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0888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涉及铁路车辆轴重称量技术领域。包括引线轨和两个称重单元,称重单元包括称重轨、秤体、称重传感器、底座、接线盒、称重仪表、电源,称重轨、秤体、称重传感器、底座从上到下依次连接,一个或两个称重单元中的称重轨至少设有两条,所有的称重轨并排设置,称重轨的两端均与引线轨连接,底座和引线轨均与地基连接,称重传感器与接线盒电连接,接线盒与称重仪表电连接,称重仪表与电源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称量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
本技术涉及铁路车辆轴重称量
,具体涉及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单一轨距的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是在两条轨道上都安装称量装置,一条轨道上的称量装置对应称量一个铁路车辆的轮重,两条轨道上的称量装置的数据相加就是该铁路车辆的轴重。随着铁路市场的蓬勃发展,铁路车辆也呈现出多样化,最为明显的是,铁路车辆的轨距就呈现了多样化,从而为不同轨距的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带来挑战。对此,现有技术是通过移动安装了称量装置的轨道来调整轨距,以便于适应不同轨距的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但是由于称量装置重量大,需要采用吊车或行车等大型设备才能移动这一安装了称量装置的轨道,并且在移动完成后,还需要重新对称量装置进行调试校验,工作量大,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称量效率。所以,如何能够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称量效率,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本技术能够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称量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包括引线轨和两个称重单元,称重单元包括称重轨、秤体、称重传感器、底座、接线盒、称重仪表、电源,称重轨、秤体、称重传感器、底座从上到下依次连接,一个或两个称重单元中的称重轨至少设有两条,所有的称重轨并排设置,称重轨的两端均与引线轨连接,底座和引线轨均与地基连接,称重传感器与接线盒电连接,接线盒与称重仪表电连接,称重仪表与电源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秤体的上端面设有与称重轨配合的称重轨沉槽。进一步的,所述称重单元还包括两排限位组件,秤体设于两排限位组件之间,每排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均包括第一撞击板、第二撞击板、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一限位球、第二限位球;第一撞击板与秤体连接,第一限位板设于第一撞击板远离秤体的一侧,第一限位板与底座连接,第二撞击板和第二限位板均设于第一撞击板和第一限位板之间,第二撞击板与第一撞击板连接,第二限位板与第一限位板连接,第一限位组件的第二限位板和第二限位组件的第二限位板均设于第一限位组件的第二撞击板和第二限位组件的第二撞击板之间,第一限位板设有与第一螺杆配合的第一螺孔,第二限位板设有与第二螺杆配合的第二螺孔,第一螺杆在靠近第一撞击板的一端端面设有与第一限位球配合的第一放置槽,第二螺杆在靠近第二撞击板的一端端面设有与第二限位球配合的第二放置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板在远离第一撞击板的一侧设有与第一螺杆配合的第一限位螺母,第二限位板在远离第二撞击板的一侧设有与第二螺杆配合的第二限位螺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杆在靠近第一限位球的一端套有第一限位环,第一限位环的外径大于第一螺孔的孔径,第二螺杆在靠近第二限位球的一端套有第二限位环,第二限位环的外径大于第二螺孔的孔径。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无需调整称量装置的位置就能够实现对不同轨距的铁路车辆轴重的称量,从而无需使用吊车或行车等大型设备,也无需在调整完称量装置后重新进行调试校验,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称量效率。2、通过设置称重轨沉槽,能够让称重轨受到称重轨沉槽的槽壁的阻挡,以便于保证称重轨不会出现前后方向的位移,从而使称重轨在使用过程中更为稳定可靠,减轻了铁路车辆在驶过称重单元时对称重传感器及秤体的冲击,继而提高了称量铁路车辆轴重的准确度。3、通过设置两排限位组件,能够使秤体在称量铁路车辆轴重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前后左右方向的晃动,使得秤体在称量铁路车辆轴重的过程中更为稳定可靠,减轻了铁路车辆在驶过称重单元时对称重传感器及秤体的冲击,继而提高了称量铁路车辆轴重的准确度。此外,通过设置第一限位球和第二限位球,能够使第一限位球与第一限位板的接触为点接触、第二限位球与第二限位板的接触为点接触,减小了第一限位球和第一限位板的摩擦力、第二限位球和第二限位板的摩擦力,避免出现秤体卡死现象,使得本技术在使用时更可靠。4、通过设置第一限位螺母和第二限位螺母,能够在秤体受到冲击,而使得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无法承受这一冲击,使秤体发生前后左右方向的晃动时,利用第一限位螺母和第二限位螺母来阻止秤体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晃动,进一步提高了秤体在称量铁路车辆轴重的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继而提高了称量铁路车辆轴重的准确度。5、通过设置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也能够在秤体受到冲击,而使得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无法承受这一冲击,使秤体发生前后左右方向的晃动时,利用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来减轻秤体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晃动,进一步提高了秤体在称量铁路车辆轴重的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继而提高了称量铁路车辆轴重的准确度。附图说明图1是设有一个称重轨的称重单元的主视图;图2是设有一个称重轨的称重单元的左视图;图3是用于安装一个称重轨的秤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设有三个称重轨的称重单元的主视图;图5是设有三个称重轨的称重单元的左视图;图6是用于安装三个称重轨的秤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每一排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第一螺杆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控制柜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A-A处的剖视图;图12是图10B-B处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秤体,2-1-顶板,2-1-1-称重轨沉槽,2-2-支撑板,2-3-底板,3-扣件,4-T型螺栓,5-称重传感器,6-称重仪表,7-控制柜,8-接线盒,9-引线轨,10-钢轨座,11-地基,12-第一称重轨,13-第二称重轨,14-第三称重轨,15-第四称重轨,16-第一限位组件,17-第二限位组件,18-第一撞击板,19-第二撞击板,20-第一限位板,21-第二限位板,22-第一螺杆,22-1-第一放置槽,23-第二螺杆,24-第一限位球,25-第二限位球,26-第一限位螺母,27-第二限位螺母,28-第一限位环,29-第二限位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如图10所示,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包括称重单元和引线轨9。如图10所示,称重单元设有两个,称重单元包括底座1、秤体2、称重轨、称重传感器5、接线盒8、称重仪表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线轨和两个称重单元,称重单元包括称重轨、秤体、称重传感器、底座、接线盒、称重仪表、电源,称重轨、秤体、称重传感器、底座从上到下依次连接,一个或两个称重单元中的称重轨至少设有两条,所有的称重轨并排设置,称重轨的两端均与引线轨连接,底座和引线轨均与地基连接,称重传感器与接线盒电连接,接线盒与称重仪表电连接,称重仪表与电源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线轨和两个称重单元,称重单元包括称重轨、秤体、称重传感器、底座、接线盒、称重仪表、电源,称重轨、秤体、称重传感器、底座从上到下依次连接,一个或两个称重单元中的称重轨至少设有两条,所有的称重轨并排设置,称重轨的两端均与引线轨连接,底座和引线轨均与地基连接,称重传感器与接线盒电连接,接线盒与称重仪表电连接,称重仪表与电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秤体的上端面设有与称重轨配合的称重轨沉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轨距铁路车辆的轴重称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重单元还包括两排限位组件,秤体设于两排限位组件之间,每排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均包括第一撞击板、第二撞击板、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一限位球、第二限位球;
第一撞击板与秤体连接,第一限位板设于第一撞击板远离秤体的一侧,第一限位板与底座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继坤杨纪富张心怡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金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