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瘫患者行走遮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2377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偏瘫患者行走遮挡装置,包括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所述第一遮挡板与第二遮挡板中部设置有套在患者颈部的圆孔,所述第二遮挡板贴合在所述第一遮挡板下部,且可沿所述圆孔的圆心与所述第一遮挡板相对旋转;所述第一遮挡板上设置有颜色深度不同的第一遮挡部与第二遮挡部。有益效果在于:将该遮挡装置套在患者的颈部后,通过调节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的配合位置,可调节患者视线侧的遮光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将遮光效果自弱至强调节,以便于患者适应无法看到脚部的行走状态,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偏瘫患者的行走训练效果;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且成本低,便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偏瘫患者行走遮挡装置
本技术涉及偏瘫护理
,具体涉及一种偏瘫患者行走遮挡装置。
技术介绍
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行走训练,以帮助患者提高对腿部的控制力。但是患者在初期行走过程中,往往是眼睛看着脚进行移动,普通人则是先看路而后移动脚,如果把眼睛挡上,患者会产生心里恐慌,进而失去对腿部的控制力,从而难以进行行走训练。现有技术中,只能依靠蒙住患者的眼部,而后进行行走训练来帮助患者找到对腿部和脚的控制,由于患者克服心理恐惧的时间较长,导致康复训练周期长,且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偏瘫患者行走遮挡装置,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通过调节遮挡患者眼睛的透明度,可在患者的不同康复训练阶段,调节不同的遮挡暗度,从而提高患者行走康复训练的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偏瘫患者行走遮挡装置,包括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所述第一遮挡板与第二遮挡板中部设置有套在患者颈部的圆孔,所述第二遮挡板贴合在所述第一遮挡板下部,且可沿所述圆孔的圆心与所述第一遮挡板相对旋转;所述第一遮挡板上设置有颜色深度不同的第一遮挡部与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板上设置有与暗色深度不同的第三遮挡部和第四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板、所述第三遮挡部和第四遮挡部颜色深度均不同。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遮挡板的圆孔下部设置有柔性颈圈,所述第二遮挡板套在该柔性颈圈上。作为优选,所述柔性颈圈为硅胶圈,且与所述第一遮挡部粘接固定。作为优选,所述柔性颈圈下边沿为弧面。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遮挡板与第二遮挡板均为亚克力板,且均为漏斗状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遮挡部与第二遮挡部对称分布,所述第三遮挡部与第四遮挡部对称分布,所述第一遮挡部为透明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遮挡板与所述第二遮挡板的外边沿均设置有柔性包边。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将该遮挡装置套在患者的颈部后,通过调节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的配合位置,可调节患者视线侧的遮光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将遮光效果自弱至强调节,以便于患者适应无法看到脚部的行走状态,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偏瘫患者的行走训练效果;2、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且成本低,便于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遮挡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遮挡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柔性项圈;2、第二遮挡板;21、第四遮挡部;22、第三遮挡部;3、第一遮挡板;31、第二遮挡部;32、第一遮挡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偏瘫患者行走遮挡装置,包括第一遮挡板3和第二遮挡板2,第一遮挡板3与第二遮挡板2中部设置有套在患者颈部的圆孔,第二遮挡板2贴合在第一遮挡板3下部,且可沿圆孔的圆心与第一遮挡板3相对旋转;第一遮挡板3可单独使用,也可将第二遮挡板2与第一遮挡板3配合后组合使用,从而通过转动两者的配合位置,实现不同遮挡部的叠加配合,进而调节患者的视线清晰度;第一遮挡板3上设置有颜色深度不同的第一遮挡部32与第二遮挡部31,第二遮挡板2上设置有与暗色深度不同的第三遮挡部22和第四遮挡部21,第一遮挡部32、第二遮挡板2、第三遮挡部22和第四遮挡部21颜色深度均不同。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遮挡板3的圆孔下部设置有柔性颈圈1,第二遮挡板2套在该柔性颈圈1上;柔性颈圈1为硅胶圈,且与第一遮挡部32粘接固定;柔性颈圈1下边沿为弧面,柔性颈圈1下部直接与患者的颈部和尖部接触,设置为弧面后可提高舒适度;第一遮挡板3与第二遮挡板2均为亚克力板,且均为漏斗状结构;第一遮挡部32与第二遮挡部31对称分布,第三遮挡部22与第四遮挡部21对称分布,第一遮挡部32为透明部,通过单独使用第一遮挡板3和组合使用第一遮挡板3与第二遮挡板2,可实现六种清晰度的调节,其中第四遮挡部21为颜色相对最深的遮挡部,通过第四遮挡部21与第二遮挡部31的碟架,应基本达到完全遮挡的效果,以模拟完全看不到的脚部的状态,而后通过自浅而深调节遮挡颜色,最终实现患者不看脚部也可正常行走,从而完成康复工作;第一遮挡板3与第二遮挡板2的外边沿均设置有柔性包边,柔性包边可采用泡沫也可采用硅胶包边,粘接在第一遮挡板3与第二遮挡板2的边沿即可,可在第一遮挡板3和第二遮挡板2受到外部撞击时进行缓冲保护。采用上述结构,将柔性颈圈1套在患者的颈部,患者的头部位于第一遮挡板3的上方,调节第一遮挡部32与第二遮挡部31的位置,即可调整患者视线前下方的清晰度;在单独使用第一遮挡板3时,可分别调整第一遮挡部32与第二遮挡部31至患者视线的前方,以调节患者前方的清晰度,在第一遮挡板3与第二遮挡板2组合使用时,可通过第一遮挡部32与第三遮挡部22和第四遮挡部21的配合,从而获得不同的视线清晰度,也可通过第二遮挡部31与第三遮挡部22和第四遮挡部21的叠加配合,获得不同的视线清晰度,进而对患者视线前方的清晰度进行分级调节,以便于患者适应和训练对脚部的控制力。将该遮挡装置套在患者的颈部后,通过调节第一遮挡板3和第二遮挡板2的配合位置,可调节患者视线侧的遮光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将遮光效果自弱至强调节,以便于患者适应无法看到脚部的行走状态,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偏瘫患者的行走训练效果;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且成本低,便于推广。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偏瘫患者行走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遮挡板(3)和第二遮挡板(2),所述第一遮挡板(3)与第二遮挡板(2)中部设置有套在患者颈部的圆孔,所述第二遮挡板(2)贴合在所述第一遮挡板(3)下部,且可沿所述圆孔的圆心与所述第一遮挡板(3)相对旋转;/n所述第一遮挡板(3)上设置有颜色深度不同的第一遮挡部(32)与第二遮挡部(31),所述第二遮挡板(2)上设置有与暗色深度不同的第三遮挡部(22)和第四遮挡部(21),所述第一遮挡部(32)、所述第二遮挡板(2)、所述第三遮挡部(22)和第四遮挡部(21)颜色深度均不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偏瘫患者行走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遮挡板(3)和第二遮挡板(2),所述第一遮挡板(3)与第二遮挡板(2)中部设置有套在患者颈部的圆孔,所述第二遮挡板(2)贴合在所述第一遮挡板(3)下部,且可沿所述圆孔的圆心与所述第一遮挡板(3)相对旋转;
所述第一遮挡板(3)上设置有颜色深度不同的第一遮挡部(32)与第二遮挡部(31),所述第二遮挡板(2)上设置有与暗色深度不同的第三遮挡部(22)和第四遮挡部(21),所述第一遮挡部(32)、所述第二遮挡板(2)、所述第三遮挡部(22)和第四遮挡部(21)颜色深度均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偏瘫患者行走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板(3)的圆孔下部设置有柔性颈圈(1),所述第二遮挡板(2)套在该柔性颈圈(1)上。


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佳高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