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屹峰专利>正文

肱骨外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2197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7
一种肱骨外固定器,其中包括:上护臂和下护臂,上护臂和下护臂中部带有像外凸的凹槽,上护臂和下护臂均开有多个贯穿孔,下护臂上的贯穿孔带有内螺纹,上护臂和下护臂的贯穿孔内安装有紧固螺栓和螺杆,紧固螺栓和螺杆的外螺纹与下护臂上的内螺纹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术中有效且牢靠的固定肱骨骨折近端,两人甚至一人即可顺利完成手术;且术中仅需要调节C形臂的位置进行透视即可,可节约手术时间。在小儿外科医师匮乏的今天,该固定器可有效的节省人力,并减少术中透视对人体的危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肱骨外固定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骨科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肱骨外固定器。
技术介绍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中第二常见的骨折,占所有小儿肘关节骨折的近60%。肱骨髁上是指肱骨下端内外两髁之上2cm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该处前后扁薄,较为薄弱,易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发生率约为16.6%,尤其常见于7~8岁以下儿童,也是最常见的肘部骨折。肘内、外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易发生的术后晚期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导致终生残疾。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其中伸直型约占95%,屈曲型约占5%,常用的复位方式有切开复位、闭合复位,常见的固定方式有单纯石膏或夹板固定、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辅助固定等,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复位效果好的特点。闭合复位并发症较少(如克氏针钉道感染、功能严重丢失等);有研究发现闭合复位的手术时间更短;闭合复位避免了瘢痕的形成从而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且切开复位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一些研究认为切开复位更容易引起关节僵硬。根据威尔金斯改良的Gartland分类,肱骨课上骨折的IIb和III型骨折是不稳定的,通过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和经皮钉扎是治疗该疾病的金标准。该项技术最早开展于1948年。GartlandⅢ型骨折较难获得并维持稳定的解剖复位,而解剖复位是达到治疗目的的关键,最终的外形和功能结果与瘢痕组织形成、骨折周围的血运破坏程度、发育失衡、神经血管损伤、功能锻炼等其他因素也密不可分。克氏针内固定在维持复位上比单纯的夹板固定、石膏固定更具优势。肱骨课上骨折透视下行闭合复位和经皮克氏针固定的手术方式要求比较高,标准手术方式术中需要三人,两人分别牵引上臂及前臂,一人负责骨折的复位和经皮克氏针固定,若骨折复位困难,对于术者和助手的体力也是一种严厉的考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两人甚至一人即可顺利完成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肱骨外固定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肱骨外固定器,其中包括:上护臂和下护臂,其特点在于:上护臂和下护臂中部带有像外凸的凹槽,上护臂和下护臂均开有多个贯穿孔,下护臂上的贯穿孔带有内螺纹,上护臂和下护臂的贯穿孔内安装有紧固螺栓和螺杆,紧固螺栓和螺杆的外螺纹与下护臂上的内螺纹相对应。根据上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上护臂和下护臂上的贯穿孔均为4个。根据上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凹槽内带有护垫。根据上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凹槽弧形顶点距离圆心为1.5厘米。根据上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两端的贯穿孔直径为1.5厘米。根据上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两端内侧的贯穿孔直径为1厘米。根据上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两端的贯穿孔与两端内侧的贯穿孔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根据上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凹槽弧形长度为6厘米。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在使用时将螺杆下端固定在用于固定麻醉架的手术床滑块内,然后卸下紧固螺栓和上护臂,将患儿的手臂放在下护臂的凹槽内,然后盖上上护臂,然后通过紧固螺栓将上护臂和患儿的手臂固定住,将患者全身麻醉后,患儿仰卧于手术床上,将用固定器将患儿肱骨用固定器固定牢固;常规消毒铺单,C型臂x线透视确认骨折移位情况,术者手握患肢前臂中断,与固定器相互对抗牵引,术者牵引后根据骨折远端的旋转情况反方向旋转前臂。远端旋前者将患肢前臂旋后,远端旋后者将患肢前臂旋前。伸肘位充分牵引,矫正旋转移位和重叠移位。术者一手继续牵引,另一手拇指按压肱骨内上髁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并用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向尺侧。桡偏型复位方向与此相反。下压手掌的同时用维持牵引的手将患肢肘关节屈曲至120°,维持该复位状态,C型臂透视正侧位复位满意后,先于肱骨外髁用l枚直径1.5mm的克氏针经过骨折线穿透对侧骨皮质,进针角度为冠状面与肱骨纵轴成约40°-50°、矢状面向后约10°,然后将肘关节部分伸直,触及肱骨内上髁及尺神经沟,用一手指遮挡尺神经沟以保护尺神经,于肱骨内髁用1枚直径1.5mm的克氏针经过骨折线穿透对侧骨皮质。克氏针经皮进人到达肱骨内髁骨质时,观察患肢环小指是否活动,如患侧环小指活动,则更换进针点。C型臂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及克氏针位置满意后,将克氏针针尾折弯留在皮外约0.5cm。观察患侧手指血运及桡动脉搏动正常。术后处理应用石膏托将患肘固定于屈曲60°一80°中立位。两组患儿术后4-6周复查x线片后拆除石膏及拔除克氏针,指导患儿逐步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肱骨外固定器可以在术中有效且牢靠的固定肱骨骨折近端,两人甚至一人即可顺利完成手术;且术中仅需要调节C形臂的位置进行透视即可,可节约手术时间。在小儿外科医师匮乏的今天,该固定器可有效的节省人力,并减少术中透视对人体的危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上护臂;2、下护臂;3、紧固螺栓;4、固定槽;5、螺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一种肱骨外固定器,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上护臂1和下护臂2,上护臂1和下护臂2中部带有像外凸的凹槽,上护臂1和下护臂2均开有多个贯穿孔,下护臂2上的贯穿孔带有内螺纹,上护臂1和下护臂2的贯穿孔内安装有紧固螺栓3和螺杆5,紧固螺栓3和螺杆5的外螺纹与下护臂2上的内螺纹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护臂1和下护臂2上的贯穿孔均为4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内带有护垫。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弧形顶点距离圆心为1.5厘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端的贯穿孔直径为1.5厘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端内侧的贯穿孔直径为1厘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端的贯穿孔与两端内侧的贯穿孔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弧形长度为6厘米。研究方法:设计并制作肱骨外固定器,在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中使用,并根据使用体验,逐渐改进成型。在肱骨固定器改进确定成型后,随机分类对使用肱骨固定器辅助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与未使用进行手术患儿,进行手术时间、手术参与人员、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疗效评价等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近期我院诊断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2-10岁;(2)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受伤时间小于5d;(3)Gartland肱骨髁上骨折分型为Ⅱ、Ⅲ型;(4)排除骨折后存在血管、神经损伤或术前有肘关节功能障碍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患者有明确的联系方式,资料完整,便于随访。1.2治疗方法I.2.1观察组全身麻醉后,患仰卧于手术床上,常规消毒铺单,C型臂x线透视确认骨折移位情况。助手握患肢上臂中段及前臂,相互对抗牵引,术者牵引后根据骨折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肱骨外固定器,其中包括:上护臂(1)和下护臂(2),其特征在于:上护臂(1)和下护臂(2)中部带有像外凸的凹槽,上护臂(1)和下护臂(2)均开有多个贯穿孔,下护臂(2)上的贯穿孔带有内螺纹,上护臂(1)和下护臂(2)的贯穿孔内安装有紧固螺栓(3)和螺杆(5),紧固螺栓(3)和螺杆(5)的外螺纹与下护臂(2)上的内螺纹相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肱骨外固定器,其中包括:上护臂(1)和下护臂(2),其特征在于:上护臂(1)和下护臂(2)中部带有像外凸的凹槽,上护臂(1)和下护臂(2)均开有多个贯穿孔,下护臂(2)上的贯穿孔带有内螺纹,上护臂(1)和下护臂(2)的贯穿孔内安装有紧固螺栓(3)和螺杆(5),紧固螺栓(3)和螺杆(5)的外螺纹与下护臂(2)上的内螺纹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护臂(1)和下护臂(2)上的贯穿孔均为4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带有护垫。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屹峰王志娟张大森阎景铁陈宏坤许桂东陈壮壮
申请(专利权)人:胡屹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