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扭转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1760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抗扭转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鞋底本体对应足弓的位置设为足弓部,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在鞋底本体的足弓部设有X形抗扭转机构,所述X形抗扭转机构由所述基体、第一支臂、第二支臂、第三支臂以及第四支臂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臂向前掌部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二支臂向前掌部的内侧延伸,所述第三支臂向后跟部的外侧延伸,所述第四支臂向后跟部的内侧延伸。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更加简易,整体性好,加工制作方法,通过X形抗扭转机构能够增强整个鞋底的抗扭曲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抗扭转鞋底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抗扭转鞋底。
技术介绍
在运动过程中,双脚着地的作用力瞬间过渡到前脚掌,此时前脚掌着地而后脚跟的重心变化,因此会产生一股旋转力,如果鞋底前脚掌与后脚跟的力传导的不够稳定,则鞋底容易扭曲变形,造成脚踝扭伤等。为此,申请人在授权公告号CN204812347U,名称为“一种具有X形防扭曲结构的鞋底”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具有X形防扭曲结构的鞋底,一种具有X形防扭曲结构的鞋底,包括上底及下底;所述下底中腰位置设有X形防扭曲结构,其包括回弹复位层及硬质防扭曲层;所述回弹复位层由两条弹性TPU交叉而成;所述硬质防扭曲层设置于回弹复位层中部,且所述回弹复位层形成供硬质防扭曲层置入的凹槽;其中,所述回弹复位层内置于下底,所述硬质防扭曲层置于凹槽内,并与回弹复位层相接于一体。上述专利中的防扭曲结构虽然能够起到一定防扭效果,但防扭曲结构包括回弹复位层及硬质防扭曲层,加工制作相对麻烦,防扭曲结构的整体性相对较差,而且这种鞋底局部支撑性能还有待进一步地改善。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易、具有抗扭曲效果、能够改善鞋底稳定性的鞋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抗扭转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鞋底本体对应足弓的位置设为足弓部,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在鞋底本体的足弓部设有X形抗扭转机构,所述X形抗扭转机构由所述基体、第一支臂、第二支臂、第三支臂以及第四支臂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臂向前掌部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二支臂向前掌部的内侧延伸,所述第三支臂向后跟部的外侧延伸,所述第四支臂向后跟部的内侧延伸。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X形抗扭转机构复合在所述鞋底本体的下表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基体上还一体成型有支撑片,所述鞋底本体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形成在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侧墙,所述支撑片沿着所述侧墙向上延伸。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片设置在所述足弓部的内侧和/或者所述足弓部的外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包括中底和复合在中底的下表面的大底,所述X形抗扭转机构设置在所述中底与所述大底之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大底上设有通槽,通槽从所述大底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所述基体嵌装于通槽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大底对应所述第一支臂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大底对应所述第二支臂设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大底对应所述第三支臂设有若干第三通孔,所述大底对应所述第四支臂设有若干第四通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片沿竖直方向的截面呈三角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中底包括复合在一起的第一中底和第二中底,第一中底与第二中底的密度不同。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后,整个X形抗扭转机构由基体、第一支臂、第二支臂、第三支臂以及第四支臂一体成型,为单层结构,更加简易,整体性好,加工制作方法,通过X形抗扭转机构能够增强整个鞋底的抗扭曲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鞋底本体100前掌部101足弓部102后跟部103内侧104外侧105中底10第一中底11第二中底12大底20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22第三通孔23第四通孔24通槽25基体30第一支臂31第二支臂32第三支臂33第四支臂34凹槽35凸起36支撑片40侧墙50镂空孔60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参照图1至图2,一种新型抗扭转鞋底,包括鞋底本体100,鞋底本体100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101,鞋底本体100对应足弓的位置设为足弓部102,鞋底本体100对应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103,鞋底本体100对应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104,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105,在鞋底本体100的足弓部102设有X形抗扭转机构。X形抗扭转机构包括基体30、第一支臂31、第二支臂32、第三支臂33以及第四支臂34,所述基体30、第一支臂31、第二支臂32、第三支臂33以及第四支臂34一体成型,也即抗扭转机构为一体件,单层结构。在材质上,抗扭转机构采用材质比鞋底本体100硬度大的材料,例如可以选用TPU材料。基体30位于足弓部102位置,所述第一支臂31向前掌部101的外侧105延伸,所述第二支臂32向前掌部101的内侧104延伸,所述第三支臂33向后跟部103的外侧105延伸,所述第四支臂34向后跟部103的内侧104延伸。在实施例中,基体30的周沿形成凹槽35,基体30的中心形成X形凸起36,通过凹凸设计,实现更顺畅的梯度支撑(使支撑过渡更自然顺畅)及局部加强等功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X形抗扭转机构复合在所述鞋底本体100的下表面,具体可以采用粘贴或者热压复合的方式来实现组装。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基体30上还一体成型有支撑片40,所述鞋底本体100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形成在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侧墙50,所述支撑片40沿着所述侧墙50向上延伸。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片40设置在所述足弓部102的内侧104或者所述足弓部102的外侧105,或者足弓部102的内侧104和外侧105均设置支撑片40,在实施例中,支撑片40设置在足弓部102的内侧104,支撑片40采用的材料与X形抗扭转机构的材质相同,支撑片40与X形抗扭转机构通过注塑一体成型。支撑片40的硬度大于鞋底本体100的硬度,通过设置支撑片40对鞋底本体100的局部进行支撑,避免鞋底本体100局部形变较大而影响鞋底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片40沿竖直方向的截面呈三角形,当然,本技术中支撑片40并不局限于采用三角形,例如还可以采用波浪状或者齿状进行多重错位支撑,使得支撑更加平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100包括中底10和复合在中底10的下表面的大底20,所述X形抗扭转机构设置在所述中底10与所述大底20之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大底20上设有通槽25,通槽25从所述大底20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所述基体30嵌装于通槽25中,通槽25可以方便X形抗扭转机构的定位和安装。优选地,本技术中,大底20的前掌部101上布设有多个镂空孔60,一者起到减轻重量的作用,另外能够增加鞋底柔软性能,使鞋底着地过渡更加顺畅(从外侧向内侧)。本技术在大底20的后跟部103上也设有多个镂空孔60,能够提供更多的形变空间,提升缓震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抗扭转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鞋底本体对应足弓的位置设为足弓部,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在鞋底本体的足弓部设有X形抗扭转机构,X形抗扭转机构包括基体、第一支臂、第二支臂、第三支臂以及第四支臂,其特征在于:所述X形抗扭转机构由所述基体、第一支臂、第二支臂、第三支臂以及第四支臂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臂向前掌部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二支臂向前掌部的内侧延伸,所述第三支臂向后跟部的外侧延伸,所述第四支臂向后跟部的内侧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抗扭转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鞋底本体对应足弓的位置设为足弓部,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在鞋底本体的足弓部设有X形抗扭转机构,X形抗扭转机构包括基体、第一支臂、第二支臂、第三支臂以及第四支臂,其特征在于:所述X形抗扭转机构由所述基体、第一支臂、第二支臂、第三支臂以及第四支臂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臂向前掌部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二支臂向前掌部的内侧延伸,所述第三支臂向后跟部的外侧延伸,所述第四支臂向后跟部的内侧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扭转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X形抗扭转机构复合在所述鞋底本体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抗扭转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上还一体成型有支撑片,所述鞋底本体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形成在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侧墙,所述支撑片沿着所述侧墙向上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抗扭转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片设置在所述足弓部的内侧和/或者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超龙张龙张德文邓安明
申请(专利权)人:特步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