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838954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具体涉及岩心分析测试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岩石样品进行CT扫描得到孔隙中含有油水的岩石图像,经过图像滤波和分割处理后,重构岩石三维空间模型,将岩石三维空间模型置于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中,以油相表面体素为中心,从26个方向搜索油水两相体素相互连通的最短距离,设置最短距离截止值,通过筛选有效搜索路径,并将油水两相之间的骨架体素替换为水相体素,形成真实连通的岩石孔隙通道,结合岩石的润湿性,完成CT扫描图像油水分布的连续性修复。本发明专利技术弥补了因图像分割导致的岩石孔隙断裂,为准确分析岩石内部流体空间分布、提高岩石电性参数和渗流参数计算精度奠定了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岩心分析测试
,具体涉及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油气储层精细勘探的逐步深入,数字化岩石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弥补岩石物理实验存在耗时且单因素分析困难等问题,快速分析岩石的孔隙结构分布、渗透率、弹性参数、电性参数等属性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基于CT扫描图像的三维数字岩心构建和数值模拟是主流的方法。当岩石孔隙中存在油、水两相时,需要利用图像分割方法定量化确定油和水,通过分析油、水的三维空间分布,组合构成完整的孔隙空间便于后续的数值模拟。为了明显区分油、水两相,CT扫描前通常会向岩石孔隙内的水中混合1%-10%的碘化纳或溴化钠溶液作为增强剂,以增加油水CT值的差异。然而,由于CT扫描图像中油、水两相的灰度值分布不重叠,对于每次图像分割后的油相与水相,总会出现油水两相不接触的情况,导致构建三维数字岩心的孔隙连通性非常差。同时,这种情况也与真实岩石不符,真实岩石中油驱替水进入孔隙,油相与水相之间形成的为油水界面,而不是固体的骨架相。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解决图像分割导致的岩石孔隙断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图像分割导致的岩石孔隙断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本专利技术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重构岩石三维空间模型;<br>步骤2,基于岩石三维空间模型建立三维笛卡尔坐标系,在岩石三维空间模型中标记油相体素、骨架体素、水相体素,以油相表面体素为中心搜索水相体素;步骤3,设定最短距离截止值,根据各油相表面体素的最短距离,确定有效油相表面体素搜索过程,获取有效的油相表面体素搜索路径;步骤4,基于有效搜索路径形成真实连通的岩石孔隙通道,结合岩石的润湿性,完成CT扫描图像油水分布的连续性修复;步骤5,验证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根据取芯岩石资料收集岩石样品,处理岩石样品,采用CT扫描设备对处理后的岩石样品进行扫描,得到岩石灰度图像,再利用非局部均值滤波方法处理岩石灰度图像,通过对灰度图像阈值分割,得到油、水和骨架的空间分布图像,重构岩石三维空间模型。优选地,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2.1:以岩石三维空间模型任一顶点为坐标原点,沿岩石三维空间模型棱所在方向设置坐标轴,建立三维笛卡尔坐标系,根据三维笛卡尔坐标系确定岩石三维空间模型中各体素的位置坐标,并将油相体素标记为0,骨架体素标记为1,水相体素标记为2;步骤2.2:在岩石三维空间模型中,设置坐标原点为起始点,按照x轴、y轴、z轴的顺序依次选定所有油相体素,以选定的第一个油相表面体素为中心,设置搜索步长为一个体素,分别沿岩石三维空间模型的各面向、棱向和角向延伸油相表面体素,搜索水相体素;步骤2.3:若延申后的油相表面体素与水相体素相接触,则记录本次搜索的路径、步长和油相表面体素与水相体素相互连通的最短距离,结束对该油相表面体素的搜索;若沿所有方向延申后,油相表面体素均未与水相体素相接触,则将搜索步长增加一个体素,重新对该油相表面体素进行搜索,直至延申后的油相表面体素首次与水相体素相接触,记录本次搜索的路径、步长和油相表面体素与水相体素相互连通的最短距离,停止对该油相表面体素的搜索,开始对下一个油相表面体素进行搜索,直至完成对岩石三维空间模型中所有油相表面体素的搜索,得到所有油相表面体素各自的搜索路径、步长和最短距离。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根据图像可视化油水分布的连续性分析,设置最短距离截止值为M个体素,基于步骤2搜索各油相表面体素获得的最短距离,判断各油相表面体素搜索过程是否有效,若油相表面体素的最短距离大于最短距离截止值,则确定搜索过程无效,若油相表面体素的最短距离不超过最短距离截止值,则确定搜索过程有效,记录该搜索过程确定的搜索路径为有效搜索路径。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通过将有效搜索路径中的全部骨架体素替换为水相体素,其余体素类型保持不变,形成真实连通的岩石孔隙通道;根据岩石的润湿性判断是否需要替换处理,若岩石的润湿性为非水湿,则不需要进行替换处理,若岩石的润湿性为水湿,则针对所有无有效搜索路径的油相表面体素进行替换处理,将与各无有效搜索路径的油相表面体素相连接的骨架体素替换为水相体素,完成CT扫描图像油水分布的连续性修复。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分析修复前后CT扫描图像中孔隙的连续性,针对多块岩石三维空间模型,应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计算修复前后的模型渗透率,并与利用岩石样品实际测量的渗透率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的准确性。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沿岩石三维空间模型的各面向、棱向和角向延伸,总计26个方向。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定义油相表面体素与水相体素间的直线距离为油相表面体素与水相体素相互连通的最短距离。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解决了因图像分割后油水两相不接触,导致岩石孔隙断裂、孔隙连通性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方法有利于准确分析岩石中流体的空间分布,为提高岩石电性参数和渗流参数的计算精度奠定了基础。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CT扫描Bentheimer砂岩灰度原始二维截面图像。图3为以油相表面体素为中心进行搜索方向的示意图。图4为修复后的Bentheimer砂岩油水分布二维截面图。图5为修复后的Bentheimer砂岩油水分布三维立体图。图6为直接进行油、水分割且未修复的局部孔隙图像;其中,黑色部分为油相体素,白色部分为水相体素。图7为经过CT扫描图像油水分布的连续性修复后的局部孔隙图像;其中,黑色部分为油相体素,白色部分为水相体素。图8为本专利技术方法准确性验证结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以Bentheimer砂岩岩石样品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为例,说明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重构岩石三维空间模型;收集典型的Bentheimer砂岩岩石样品,Bentheimer砂岩岩石样品孔隙度为20.85%,将岩石样品清洗烘干后浸入5%的碘化钠盐水溶液中,使得Bentheimer砂岩岩石样品饱和5%的碘化钠盐水溶液,再用油驱替岩石中的液体,使岩石内分布有能够被识别的油和水;使用蔡司Xradia500Versa3DX射线显微镜对Bentheimer砂岩岩石样品进行CT扫描,得到多张Bentheimer砂岩灰度原始二维图像,如图2所示,再利用非局部均值滤波方法对灰度原始二维图像进行处理,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重构岩石三维空间模型;/n步骤2,基于岩石三维空间模型建立三维笛卡尔坐标系,在岩石三维空间模型中标记油相体素、骨架体素、水相体素,以油相表面体素为中心搜索水相体素;/n步骤3,设定最短距离截止值,根据各油相表面体素的最短距离,确定有效油相表面体素搜索过程,获取有效的油相表面体素搜索路径;/n步骤4,基于有效搜索路径形成真实连通的岩石孔隙通道,结合岩石的润湿性,完成CT扫描图像油水分布的连续性修复;/n步骤5,验证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重构岩石三维空间模型;
步骤2,基于岩石三维空间模型建立三维笛卡尔坐标系,在岩石三维空间模型中标记油相体素、骨架体素、水相体素,以油相表面体素为中心搜索水相体素;
步骤3,设定最短距离截止值,根据各油相表面体素的最短距离,确定有效油相表面体素搜索过程,获取有效的油相表面体素搜索路径;
步骤4,基于有效搜索路径形成真实连通的岩石孔隙通道,结合岩石的润湿性,完成CT扫描图像油水分布的连续性修复;
步骤5,验证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根据取芯岩石资料收集岩石样品,处理岩石样品,采用CT扫描设备对处理后的岩石样品进行扫描,得到岩石灰度图像,再利用非局部均值滤波方法处理岩石灰度图像,通过对灰度图像阈值分割,得到油、水和骨架的空间分布图像,重构岩石三维空间模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石CT扫描图像的油水分布连续性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以岩石三维空间模型任一顶点为坐标原点,沿岩石三维空间模型棱所在方向设置坐标轴,建立三维笛卡尔坐标系,根据三维笛卡尔坐标系确定岩石三维空间模型中各体素的位置坐标,并将油相体素标记为0,骨架体素标记为1,水相体素标记为2;
步骤2.2:在岩石三维空间模型中,设置坐标原点为起始点,按照x轴、y轴、z轴的顺序依次选定所有油相体素,以选定的第一个油相表面体素为中心,设置搜索步长为一个体素,分别沿岩石三维空间模型的各面向、棱向和角向延伸油相表面体素,搜索水相体素;
步骤2.3:若延申后的油相表面体素与水相体素相接触,则记录本次搜索的路径、步长和油相表面体素与水相体素相互连通的最短距离,结束对该油相表面体素的搜索;若沿所有方向延申后,油相表面体素均未与水相体素相接触,则将搜索步长增加一个体素,重新对该油相表面体素进行搜索,直至延申后的油相表面体素首次与水相体素相接触,记录本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伟超孙天威戈尔萨纳米·纳赛尔董怀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