔内,通过检测装置发出指令促使电动推杆上下移动同时将节气门顶开,从而来改变发动机的怠速。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外壳、电机、滤光片、红外发生器、分配室、试样室、基准室、检测器、进气孔、出气孔、微音器、控制器。所述检测装置由外壳和安装在外壳内的各个组件一起组成,所述电机螺栓固定在外壳内部,通过转轴与滤光片连接,所述红外发生器安装在滤光片和分配室之间,红外发生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在旋转的滤光片和分配室的作用下将间断红外光束变成脉冲光能,分别通过试样室、基准室,然后进入检测器,所述进气孔和出气孔镶嵌在外壳上并通过管道与试样室连接,所述试样室壁上装有石英滤光片,可以滤掉5m以上的红外线,减少H2C对HC的干扰,所述被测的废气连续流过试样室,在那里红外线被部分地吸收,所述基准室螺栓安装在试样室上方,基准室内部充满并密封有纯氢气,所述检测器由两个相同的密封腔组成,里面充满了被测气体,两个密封腔用一柔性膜片隔开,通过一小孔相连,使两腔压力均衡,柔性膜片和微型流量传感器组成微音器,被微音器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控制器,经控制器处理放大在显示屏上显示。优选的,所述上夹具和下夹具采用304加厚不锈钢材质,上夹具和下夹具内直径大于节气门体直径。优选的,所述上夹具和下夹具两侧分别带有方形夹具座,夹具座中心设置圆形螺栓孔。优选的,所述固定器采用半开口设计,固定器正中位置设置穿透孔。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外壳设置有充电插口和开关机键。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采用采用液晶显示屏。优选的,所述取样管的取样探头插入汽车排气管的深度为400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从而来模拟发动机怠速波动,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分析,检测机动车排放废气中的HC、CO及CO2的浓度,同时还可单独模拟转速故障的验证,功能多样,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本专利技术一些部件在整体中的具体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上夹具和下夹具采用304加厚不锈钢材质,防锈防腐,上夹具和下夹具直径大于节气门体直径,可以将节气门体卡在上夹具和下夹具之间,方便稳固。2.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固定器与上夹具和下夹具形成双重屏障,方便固定节气门体位置。3.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电动推杆通过检测装置控制,可精准控制节气门打开大小,方便验证。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开口打开器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检测装置示意图。图中:1、开口打开器,101、上夹具,102、下夹具,103、螺栓一,104、螺栓二,105、固定器,106、电动推杆,2、检测装置,201、外壳,202、电机,203、滤光片,204、红外发生器,205、分配室,206、试样室,207、基准室,208、检测器,209、进气孔,210、出气孔,211、微音器,212、控制器,3、取样管,4、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包括开口打开器1、检测装置2、取样管3、温度传感器4。所述开口打开器1固定在节气门上,所述检测装置2与开口打开器1电连接,所述取样管3一端连接检测装置2,一端通过取样探头获取尾气,所述温度传感器4一端深入油箱中,一端通过导线与检测装置2电连接。如附图2所示。所述开口打开器1包括上夹具101、下夹具102、螺栓一103、螺栓二104、固定器105、电动推杆106。所述上夹具101和下夹具102采用同直径半圆形设计,所述上夹具101和下夹具102开口对接两侧夹具座重合,所述螺栓一103和螺栓二104分别固定在上夹具101和下夹具102两侧夹具座中心位置,所述固定器105两侧与上夹具101侧面焊接,所述固定器105中间位置设置固定孔,电动推杆106穿插在固定孔内,通过检测装置2发出指令促使电动推杆106上下移动同时将节气门顶开,从而来改变发动机的怠速。如附图3所示。所述检测装置2包括外壳201、电机202、滤光片203、红外发生器204、分配室205、试样室206、基准室207、检测器208、进气孔209、出气孔210、微音器211、控制器212。所述检测装置2由外壳201和安装在外壳201内的各个组件一起组成,所述电机202螺栓固定在外壳201内部,通过转轴与滤光片203连接,所述红外发生器204安装在滤光片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口打开器(1)、检测装置(2)、取样管(3)、温度传感器(4),所述开口打开器(1)固定在节气门上,所述检测装置(2)与开口打开器(1)电连接,所述取样管(3)一端连接检测装置(2),一端通过取样探头获取尾气,所述温度传感器(4)一端深入油箱中,一端通过导线与检测装置(2)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口打开器(1)、检测装置(2)、取样管(3)、温度传感器(4),所述开口打开器(1)固定在节气门上,所述检测装置(2)与开口打开器(1)电连接,所述取样管(3)一端连接检测装置(2),一端通过取样探头获取尾气,所述温度传感器(4)一端深入油箱中,一端通过导线与检测装置(2)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打开器(1)包括上夹具(101)、下夹具(102)、螺栓一(103)、螺栓二(104)、固定器(105)、电动推杆(106),所述上夹具(101)和下夹具(102)采用同直径半圆形设计,所述上夹具(101)和下夹具(102)开口对接两侧夹具座重合,所述螺栓一(103)和螺栓二(104)分别固定在上夹具(101)和下夹具(102)两侧夹具座中心位置,所述固定器(105)两侧与上夹具(101)侧面焊接,所述固定器(105)中间位置设置固定孔,电动推杆(106)穿插在固定孔内,通过检测装置(2)发出指令促使电动推杆(106)上下移动同时将节气门顶开,从而来改变发动机的怠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怠速法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2)包括外壳(201)、电机(202)、滤光片(203)、红外发生器(204)、分配室(205)、试样室(206)、基准室(207)、检测器(208)、进气孔(209)、出气孔(210)、微音器(211)、控制器(212),所述检测装置(2)由外壳(201)和安装在外壳(201)内的各个组件一起组成,所述电机(202)螺栓固定在外壳(201)内部,通过转轴与滤光片(203)连接,所述红外发生器(204)安装在滤光片(203)和分配室(205)之间,红外发生器(204)发出的红外线波长,在旋转的滤光片(203)和分配室(205)的作用下将间断红外光束变成脉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粟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