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1508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包括绕线筒、驱动电机,所述绕线筒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支撑架,且绕线筒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侧设置有对接柱,且对接柱插入进绕线筒另一侧壁连接柱开设孔内,所述绕线筒的一侧连接柱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前端设置有调节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架体、第一连接条、套孔、第二连接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调节结构通过滚珠丝杆、连接头、线孔的设置,能够实现碳纤维加热模组伸出线的绕线,线孔呈弧形设计,一定程度上减小碳纤维加热模组伸出线与连接头之间的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绕线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
技术介绍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它是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碳纤维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X射线透过性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磁屏蔽性好等;专利号为201810156701.2的专利公开的一种碳纤维发热模组及其生产工艺,包括发热模组和生产加工步骤两个方面,所述发热模组由发热块、模槽、感温头、发热管和热熔器组成,所述发热块内部镶嵌有所述模槽,所述模槽内部设有所述感温头且左侧镶嵌有所述发热管,所述热熔器位于所述发热块的后侧,并按照如下生产步骤进行碳纤维生产:步骤一:原材料和胶液配置准备;步骤二:发热膜组安装;步骤三:碳纤维缠绕成型;步骤四:碳纤维固化脱模;步骤五:预成品清洗过滤;步骤六:产品检测。上述专利文件中:采用绕线筒进行缠绕收集,由于现有的绕线筒采用的限位块,限位块开设的限位孔与碳纤维线磨损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包括绕线筒、驱动电机,所述绕线筒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支撑架,且绕线筒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侧设置有对接柱,且对接柱插入进绕线筒另一侧壁连接柱开设孔内,所述绕线筒的一侧连接柱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前端设置有调节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架体、第一连接条、套孔、第二连接条,且架体上端通槽插入连接有第一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的侧壁下部开设有套孔,且第一连接条的侧壁上部开槽连接有第二连接条。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条开设套孔与绕线筒侧壁连接柱套接连接,且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适配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条与架体之间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滚珠丝杆、连接头、线孔、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孔,且第一连接块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插入有滚珠丝杆,且滚珠丝杆杆身套接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上端圆柱端面开设有线孔,所述滚珠丝杆的杆身套接有第二连接块,且第二连接块的侧壁开设有第二连接孔。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块通过螺栓与第二支撑架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通过螺栓与第一支撑架相连接,所述线孔孔口呈弧形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调节结构通过滚珠丝杆、连接头、线孔的设置,能够实现碳纤维加热模组伸出线的绕线,线孔呈弧形设计,一定程度上减小碳纤维加热模组伸出线与连接头之间的磨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的整体结构拆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的第二支撑架拆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的调节结构拆分示意图。图中:1、第一支撑架;2、第二支撑架;201、架体;202、第一连接条;203、套孔;204、第二连接条;3、调节结构;301、滚珠丝杆;302、连接头;303、线孔;304、第一连接块;305、第一连接孔;306、第二连接块;307、第二连接孔;4、绕线筒;5、驱动电机;6、对接柱。具体实施装置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装置,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4所示,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包括绕线筒4、驱动电机5,绕线筒4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支撑架2,且绕线筒4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架1,第一支撑架1的一侧设置有对接柱6,且对接柱6插入进绕线筒4另一侧壁连接柱开设孔内,绕线筒4的一侧连接柱连接有驱动电机5,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的前端设置有调节结构3。其中,第二支撑架2包括架体201、第一连接条202、套孔203、第二连接条204,且架体201上端通槽插入连接有第一连接条202第一连接条202的侧壁下部开设有套孔203,且第一连接条202的侧壁上部开槽连接有第二连接条204。其中,第一连接条202开设套孔203与绕线筒4侧壁连接柱套接连接,且第一连接条202与第二连接条204适配设置,第二连接条204与架体201之间固定连接。其中,调节结构3包括滚珠丝杆301、连接头302、线孔303、第一连接块304、第一连接孔305、第二连接块306、第二连接孔307,且第一连接块304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连接孔305,第一连接孔305插入有滚珠丝杆301,且滚珠丝杆301杆身套接有连接头302,连接头302上端圆柱端面开设有线孔303,滚珠丝杆301的杆身套接有第二连接块306,且第二连接块306的侧壁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07;调节结构3通过滚珠丝杆301、连接头302、线孔303的设置,能够实现碳纤维加热模组伸出线的绕线,线孔303呈弧形设计,一定程度上减小碳纤维加热模组伸出线与连接头302之间的磨损。其中,第一连接块304通过螺栓与第二支撑架2相连接,第二连接块306通过螺栓与第一支撑架1相连接,线孔303孔口呈弧形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组装第二支撑架2、第一支撑架1、调节结构3、绕线筒4、驱动电机5时,第二支撑架2设置的第一连接条202开设的套孔203对准绕线筒4侧壁连接柱,第一连接条202套接在绕线筒4侧部连接柱柱体上,第一连接条202对准第二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筒(4)、驱动电机(5),所述绕线筒(4)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支撑架(2),且绕线筒(4)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架(1),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一侧设置有对接柱(6),且对接柱(6)插入进绕线筒(4)另一侧壁连接柱开设孔内,所述绕线筒(4)的一侧连接柱连接有驱动电机(5),所述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的前端设置有调节结构(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筒(4)、驱动电机(5),所述绕线筒(4)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支撑架(2),且绕线筒(4)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架(1),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一侧设置有对接柱(6),且对接柱(6)插入进绕线筒(4)另一侧壁连接柱开设孔内,所述绕线筒(4)的一侧连接柱连接有驱动电机(5),所述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的前端设置有调节结构(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包括架体(201)、第一连接条(202)、套孔(203)、第二连接条(204),且架体(201)上端通槽插入连接有第一连接条(202)所述第一连接条(202)的侧壁下部开设有套孔(203),且第一连接条(202)的侧壁上部开槽连接有第二连接条(2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加热模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条(202)开设套孔(203)与绕线筒(4)侧壁连接柱套接连接,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蕴石灵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