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耦合生物膜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4090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耦合生物膜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旋流沉砂器,与旋流沉砂器通过管道连接的调蓄池,与调蓄池通过管道连接的高速沉淀池,以及与高速沉淀池通过管道连接的高效耦合生物膜池;所述系统通过将水体依次流经旋流沉砂器、调蓄池、高速沉淀池和高效耦合生物膜池,从而完成对水体的污染治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水体污染治理方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系统能够在场地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高效处理雨水排口的初期雨水,并解决周边水体在非雨季的水质保持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耦合生物膜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雨水污染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括生物膜池水体污染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以及黑臭水体治理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初期雨水带来的面源污染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015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中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并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如何有效的治理初期雨水以及区域水体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颗粒物是径流雨水中各类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在径流雨水中起着前期吸附污染物,中期输送污染物和后期沉降释放污染物的作用,同时颗粒物自身又是影响水体透明度、浊度的重要水质指标。初期雨水具有:1.水量变化大2.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3.可生化性低等突出特点;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直接弃流至污水处理厂,该方法要考虑是否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对正常的污水处理效果有无影响等问题。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雨水排口附近设置人工湿地法,人工湿地与城市生态建设相适应,在城市建设人工湿地对进入河道的初期雨水进行处理,具有明显的效果。但该技术占地面积大,局限于特定区域,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其次雨水高负荷冲击易导致湿地水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再者,高悬浮物含量导致湿地渗滤系统堵塞,大大降低了其处理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在场地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高效处理雨水排口的初期雨水,并解决周边水体在非雨季的水质保持问题。本申请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体污染治理方法。该方法集合旋流沉砂器、调蓄池、超高速沉淀池及高效耦合生物膜池来处理初期雨水或者受污染水体,解决了现有处理方法存在的占地面积大、污染负荷低等缺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旋流沉砂器,与旋流沉砂器通过管道连接的调蓄池,与调蓄池通过管道连接的高速沉淀池,以及与高速沉淀池通过管道连接的高效耦合生物膜池;所述系统通过将水体依次流经旋流沉砂器、调蓄池、高速沉淀池和高效耦合生物膜池,从而完成对水体的污染治理。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流沉砂器包括:旋流沉砂器进水口、旋流沉砂器出水口、清扫口、旋流分离装置和沉泥区;所述旋流沉砂器进水口及出水口位于旋流沉砂器侧壁上;所述清扫口位于旋流沉砂器顶部;所述旋流分离装置为圆柱形筒体,位于旋流沉砂器中部;所述沉泥区位于旋流沉砂器底部。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蓄池包括:调蓄池进水口、出水口、提升泵和第一阀门;所述调蓄池进水口及出水口位于调蓄池侧壁上;所述提升泵位于调蓄池出水侧;所述第一阀门位于调蓄池的进水管道上。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高速沉淀池包括:高速沉淀池进水口、高速沉淀池出水口、混合区、反应区和沉淀区;所述高速沉淀池进水口位于所述混合区的侧壁上;所述高速沉淀池出水口位于所述沉淀区的侧壁上;所述混合区、反应区和沉淀区依次连接;所述沉淀区包括位于沉淀区上部的斜板沉淀区,以及位于所述沉淀区底部的沉泥区。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高效耦合生物膜池包括:高效耦合生物膜池进水口、高效耦合生物膜池出水口和中空纤维曝气膜;所述高效耦合生物膜池进水口、出水口位于所述高效耦合生物膜池的侧壁上;所述中空纤维曝气膜分布于所述高效耦合生物膜池内。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蓄池还包括内部冲洗装置,所述内部冲洗装置包括冲洗管道、排出冲洗污水的排泥管道及自动控制设备。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高速沉淀池还包括药剂供应装置,所述药剂供应装置包括自动加药设备,药剂的加入量根据水体的流量自动控制。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高效耦合生物膜池还包括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鼓风机、曝气管道及自控设备,曝气量根据水体的流量自动控制。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系统还包括:连接旋流沉砂器的进水端的待处理水体进水管道;以及连接待处理水体进水管道和经处理后水体的水体循环管道;所述待处理水体进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二阀门,位于水体循环管道与待处理水体进水管道交汇前;所述水体循环管道上设置有第三阀门。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体为初期雨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采用如上所述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进行水体污染治理的方法,所述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水体进入旋流沉砂器进行颗粒物分离的步骤;水体进入蓄调池进行蓄调的步骤;水体进入高速沉淀池进行絮凝沉淀的步骤;以及水体进入高效耦合生物膜池去除污染物的步骤。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方法还包括:实现待处理水体和循环水体自主切换处理的步骤。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流沉砂器进行颗粒物分离的步骤包括:水体从旋流沉砂器的进水口引入旋流沉砂器,在旋流沉砂器内沿切线方向进入旋流分离装置内进行分离,水体上升,颗粒物沉积到沉泥区,通过清扫口定期清理,去除颗粒物的水体由出水口排出。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蓄池进行调蓄的步骤包括:将旋流沉砂器的出水从调蓄池的进水口引入调蓄池内,水在调蓄池内调蓄;当调蓄池内水位达到设计水位后,关闭调蓄池进水管道上的第一阀门,停止进水;调蓄池内调蓄的水通过提升泵提升后由出水口排出。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高速沉淀池进行絮凝沉淀的步骤包括:将调蓄池出水从高速沉淀池进水口引入高速沉淀池,水中污染物在混合区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后,进入反应区进行絮凝,形成絮凝体的水体进入沉淀区,在沉淀区内絮凝体经上部的斜板沉淀区沉淀分离,污泥沉积于底部沉泥区,处理后的水体通过出水口排出。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高效耦合生物膜池去除污染物的步骤包括:将高速沉淀池出水从高效耦合生物膜池的进水口引入高效耦合生物膜池内,利用中空纤维曝气膜作为微生物膜附着载体并为生物膜曝气,水体中的污染物转化为微生物菌体固定在生物膜上或分解成无机代谢产物,从而达到对水体的净化,处理后的水体由出水口排入区域水体。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实现待处理水体和循环水体自主切换处理的步骤包括:当处理待处理水体时,打开待处理水体进水管道上的第二阀门,关闭水体循环管道上的第三阀门,将初期雨水从进入口引入本处理系统,经处理后由排出口排入区域水体;当处理循环水体时,打开水体循环管道上的第三阀门,关闭待处理水体进水管道上的第二阀门,区域水体水从进入口引入本处理系统,经重复处理后由排出口再次排入区域水体。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耦合生物膜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n旋流沉砂器,/n与旋流沉砂器通过管道连接的调蓄池,/n与调蓄池通过管道连接的高速沉淀池,以及/n与高速沉淀池通过管道连接的高效耦合生物膜池;/n所述系统通过将水体依次流经旋流沉砂器、调蓄池、高速沉淀池和高效耦合生物膜池,从而完成对水体的污染治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耦合生物膜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旋流沉砂器,
与旋流沉砂器通过管道连接的调蓄池,
与调蓄池通过管道连接的高速沉淀池,以及
与高速沉淀池通过管道连接的高效耦合生物膜池;
所述系统通过将水体依次流经旋流沉砂器、调蓄池、高速沉淀池和高效耦合生物膜池,从而完成对水体的污染治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沉砂器包括:
旋流沉砂器进水口、旋流沉砂器出水口、清扫口、旋流分离装置和沉泥区;
所述旋流沉砂器进水口及出水口位于旋流沉砂器侧壁上;
所述清扫口位于旋流沉砂器顶部;
所述旋流分离装置为圆柱形筒体,位于旋流沉砂器中部;
所述沉泥区位于旋流沉砂器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蓄池包括:
调蓄池进水口、调蓄池出水口、提升泵和第一阀门;
所述调蓄池进水口及出水口位于调蓄池侧壁上;
所述提升泵位于调蓄池出水侧;
所述第一阀门位于调蓄池的进水管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沉淀池包括:
高速沉淀池进水口、高速沉淀池出水口、混合区、反应区和沉淀区;
所述高速沉淀池进水口位于所述混合区的侧壁上;
所述高速沉淀池出水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华张东升任娜刘玮马莎莎王绍华陈洪涛李曦醇占样烈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生态城市政景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