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2809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铁塔接地锚固连接应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包括地锚本体,所述地锚本体包括呈箭头状设置的锚头以及设置在锚头尾部的锚身,所述锚身的两侧设置有锚翼,所述锚翼与锚头垂直设置,所述锚身的顶部设置有锚鼻子,所述锚鼻子上设置有铁塔拉杆,所述铁塔拉杆的一端与锚鼻子轴接设置,所述锚身远离锚头的一端设置有锚尾,所述锚尾设置在锚身的底部,所述锚身上设置有打压孔,所述打压孔贯穿锚身远离锚头的一端设置,所述打压孔内套装有打压杆,所述打压杆伸出打压孔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的是机械打压直埋式的锚固方式,省去了传统挖坑,埋预制水泥船回填土夯实步骤,进而能够节约工程造价、减少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铁塔接地锚固连接应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
技术介绍
铁塔地基锚固是各种铁塔必须采用的工艺,传统的拉线铁塔采用的锚固工艺为:挖大坑,一般要挖直径2到3米的大坑,深度为3-4米,预埋混凝土船,混凝土船尺寸很大,一般是长宽1至2米厚度0.2米,钢筋混凝土要提前制作并插入牛鼻子铁件与混凝土制成一体。混凝土船埋入地下,采取特定的角度牛鼻子与拉线棒连接,然后挖出来的土回填夯实,等到完全夯实土地后才可以拉线棒与铁塔拉线连接。这种锚固技术劳动强度大,施工作业挖土量多,要占用周围很大面积的土地,施工周期长。另外,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大,雨天不能施工。铁塔基础安装过程中需要现场浇灌混凝土,混凝土需要凝固时间,从而施工工期长,工程造价大,一般基础施工总成本占总造价的百分之二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的传统地锚系统所存在的施工周期长、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施工周期短、施工效率高的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包括地锚本体,所述地锚本体包括呈箭头状设置的锚头以及设置在锚头尾部的锚身,所述锚身的两侧设置有锚翼,所述锚翼与锚头垂直设置,所述锚身的顶部设置有锚鼻子,所述锚鼻子上设置有铁塔拉杆,所述铁塔拉杆的一端与锚鼻子轴接设置,所述锚身远离锚头的一端设置有锚尾,所述锚尾设置在锚身的底部,所述锚身上设置有打压孔,所述打压孔贯穿锚身远离锚头的一端设置,所述打压孔内套装有打压杆,所述打压杆伸出打压孔设置。作为优选,所述锚鼻子靠近锚头的一端呈斜面状设置。作为优选,所述铁塔拉杆与锚鼻子之间的最大翻转角度为90°。作为优选,所述锚头由耐磨耐冲击的低合金钢制作而成。作为优选,所述锚身的材质为低碳钢。作为优选,所述锚鼻子等于或小于锚头的高度。作为优选,所述打压孔的底部呈球面状设置,所述打压杆伸入到打压孔的一端的端部呈球面状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采用的是机械打压直埋式的锚固方式,省去了传统挖坑,埋预制水泥船回填土夯实步骤,进而能够节约工程造价、减少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当拉杆拉出到预定位置,拉力器直接显示拉力值从而能够直观,快速地了解到打入地锚的拉力负荷,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地锚打入地下的深度来达到预埋混凝土船达不到的非常大的拉力值。更进一步讲,通过改变锚身两翼的大小,选择不同直径的拉杆来达到不同的拉力值,特别适合大小铁塔固定,斜拉桥固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的侧视图;图3为实施例1提供的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工作状态图;以上各图中,1、锚头;2、锚身;21、打压孔;3、锚鼻子;4、铁塔拉杆;5、锚翼;6、锚尾;7、打压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施工效率快、施工成本低的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包括地锚本体,地锚本体包括呈箭头状设置的锚头1以及设置在锚头1尾部的锚身2,在本实施例中,锚身2整体呈成长方体状设置,锚头1的截面呈等腰梯形状设置,这样,将锚头1固定在锚身2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锚头1用于向下打压,为此,锚头1由耐磨损的低合金钢制作,用来承受与土壤冲击,摩擦作用防止打压过程整个地锚的损坏,而锚身2由韧性好的低碳钢制作,这样设置,能够减少整个地锚的使用成本。考虑到本实施例提供的地锚固定系统主要通过将地锚本体打入到地下,然后,通过在地下翻转地锚本体的方向,使其土地的阻隔下,实现拉紧,为此,为了避免在锚身2的两侧设置有锚翼5,锚翼5起到增加拉拔阻力作用从而完全代替传统的混凝土船,为此,锚翼5的设计理念就是尽量大而薄,在本实施例,大是为了提高阻力,而薄是为了降低成本,但其薄厚程度应满足避免需要实施的拉力而无法导致其发生折弯等情况的发生即可。同时,锚翼5与锚头1之间呈垂直状态设置,这样,在整个地锚本体在地下改变方向的时,能够起到阻挡的作用,增加拉拔的阻力。在本实施例中,锚翼5靠近锚头1的一端呈斜面状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将整个地锚本体打入地下。为了方便整个地锚本体的方向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在锚身2的顶部设置有锚鼻子3,本实施例所指的锚鼻子3就是在锚身2本体的上方设置一块方形的凸起,其目的是在锚鼻子3上设置有铁塔拉杆4,铁塔拉杆4的一端与锚鼻子3轴接设置,考虑到当铁塔拉杆4与锚身2呈90°垂直状态时,其拉拔难度最大,为此,在本实施例中,铁塔拉杆4与锚鼻子3之间的最大翻转角度为90°。为了避免在打制过程中土壤砂石对锚鼻子3和锚身2的冲击和破坏,锚鼻子3等于或小于锚头1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锚鼻子3的高度小于锚头1的高度,同样,为了方便打压,在本实施例中,锚鼻子3靠近锚头1的一端呈斜面状设置。为了使锚身2能够在地下实现准确的翻转,在锚身2远离锚头1的一端设置有锚尾6,锚尾6设置在锚身2的底部,锚尾6的设置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利用锚尾6来破开地层,方便方向的调整;另外一个目的则是为了使整个地锚本体产生偏心,进而在拉动铁塔拉杆4的时候,产生偏心力,从而使地锚本体不会沿打入的孔退回,而是在拉力的作用下,头部向拉力的方向抬起,从而实现调整方向。为此,锚尾6和锚鼻子3相向设置。为了使整个地锚本体能够打入地下,在锚身2上设置有打压孔21,打压孔21的轴向和锚身2的长边方向一致,为此,打压孔21贯穿锚身2远离锚头1的一端设置,在打压孔21内套装有打压杆7,且打压杆7伸出打压孔21设置,打压杆7与打压孔21分离设置。通过上述的设置,在施工时,铁塔拉杆4与打压杆7保持平行状态,这样,利用机械设备不断敲击打压杆7,使整个地锚本体深入到地下,当深入到一定深度后,停止敲击打压杆7,由于打压杆7的中心线与整个地锚本体的中心线重合,为此,方便打入。而锚鼻子3设置在锚身2的顶面上,且锚尾6的设置,使整个地锚本体的形态不一致,这样,拉动铁塔拉杆4时,由于产生的拉力为偏心力,这样,就会使锚头1抬起,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包括地锚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锚本体包括呈箭头状设置的锚头以及设置在锚头尾部的锚身,所述锚身的两侧设置有锚翼,所述锚翼与锚头垂直设置,所述锚身的顶部设置有锚鼻子,所述锚鼻子上设置有铁塔拉杆,所述铁塔拉杆的一端与锚鼻子轴接设置,所述锚身远离锚头的一端设置有锚尾,所述锚尾设置在锚身的底部,所述锚身上设置有打压孔,所述打压孔贯穿锚身远离锚头的一端设置,所述打压孔内套装有打压杆,所述打压杆伸出打压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包括地锚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锚本体包括呈箭头状设置的锚头以及设置在锚头尾部的锚身,所述锚身的两侧设置有锚翼,所述锚翼与锚头垂直设置,所述锚身的顶部设置有锚鼻子,所述锚鼻子上设置有铁塔拉杆,所述铁塔拉杆的一端与锚鼻子轴接设置,所述锚身远离锚头的一端设置有锚尾,所述锚尾设置在锚身的底部,所述锚身上设置有打压孔,所述打压孔贯穿锚身远离锚头的一端设置,所述打压孔内套装有打压杆,所述打压杆伸出打压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线铁塔用地锚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鼻子靠近锚头的一端呈斜面状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桂新丁亮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爱彼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