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外灭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2253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紫外灭菌装置,包括:一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灭菌腔体;一螺旋管,螺旋管设置在灭菌腔体内;一进液管,进液管与螺旋管的一端相连接;一出液管,出液管与螺旋管的另一端相连接;多根紫外线灯管,多根紫外线灯管均设置在灭菌腔体内且围绕螺旋管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液体的各个部分的灭菌效果一致,使得灭菌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紫外灭菌装置
本技术涉及灭菌
,具体讲是一种紫外灭菌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紫外灭菌装置,通常由不锈钢制成,内部含有一根或者多根紫外灯管,待处理的液体直接从装置侧面进口处进入,在另一侧的出口处出液,缺点在于这样的进样方式会产生灭菌死角,而且由于溶液有厚度,靠近与远离紫外灯管的溶液的灭菌效率是不同的,并且在对易产生沉淀的溶液灭菌时,沉淀物会粘在紫外灭菌装置的内壁或者紫外灯管的外壁上,不但会造成灭菌效率的降低,还会造成设备的难以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紫外灭菌装置,其对液体的各个部分的灭菌效果一致,使得灭菌效率较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紫外灭菌装置,包括:一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灭菌腔体;一螺旋管,螺旋管设置在灭菌腔体内;一进液管,进液管与螺旋管的一端相连接;一出液管,出液管与螺旋管的另一端相连接;多根紫外线灯管,多根紫外线灯管均设置在灭菌腔体内且围绕螺旋管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作为优选,所述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均与螺旋管可拆卸的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壳体的两端均设置有一端板,螺旋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端板上,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套置连接在螺旋管的两端。作为优选,所述的紫外灭菌装置还包括一用于对灭菌腔体进行降温的降温装置。作为优选,所述的降温装置包括一送风管和一风机,风机通过送风管为灭菌腔体送风,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将灭菌腔体与外部大气相连通的排气孔。采用以上结构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本技术的紫外灭菌装置使用时,待灭菌的液体通过进液管进入到螺旋管内并沿螺旋管流动,由于整个螺旋管的内径是固定的,并且多根紫外灯管围绕螺旋管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这样,使得螺旋管内的待灭菌的液体的各个部分受到的紫外线照射强度一致,从而对螺旋管内的待灭菌的液体的各个部分的灭菌效果一致,从而使得该紫外灭菌装置的灭菌效率较高。并且,进液管和出液管均与螺旋管可拆卸的连接,这样,在完成一次灭菌操作后,可以将进液管与螺旋管相脱离,将出液管和螺旋管相脱离,这样就可以将螺旋管拆下,以对螺旋管内部进行清洗,以使得螺旋管在进行下一次灭菌操作时较为干净。并且,还设置有一用于对灭菌腔体进行降温的降温装置,这样可以避免在灭菌操作时灭菌腔体内温度过高而影响紫外线灯管的正常工作,也可以避免螺旋管内的液体由于处于高温环境下而造成不良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螺旋管和紫外线灯管的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由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紫外灭菌装置包括一壳体1、一螺旋管2、一进液管3、一出液管4和多根紫外线灯管5。壳体1呈圆筒状,壳体1内设置有灭菌腔体101。螺旋管2设置在灭菌腔体101内,螺旋管2与壳体1同轴线设置。进液管3的一端与螺旋管2的一端相连接,进液管3的另一端与存储待灭菌液体的容器相连接,通过一蠕动泵将容器内的待灭菌液体输送至螺旋管2内,待灭菌液体沿螺旋管2流动以进行紫外灭菌,并且出液管4的一端与螺旋管2的另一端相连接,使得灭菌后的液体流出螺旋管2后流入到出液管4,出液管4将灭菌后液体输送至容器储存。多根紫外线灯管5均设置在灭菌腔体101内且围绕螺旋管2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多根紫外线灯管5的轴线均与螺旋管2的轴线相平行,多根紫外线灯管5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壳体1两端的盖板上。所述的进液管3和出液管4均与螺旋管2可拆卸的连接,这样,在完成一次灭菌操作后,可以将进液管3与螺旋管2相脱离,将出液管4和螺旋管2相脱离,这样就可以将螺旋管拆2下,以对螺旋管2内部进行清洗,以使得螺旋管2在进行下一次灭菌操作时较为干净。具体的可拆卸结构可以有多种,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1的两端均设置有一端板102,螺旋管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端板102上,进液管3和出液管4分别套置连接在螺旋管2的两端,这样,进液管3与螺旋管2之间、出液管4与螺旋管2之前均采用套置连接的方式,可以较为方便对进液管3与螺旋管2、出液管4与螺旋管2进行连接和脱离。所述的紫外灭菌装置还包括一用于对灭菌腔体101进行降温的降温装置,这样,在该紫外灭菌装置工作时,降温装置可以对灭菌腔体101进行降温,可以避免在灭菌操作时灭菌腔体101内温度过高而影响紫外线灯管5的正常工作,也可以避免螺旋管2内的液体由于处于高温环境下而造成不良影响。具体的降温装置可以有多种,包括风冷、水冷、空调器等,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降温装置包括一送风管6和一风机7,风机7的出风口与送风管6的一端相连接,送风管6的另一端与灭菌腔体101相连通,这样,在该紫外灭菌装置工作时,开启风机7,风机7通过送风管6为灭菌腔体101送风,并且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将灭菌腔体101与外部大气相连通的排气孔,使得灭菌腔体101内的风通过排气孔排出,这样,风就将灭菌腔体101内的热量带走,从而降低了灭菌腔体101内的温度。本实施例中各部件的具体尺寸如下:壳体1:长度40cm,直径16cm;紫外线灯管5:直径2cm,长度40cm;端板102:直径11cm,长度2cm;螺旋管2:管道内径3cm,外径4cm,盘旋外径6cm,内径4cm;风机7:直径17cm,长度5cm送风管6:直径11.5cm。为了检测该紫外灭菌装置的灭菌效果,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灭菌后的溶液内的细菌含量的活菌检测方法,包括:1.复壮取5mL检测溶液,接种至50mL的胰酪大豆胨培养基中,混匀,30-40℃下培养2-3h,取出加入菌种抗性,继续培养18-24h。2.筛选取步骤1的培养物1mL至50mL麦康凯液体培养基中,并加入菌种抗性,40-50℃下培养24-48h3.分离取步骤2中的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添加了菌种抗性的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18-72h,观察是否有菌落生长来判断灭菌的效果。菌浓检测法:取200μl的检测溶液接种至添加了抗性的LB培养基中,培养24-48h,数一下平板上菌落的个数,计算原始检测溶液的菌浓度。实验结果:1.不同照射时间灭菌效果结论:照射6.4min后,能达到灭菌效果2.不同初始菌浓灭菌效果(照射时间一致:3.2min)结论:初始菌浓越低,灭菌效果越好。以上仅就本技术应用较佳的实例做出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技术的结构可以有其他变化,不局限于上述结构。总之,凡在本技术的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紫外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灭菌腔体(101);/n一螺旋管(2),螺旋管(2)设置在灭菌腔体(101)内;/n一进液管(3),进液管(3)与螺旋管(2)的一端相连接;/n一出液管(4),出液管(4)与螺旋管(2)的另一端相连接;/n多根紫外线灯管(5),多根紫外线灯管(5)均设置在灭菌腔体(101)内且围绕螺旋管(2)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紫外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灭菌腔体(101);
一螺旋管(2),螺旋管(2)设置在灭菌腔体(101)内;
一进液管(3),进液管(3)与螺旋管(2)的一端相连接;
一出液管(4),出液管(4)与螺旋管(2)的另一端相连接;
多根紫外线灯管(5),多根紫外线灯管(5)均设置在灭菌腔体(101)内且围绕螺旋管(2)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紫外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液管(3)和出液管(4)均与螺旋管(2)可拆卸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琪琪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