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82734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产品中,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10‑15份氧化石墨烯,80‑200份聚丙烯腈纳米纤维,3‑5份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所述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至少部分嵌入氧化石墨烯层间结构中;所述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至少部分嵌入氧化石墨烯层间结构中。在制备时,先将将氧化石墨烯分散于聚丙烯腈溶液中;再将钛酸酯溶液滴加至分散有氧化石墨烯的聚丙烯腈溶液中,水解反应;最终静电纺丝成长纤和短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纳米纤维材料
,具体是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与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来源于工业残余染料和各种各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水资源的污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了许多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技术,如吸附、膜过滤、臭氧氧化和光催化降解等。其中,光催化降解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技术,因为其可直接利用太阳能降解有机污染物。自1972年日本科学家Honda和Fujishima在光催化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来,大量半导体材料被研究和开发用于各种光催化领域;其中,由于二氧化钛价格低廉,化学稳定性好、无毒和光催化活性高等优点,已成为最常使用的光催化剂之一。虽然纳米二氧化钛拥有很多优点,但是与处理过的水很难分离,对环境易造成二次污染,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了解决分离问题,一些研究者将纳米二氧化钛固定在玻璃、活性炭、硅藻土和聚合物薄膜等多种基体上,最终将光催化氧化和膜过滤相结合,制备了光催化膜反应器。静电纺丝是一种可以直接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纳米纤维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如良好的力学性能、大的比表面积等,因此被用于纳米颗粒催化剂的负载,提高催化剂的回收和利用率,同时其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对污染物分子的吸附,提高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而聚丙烯腈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被认为是光催化剂理想的载体材料。但由于纳米二氧化钛属于无机金属氧化物,与有机大分子聚丙烯腈之间界面相容性较差,因此,直接添加纳米二氧化钛到聚丙烯腈基体中时,二氧化钛容易发生团聚,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与基体发生相分离,导致产品的初期,并且伴随着使用寿命的延长,整体力学性能不佳,且光催化效果不佳,从而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可以将纳米二氧化钛良好分散于聚丙烯腈基体中的材料,来解决上述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二氧化钛容易发生团聚,难以在聚丙烯腈基体中均匀分散的弊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10-15份氧化石墨烯,80-200份聚丙烯腈纳米纤维,3-5份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所述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至少部分嵌入氧化石墨烯层间结构中;所述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至少部分嵌入氧化石墨烯层间结构中。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步骤包括:氧化石墨烯的分散:将氧化石墨烯分散于聚丙烯腈溶液中;钛酸酯的水解:将钛酸酯溶液滴加至分散有氧化石墨烯的聚丙烯腈溶液中,水解反应;静电纺丝成长纤和短纤。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纳米二氧化钛部分吸附固定于氧化石墨烯的片层结构中,提升氧化石墨烯表面和片层结构中的粗糙度,在表面和片层结构中形成颗粒凸起结构,利用其作为物理结合位点,使得线性的聚丙烯腈分子链可以缠绕挂靠于物理结合位点上,从而有效避免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聚丙烯腈分子链和氧化石墨烯、纳米二氧化钛之间发生相对滑移,提升产品内聚力,使产品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利用氧化石墨烯的两亲性,使其既可以和聚丙烯腈树脂良好相容,同时又可与无机的纳米二氧化钛良好相容,从而使得纳米二氧化钛可以良好的在基体内部分散,避免在产品制备过程中纳米二氧化钛的团聚,使产品力学性能得到提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10-15份氧化石墨烯,80-200份聚丙烯腈纳米纤维,3-5份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所述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至少部分嵌入氧化石墨烯层间结构中;所述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至少部分嵌入氧化石墨烯层间结构中。进一步的,所述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包括长纤和短纤。进一步的,所述长纤为长度为3-10cm的聚丙烯腈纤维;所述短纤为长度为0.1-3.0mm的聚丙烯腈纤维。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不同尺度的聚丙烯腈纤维制膜,其中短纤相比于长纤而言,同等质量的添加量可以是内部填充密度提升,另外,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裂纹的扩展往往是从微小的裂缝开始,而短纤可以利用数量优势在微小裂缝处起到良好的补强效果,而长纤则作为整体的成膜支撑作用,两者相互配合,使产品整体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的,所述氧化石墨烯包括掺杂有杂元素的氧化石墨烯;所述杂元素可以为N、F、B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纳米二氧化钛部分吸附固定于氧化石墨烯的片层结构中,提升氧化石墨烯表面和片层结构中的粗糙度,在表面和片层结构中形成颗粒凸起结构,利用其作为物理结合位点,使得线性的聚丙烯腈分子链可以缠绕挂靠于物理结合位点上,从而有效避免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聚丙烯腈分子链和氧化石墨烯、纳米二氧化钛之间发生相对滑移,提升产品内聚力,使产品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利用氧化石墨烯的两亲性,使其既可以和聚丙烯腈树脂良好相容,同时又可与无机的纳米二氧化钛良好相容,从而使得纳米二氧化钛可以良好的在基体内部分散,避免在产品制备过程中纳米二氧化钛的团聚,使产品力学性能得到提升。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包括:氧化石墨烯的分散:将氧化石墨烯分散于聚丙烯腈溶液中;钛酸酯的水解:将钛酸酯溶液滴加至分散有氧化石墨烯的聚丙烯腈溶液中,水解反应;静电纺丝成长纤和短纤。进一步的,所述具体制备步骤包括:钛酸酯溶液的配制: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10-15份钛酸酯,80-100份无水乙醇,8-10份脂肪酸,0.1-0.5份脱水剂,搅拌混合,得钛酸酯溶液。进一步的,所述钛酸酯为钛酸四丁酯、钛酸四乙酯或钛酸四甲酯中的任意一种。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采用无水乙醇、脂肪酸、脱水剂和钛酸四丁酯至体系中,在产品实际制备过程中,利用在脱水剂作用下,无水乙醇和脂肪酸的脱水缩合反应,使体系内部均匀产生分子级别的水分,一旦有水分产生即可催化钛酸四丁酯的水解,从而有效调控纳米二氧化钛的结晶过程,使其形貌均匀并且可良好的分散于氧化石墨烯基体中。进一步的,所述氧化石墨烯包括掺杂有杂元素的氧化石墨烯;所述杂元素可以为N、F、B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进一步的,所述长纤为长度为3-10cm的聚丙烯腈纤维;所述短纤为长度为0.1-3.0mm的聚丙烯腈纤维。实施例1按质量比为1:10将聚丙烯腈溶于DMF中,于温度为60℃条件下搅拌直至聚丙烯腈完全溶解,得聚丙烯腈溶液;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n10-15份氧化石墨烯,80-200份聚丙烯腈纳米纤维,3-5份纳米二氧化钛颗粒;/n所述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至少部分嵌入氧化石墨烯层间结构中;/n所述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至少部分嵌入氧化石墨烯层间结构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
10-15份氧化石墨烯,80-200份聚丙烯腈纳米纤维,3-5份纳米二氧化钛颗粒;
所述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至少部分嵌入氧化石墨烯层间结构中;
所述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至少部分嵌入氧化石墨烯层间结构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包括长纤和短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长纤为长度为3-10cm的聚丙烯腈纤维;所述短纤为长度为0.1-3.0mm的聚丙烯腈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包括掺杂有杂元素的氧化石墨烯;所述杂元素可以为N、F、B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5.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步骤包括:
氧化石墨烯的分散:将氧化石墨烯分散于聚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显柱张亚非赵波叶小亮姚路刘丕均黄诚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微米电子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森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