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时的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3151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时的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其中,支架板设有供拉拽带穿过或定位的长形通孔;左、右侧板,固定连接在支架板左、右侧部;底板固,定连接在支架板底部,且尾端部形成一伸出左、右侧板和偏心轴设置的弧形上凸的长条凸台,在该底板与偏心轴之间形成一空隙可调的弧形活动通道;偏心轴,转动连接在左、右侧板上;当偏心轴的最远点转动至距底板的距离最远时,形成大于带式输送带厚度的最大间距;当偏心轴的最远点转动至距底板的距离最近时,形成小于带式输送带厚度的最小间距;拉拽带,固定连接带式输送带。该机构应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在保护带式输送带接头不受损坏的同时,大幅度的降低人力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时的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
本技术涉及工业用带式输送机输送带的更换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时使用的拉拽工具。
技术介绍
带式输送机在烟草、食品、煤矿等各种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当带式输送机上的带式输送带需要更换时,传统的更换流程时将旧的带式输送带拆下,人工将新的带式输送带铺至设备上,并将其两端接头进行环形粘联。根据带式输送带粘联的质量要求,带式输送带皮带头部不能出现破损。在新的带式输送带上机过程中,当带式输送带较长较重,或带式输送机存在一定上倾角时,人工铺设劳动强度大。表现在:带式输送带没有抓手位,仅依靠手拉拽带式输送带头部,造成费时费力;且为保护带式输送带接头不受损坏,一般的拉拽工具不可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时的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该机构应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在保护带式输送带接头不受损坏的同时,大幅度的降低人力强度。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时的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包括底座、偏心轴和拉拽带;所述底座包括一支架板、一底板和左、右侧板;其中,支架板,设有供拉拽带穿过或定位的长形通孔;左、右侧板,固定连接在支架板左、右侧部,且于所述底板之间相应形成左、右通槽;底板,固定连接在支架板底部;尾端部形成一弧形上凸的长条凸台,且该长条凸台伸出左、右侧板和偏心轴设置,以在该底板与左、右侧板之间形成一弧形固定通道,在该底板与偏心轴之间形成一空隙可调的弧形活动通道;偏心轴,两端转动连接在左、右侧板上;当偏心轴的最远点转动至距底板的距离最远时,形成大于带式输送带厚度的最大间距;当偏心轴的最远点转动至距底板的距离最近时,形成小于带式输送带厚度的最小间距;拉拽带,固定连接带式输送带。如上所述的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时的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所述偏心轴的其中一端设有平面扳手位。如上所述的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时的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于偏心轴的两端装设有左、右挡圈。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产生如下技术效果:一是,于底座上转动设置有一偏心轴,偏心轴与底座之间形成间隙供需要更换的带式输送带置其中,通过偏心轴的转动,偏心轴将带式输送带越压越紧;二是,于需要更换的带式输送带固定一拉拽带,形成该带式输送带的抓手位,以实现输送带的移动。三是,于偏心轴一端设有平面扳手位,利用板手轻松转动该偏心轴200,该机构应用于更换输送带时,可大幅度的降低人力强度。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未安装偏心轴);图2是本技术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安装有偏心轴);图3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一(偏心轴的最远点转动至距底板的距离最远)图4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二(偏心轴的最远点转动至距底板的距离最近)图5是本技术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现结合图1和图5,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本技术一种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时的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包括底座100、偏心轴200、左、右挡圈300和拉拽带A。所述底座100包括一支架板110、一底板120和左、右侧板130、140,所述底板120固定连接在支架板110底部,所述左、右侧板130、140固定连接在支架板110的左、右侧部。该左、右侧板130、140与所述底板120之间相应形成左、右通槽400、500。所述支架板110上设有长形通孔111,供一拉拽带A穿过或定位。该拉拽带A固定连接带式输送带B,以形成该带式输送带B的抓手位。所述左、右侧板130、140上相应设有左、右定位孔131、141,所述偏心轴200的两端转动连接在该左、右定位孔上。于该偏心轴200的两端装设有左、右挡圈300,能过该左、右挡圈300实现该偏心轴200在左、右侧板130、140上的左、右定位。所述偏心轴200的其中一端设有平面扳手位210,利用板手轻松转动该偏心轴200,以调节该偏心轴200与底板120之间的间隙的间距大小。当偏心轴200的最远点200A转动至距底板120的距离最远时,形成最大间距H,该最大间距H大于带式输送带B的厚度;当偏心轴200的最远点200A转动至距底板120的距离最近时,形成最小间距h,该最小间距h小于带式输送带B厚度。所述底板120的尾端部形成一弧形上凸的长条凸台121,且该长条凸台121伸出左、右侧板130、140和偏心轴200设置,以在该底板120与左、右侧板130、140之间形成一弧形固定通道,在该底板120与偏心轴200之间形成一空隙可调的弧形活动通道。所述弧形固定通道或弧形活动通道,配合支架板110上设有的长形通孔110,形成供带式输送带B通过的通道。如图3所示,更换带式输送带B时,将带式输送带B插入偏心轴200与底板之间的间隙内,通过偏心轴200的转动,偏心轴200将带式输送带B越压越紧;同时,拉动固定于支架板110上的拉拽带A,可实现带式输送带B的移动。待带式输送带B上机完成后,利用板手转动偏心轴200一端的平面扳手位210,可将偏心轴200与带式输送带B脱离。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时的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0)、偏心轴(200)和拉拽带(A);所述底座(100)包括一支架板(110)、一底板(120)和左、右侧板(130、140);其中,/n支架板(110),设有供拉拽带(A)穿过或定位的长形通孔(111);/n左、右侧板(130、140),固定连接在支架板(110)左、右侧部,且于所述底板(120)之间相应形成左、右通槽(400、500);/n底板(120),固定连接在支架板(110)底部;尾端部形成一弧形上凸的长条凸台(121),且该长条凸台(121)伸出左、右侧板(130)、140)和偏心轴(200)设置,以在该底板(120)与左、右侧板(130、140)之间形成一弧形固定通道,在该底板(120)与偏心轴(200)之间形成一空隙可调的弧形活动通道;/n偏心轴(200),转动连接在左、右侧板(130、140)上;当偏心轴(200)的最远点(200A)转动至距底板(120)的距离最远时,形成大于带式输送带(B)厚度的最大间距H;当偏心轴(200)的最远点(200A)转动至距底板(120)的距离最近时,形成小于带式输送带(B)厚度的最小间距h;/n拉拽带(A),固定连接带式输送带(B)。/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更换带式输送带时的带式输送带拉拽机构,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0)、偏心轴(200)和拉拽带(A);所述底座(100)包括一支架板(110)、一底板(120)和左、右侧板(130、140);其中,
支架板(110),设有供拉拽带(A)穿过或定位的长形通孔(111);
左、右侧板(130、140),固定连接在支架板(110)左、右侧部,且于所述底板(120)之间相应形成左、右通槽(400、500);
底板(120),固定连接在支架板(110)底部;尾端部形成一弧形上凸的长条凸台(121),且该长条凸台(121)伸出左、右侧板(130)、140)和偏心轴(200)设置,以在该底板(120)与左、右侧板(130、140)之间形成一弧形固定通道,在该底板(120)与偏心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跃层陈昆海蔡志坚薛智勇许国楷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