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制终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1293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控制终端设备,包括壳体本体,具有容纳主控板的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设有主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体内的降噪处理结构;所述壳体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拾音孔,所述拾音孔连通所述容纳腔体与外界;所述降噪处理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拾音孔和所述主控板连接设置,所述降噪处理结构为弹性体,所述降噪处理结构对所述壳体本体和/或所述主控板弹性减震。主控板通过拾音孔对外界发出的声音进行接收,同时,通过降噪处理结构对壳体本体以及主控板,或是二者中任意一部件进行弹性减震,从而避免了壳体本体与主控板之间形成共振,提高使用过程中的唤醒率,同时避免误唤醒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控制终端设备
本技术涉及智能家居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控制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影音服务器、影柜系统、网络家电等)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环境监测、暖通控制、红外转发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现有智能家居在进行语音交互时,常常需要智能终端设备进行接收和远程控制,因而,而对于接收语音信号时,需要降低外界环境噪音并通过语音传导实现语音信号对照明、视频、空调、安防等设备进行控制,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终端设备在接收操作者发出的语音指令时,由于语音信号产生空气震动,当震动传递到终端设备内部时,也将会产生设备内部结构共振而发出机器共振噪音,该机器共振噪音与语音指令相互重叠,则容易降低使用时唤醒率或是造成设备的误唤醒。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终端设备在接收操作者发出的语音指令时,设备内部结构共振而发出机器共振噪音,该机器共振噪音与语音指令相互重叠,则容易降低使用时唤醒率或是造成设备的误唤醒的缺陷。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控制终端设备,包括:包括壳体本体,具有容纳主控板的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设有主控板;所述壳体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拾音孔,所述拾音孔连通所述容纳腔体与外界;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体内的降噪处理结构,所述降噪处理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拾音孔和所述主控板连接设置,所述降噪处理结构为弹性体,所述降噪处理结构对所述壳体本体和/或所述主控板弹性减震。可选地,上述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设有至少四个拾音孔,所述降噪处理结构与所述拾音孔一一对应设置。可选地,上述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所述壳体本体内设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朝向所述主控板一侧突出设置的框体,所述框体具有安装所述降噪处理结构的安装空间;所述拾音孔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可选地,上述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所述框体的横向截面为“凹”字形。可选地,上述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所述降噪处理结构过盈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可选地,上述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所述降噪处理结构具有正对与所述拾音孔设置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贯通连接所述外界和所述主控板贯通。可选地,上述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所述降噪处理结构还包括朝向所述拾音孔一侧凹陷设置的凹槽,所述连通孔的一端与所述凹槽的槽底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拾音孔一侧连接设置。可选地,上述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所述壳体本体包括具有一侧开口的外壳,以及盖设在所述开口的外盖;所述外壳和所述外盖通过紧固件连接锁定;所述安装结构设置在所述外盖朝向所述外壳的一侧,所述主控板靠近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包括壳体本体,具有容纳主控板的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设有主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体内的降噪处理结构;所述壳体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拾音孔,所述拾音孔连通所述容纳腔体与外界;所述降噪处理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拾音孔和所述主控板连接设置,所述降噪处理结构为弹性体,所述降噪处理结构对所述壳体本体和/或所述主控板弹性减震。此结构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主控板通过拾音孔对外界发出的声音进行接收,同时,通过降噪处理结构对壳体本体以及主控板,或是二者中任意一部件进行弹性减震,从而避免了壳体本体与主控板之间形成共振,进而避免了智能控制终端设备由于共振产生噪声,保证外界发出的声音产生的震动直接拾音孔传递至主控板上,继而实现使用智能控制终端设备过程中,语音输入的单一性,提高使用过程中的唤醒率,同时避免误唤醒情况的发生。2.本技术提供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设有至少四个拾音孔,所述降噪处理结构与所述拾音孔一一对应设置。四个拾音孔的设置,采用了四麦拾音降噪技术,提高了智能控制终端设备的语音能力。3.本技术提供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所述壳体本体内设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朝向所述主控板一侧突出设置的框体,所述框体具有安装所述降噪处理结构的安装空间;所述拾音孔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降噪处理结构过盈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此结构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框体的设置保证降噪处理结构在壳体本体内部安装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使用过程中,降噪处理结构不会由于时间的推移或是老化发生脱落,进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4.本技术提供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所述降噪处理结构具有正对与所述拾音孔且与外界和所述主控板贯通的连通孔。连通孔的设置,进一步保证声音传递的连通性,避免降噪处理结构对声音的阻挡。5.本技术提供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所述壳体本体包括具有一侧开口的外壳,以及盖设在所述开口的外盖;所述外壳和所述外盖通过紧固件连接锁定;所述安装结构设置在所述外盖朝向所述外壳的一侧,所述主控板靠近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此结构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通过外壳靠近主控板一侧设置,对设备整体进行密封,进一步降低外界噪音对设备带来的干扰。同时,若主控板内的电子器件具有一定发热时,外壳也可以通过增加电子器件的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进而保证设备稳定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的爆炸图;图3为图2中方框A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本体;11-拾音孔;12-框体;13-外壳;14-外盖;2-主控板;3-降噪处理结构;31-连通孔;32-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控制终端设备,包括壳体本体(1),具有容纳主控板(2)的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设有主控板(2);/n所述壳体本体(1)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拾音孔(11),所述拾音孔(11)连通所述容纳腔体与外界;/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体内的降噪处理结构(3),所述降噪处理结构(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拾音孔(11)和所述主控板(2)连接设置,所述降噪处理结构(3)为弹性体,所述降噪处理结构(3)对所述壳体本体(1)和/或所述主控板(2)弹性减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控制终端设备,包括壳体本体(1),具有容纳主控板(2)的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设有主控板(2);
所述壳体本体(1)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拾音孔(11),所述拾音孔(11)连通所述容纳腔体与外界;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体内的降噪处理结构(3),所述降噪处理结构(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拾音孔(11)和所述主控板(2)连接设置,所述降噪处理结构(3)为弹性体,所述降噪处理结构(3)对所述壳体本体(1)和/或所述主控板(2)弹性减震。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四个拾音孔(11),所述降噪处理结构(3)与所述拾音孔(11)一一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1)内设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朝向所述主控板(2)一侧突出设置的框体(12),所述框体(12)具有安装所述降噪处理结构(3)的安装空间;所述拾音孔(11)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智能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凡博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乐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