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模架地锚预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9848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铁路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模架地锚预压装置。具体包括纵梁、钢垫板、液压千斤顶、钢吊索以及地锚,所述纵梁设置在移动模架底模上,且所述纵梁平行于所述移动模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液压千斤顶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纵梁上,所述钢垫板设置于所述纵梁与所述液压千斤顶之间,所述地锚埋于地面下,所述地锚上设置有吊环,所述钢吊索一端与所述液压千斤顶连接、另一端穿过移动模架底模与所述吊环连接,所述液压千斤顶通过液压油管与PLC液压控制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高空作业少,安全风险小,采用地锚提供荷载,不用大量的混凝土预制块提供荷载,地锚在移动模架拼装前施工,可以有效缩短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模架地锚预压装置
本技术属于铁路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模架地锚预压装置。
技术介绍
在铁路工程移动模架施工中,对移动模架的堆载预压是必不可少的工序,根据规范要求,需要将千吨以上的预压荷载吊上移动模架中,由于移动模架施工的梁段一般相对地面较高,所以高空作业较多,存在很大的高空作业安全风险,吊装荷载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因此,研究一种在地面堆载对处在高空的移动模架进行预压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减少吊装大量混凝土预制块荷载对施工安全和工期的不利影响,提供一种可在地面提供预压移动模架的荷载的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移动模架地锚预压装置,包括纵梁、钢垫板、液压千斤顶、钢吊索以及地锚,所述纵梁设置在移动模架底模上,且所述纵梁平行于所述移动模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液压千斤顶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纵梁上,所述钢垫板设置于所述纵梁与所述液压千斤顶之间,所述地锚埋于地面下,所述地锚上设置有吊环,所述钢吊索一端与所述液压千斤顶连接、另一端穿过移动模架底模与所述吊环连接,所述液压千斤顶通过液压油管与PLC液压控制系统连接。所述的千斤顶为穿心千斤顶,型号为YDC-600,自动400kg,产生的拉力上限为600吨,所以千斤顶和垫板不会从纵梁上滑落。PLC液压控制系统能够对16个液压千斤顶同步控制拉力。进一步地,所述纵梁有两条,两条纵梁相对设置,每条纵梁包括2根平行设置的工字钢,所述纵梁的长度为32700mm,纵粱之间的间距为5082mm,所述纵梁上的工字钢的间距为100mm。由纵梁把钢吊索的点荷载转换为纵向的线荷载,所以应根据钢吊索纵向间距选用纵梁的工字钢型号,确保纵梁具有一定的刚度。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液压千斤顶底部设置有两个钢垫板,所述钢垫板设置于所述纵梁的工字钢之间。液压千斤顶底部设置钢垫板,使液压千斤顶施加给纵梁的压力更均匀。进一步地,所述地锚为混凝土锚块、砂浆锚杆或锚桩。地锚类型根据地层情况选择,土质地层采用混凝土锚块、岩石地层采用砂浆锚杆、软土地层可采用锚桩,并根据需要的预压荷载计算地锚外形尺寸、埋设深度及吊环型号。进一步地,所述地锚、液压千斤顶、钢吊索均有16个。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高空作业少,安全风险小。2、采用地锚提供荷载,不用大量的混凝土预制块提供荷载。3、地锚在移动模架拼装前施工,可以有效缩短工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纵梁及液压系统平面布置示意图。图3为地锚平面布置示意图。图中:1-地锚;2-吊环;3-纵梁;4-钢垫板;5-液压千斤顶;6-液压油管;7-PLC液压控制系统;8-钢吊索,9-移动模架底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3所示,一种移动模架地锚预压装置,包括纵梁3、钢垫板4、液压千斤顶5、钢吊索8以及地锚1,所述纵梁3设置在移动模架底模9上,且所述纵梁3平行于所述移动模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液压千斤顶5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纵梁3上,所述钢垫板4设置于所述纵梁3与所述液压千斤顶5之间,所述地锚1埋于地面下,所述地锚1上设置有吊环2,所述钢吊索8一端与所述液压千斤5顶连接、另一端穿过移动模架底模9与所述吊环2连接,所述液压千斤顶5通过液压油管6与PLC液压控制系统7连接。所述纵梁3有两条,两条纵梁3相对设置,每条纵梁3包括2根平行设置的工字钢,所述纵梁3的长度为32700mm,纵粱3之间的间距为5082mm,所述纵梁3上的工字钢的间距为100mm。每个所述液压千斤顶5底部设置有两个钢垫板4,所述钢垫板4设置于所述纵梁3的工字钢之间。所述地锚1为混凝土锚块、砂浆锚杆或锚桩。所述地锚1、液压千斤顶5、钢吊索8均有16个。本技术的原理为:利用分布在移动模架底模9上的液压千斤顶5通过钢吊索8同时拉动埋于地下的地锚1,以此来给移动模架底模9施加载荷,取代了以往的堆载预压,且其载荷大小可调节。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及步骤为:(1)为缩减工期,在移动模架拼装前14天左右完成地锚混凝土的浇筑,以使移动模架拼装完成后地锚混凝土达到要求的强度,浇筑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吊环的预埋位置。(2)移动模架拼装完成后,在梁底模板上安装纵梁。(3)纵梁安装完成后,在地锚上的吊环正上方的纵梁上安装液压千斤顶,液压千斤顶下放置垫板,钢吊索一端与液压千斤顶连接,另一端穿过移动模架底模与正下方的地锚连接。(4)将安装完成的16个液压千斤顶与PLC液压控制系统连接,安装完成后试运行系统,观察控制系统能否有效控制液压千斤顶。(6)调整液压千斤顶处钢吊索的松弛度,使钢吊索适当收紧。正式加载前,先按照5%设计荷载进行试加载,观察钢吊索与地锚和液压千斤顶的连接是否牢固、地锚周围土体是否开裂鼓起、纵梁是否滑动等等,如果出现异常现象,必须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后方可正式加载。将设计荷载等分为3~4级逐级加载,每级荷载加载完成后停止12~24小时,观察有无异常现象,如一切正常继续加载直至设计荷载。与传统的混凝土预制块堆载预压相比。本技术具有工期短、安全风险小、能够准确控制荷载的优点。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模架地锚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钢垫板、液压千斤顶、钢吊索以及地锚,所述纵梁设置在移动模架底模上,且所述纵梁平行于所述移动模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液压千斤顶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纵梁上,所述钢垫板设置于所述纵梁与所述液压千斤顶之间,所述地锚埋于地面下,所述地锚上设置有吊环,所述钢吊索一端与所述液压千斤顶连接、另一端穿过移动模架底模与所述吊环连接,所述液压千斤顶通过液压油管与PLC液压控制系统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模架地锚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钢垫板、液压千斤顶、钢吊索以及地锚,所述纵梁设置在移动模架底模上,且所述纵梁平行于所述移动模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液压千斤顶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纵梁上,所述钢垫板设置于所述纵梁与所述液压千斤顶之间,所述地锚埋于地面下,所述地锚上设置有吊环,所述钢吊索一端与所述液压千斤顶连接、另一端穿过移动模架底模与所述吊环连接,所述液压千斤顶通过液压油管与PLC液压控制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模架地锚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有两条,两条纵梁相对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立王国兴赵为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