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品峰专利>正文

可调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067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高度和倾斜度的枕头。它由一个承载体和两个平面机构组成,平面机构2和3分别位于承载体1的两端。承载体1可直接作枕面使用,也可在承载体1上安放或固定普通枕头后使用。平面机构具有多个调节原动件,改变调节原动件的位置可调节承载体1的高度和倾斜度以满足不同人和不同使用场合(睡眠、卧床看书、看电视及与人交谈等)对枕头高度与倾斜度的不同要求。(*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可以调节高度和倾斜度的枕头,属于家庭用具
不同人睡眠时对枕头高度和倾斜度的要求不同;同一个人卧床看书、看电视或与人交谈时对枕头高度和倾斜度的要求也和睡眠时不一样。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普通枕头由枕套和枕芯组成,枕芯由枕袋和袋内填充物(泡沫材料及羽绒等)所组成。这种枕头的高度和倾斜度都不能调节。中国专利技术《如意枕》说明书(申请号93242877,公告号CN2177399Y)公开了一种可调枕头。这种枕头由一个承载体和两个平面机构所组成。两个平面机构位于承载体下方的左右两端。承载体承受人体所施加的载荷,由托架和拉簧所组成。平面机构内有一个滑块是调节原动件,用于调节承载体的位置,但只能调节承载体的高度,不能调节承载体的倾斜度。《机械原理》(高等学校教材,西北工业大学孙桓、傅则绍主编,第四版)22页介绍了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F=3n-2Pl-Ph,式中F为机构自由度,n为活动构件数,Pl为低副个数,Ph为高副个数。从《如意枕》说明书附附图说明图1可以看出,n=5,Pl=7,Ph=0,代入上述公式得F=3×5-2×7-0=1.可见,该平面机构有一个自由度,和调节原动件的个数相等。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可调枕头,既能调节枕头的高度,又能调节枕头的倾斜度,能得到许多不同高度和不同倾斜度的组合状态。为解决上述任务,本专利技术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位于承载体两端的平面机构具有多个联合调节承载体高度和倾斜度的原动件,机构自由度和原动件个数相等(这是所有机构应满足的条件)。承载体直接或间接承受人体所施加的载荷,其位置由多个调节原动件共同确定,有多种状态,可以得到所需要的高度和倾斜度。上述用于调节承载体位置的平面机构可以由承载体的一端、两根相交叉的斜杆和两个作为调节原动件的滑套组件所组成,两根斜杆的上端分别和承载体构成回转副,两个滑套组件分别套在两根斜杆上形成移动副且可以停留在所需要的位置上,滑套组件的下方与另一根斜杆的上方相接触构成高副。调节两个滑套组件在斜杆上的位置可以改变承载体的高度和倾斜度。当然这种平面机构也可以由承载体的一端、中斜杆、下杆和两个作为调节原动件的滑套组件所组成,中斜杆的上端与承载体构成回转副,中斜杆的下端与下杆的一端构成回转副,套在承载体一端上形成移动副的滑套组件的下方与中斜杆的上方相接触构成高副,套在下杆上形成移动副的滑套组件的上方与中斜杆的下方相接触构成高副,两个滑套组件可以自由移动,也可以停留在所需要的位置上。调节两个滑套组件的位置可以改变承载体的高度和倾斜度。上述解决方案使枕头的高度和倾斜度都能调节,可以满足不同人和不同使用场合对枕头高度和倾斜度的不同要求。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各部分位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中平面机构示意图。图3是第一个实施中斜杆和滑套组件一种具体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个实施例中平面机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三个实施例中平面机构示意图。在图1中,平面机构2和平面机构3分别位于承载体1的两端,两个平面机构都具有多个联合调节承载体1高度和倾斜度的原动件。承载体作为枕面使用时承载体直接承受人体所施加的载荷,是一种“凉枕”;在承载体上安装或固定普通枕头后使用时,承载体间接承受人体所施加的载荷。图中承载体1中间部分较两端低,安放或固定普通枕头后其最小高度几乎和普通枕头一样。如单纯作为“凉枕”使用,承载体中间部分没有必要较两端低,枕面有弧度较佳。承载体1可由框架和固定在框架内的承载面组成,承载面是藤、塑料、钢丝、弹簧等材料做成的网、栅、布或板;承载体1也可以由金属板料冲压而成或用塑料压注而成。图2中斜杆4上端和承载体1构成回转副8,斜杆5上端和承载体1构成回转副9,滑套组件6套在斜杆5上形成移动副且可以停留在所需位置,滑套组件7套在斜杆4上形成移动副且可以停留在所需的位置,滑套组件6的下方与斜杆4的上方相接触构成高副10,滑套组件7的下方与斜杆5的上方相接触构成高副11。调节滑套组件6和7的位置就可改变承载体1的高度和倾斜度。这个平面机构共有五个构件(1、4、5、6及7),假定其中一个构件为“机架”(即假定这个构件在调节过程保持静止不动),余下的构件为活动构件,即n=5-1=4;回转副8、9和两个移动副都是低副,即Pl=2+2=4;10和11为高副,即Ph=2;代人计算公式得F=3×4-2×4-2=2。可见这个平面机构具有两个自由度,和调节原动件的个数相等。两个平面机构(2和3)内相同的斜杆的下端分别和一根长轴的两端固定联接在一起以提高枕头的稳定性(图中未示出)。图3中斜杆4的一个边有齿槽,滑套组件由滑套7-1、活动矩形卡圈7-2和弹簧7-3组成,在滑套7-1窄槽内的活动矩形卡圈7-2和滑套7-1一起套在横截面为矩形的斜杆4上,弹簧7-3固定在滑套7-1上(可用螺钉固定,也可用焊接),活动矩形卡圈7-2的一个框边在弹簧7-3作用下卡入斜杆4的齿槽内,使滑套组件停留在斜杆4上。用手按下活动矩形卡圈7-2,使卡入齿槽的框边脱出,滑套组件便可以沿斜杆4移动。图3只绘出图2中斜杆4和滑套组件7的结构,图2中斜杆5和滑套组件6也可采用相同的结构。为了使滑套组件能沿斜杆移动并停留在所需位置还有其他显而易见的方法,例如1.在滑套上做出螺孔并拧入螺钉,拧紧螺钉时滑套组件被固定在斜杆上,拧松螺钉时滑套组件可以沿斜杆移动(采用这个方法时,斜杆不必做出齿槽)。2.用插销定位。3.利用重力使滑套组件内突齿卡入斜杆上方的齿槽内。图4中中斜杆12的上端与承载体1构成回转副14,下端与下杆13的一端构成回转副15,套在承载体1上形成移动副的滑套组件16的下方与中斜杆12的上方相接触构成高副18,套在下杆13上形成移动副的滑套组件17的上方与中斜杆12的下方相接触构成高副19,滑套组件16和17可以自由移动,也可以停留在所需要的位置上。调节滑套组件16和17的位置可以改变承载体1的高度和倾斜度。从图中可以看出n=4,Pl=4,Ph=2,代入计算公式得F=3×4-2×4-2=2。可见这个机构具有两个自由度,和调节原动件的个数相等。图5比图2增加一个调节原动件20,即这个平面机构具有三个原动件。从图中可以看出n=5,Pl=5,Ph=2,代入计算公式得F=3×5-2×5-2=3。可见这个平面机构具有三个自由度,和调节原动件的个数相等。由于增加了一个调节原动件,调节范围更大。根据自由度计算公式还可设计出其他形式能调节枕头高度和倾斜度的平面机构。这些机构根据《机械原理》理论进行“高副低代”或“低副高代”又会得到一系列变型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枕头,由一个承载体[1]和两个平面机构[2、3]组成,两个平面机构分别位于承载体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每个平面机构都具有多个联合调节承载体高度和倾斜度的原动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枕头,由一个承载体[1]和两个平面机构[2、3]组成,两个平面机构分别位于承载体的两端,其特征布于每个平面机构都具有多个联合调节承载体高度和倾斜度的原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枕头,其特征在于该平面机构[2、3]由承载体[1]的一端、两根相交叉的斜杆[4、5]和两个作为调节原动件的滑套组件[6、7]所组成,两根斜杆的上端分别和承载体构成回转副[8、9],两个滑套组件分别套在两根斜杆上形成移动副且可以停留在所需要的位置上,滑套组件的下方与另一根斜杆的上方相接触构成高副[10、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枕头,其特征在于斜杆[4、5]的一个边有齿槽,滑套组件[7、6]由滑套[7-1]活动矩形卡圈[7-2]和弹簧[7-3]组成,在滑套窄槽内的活动矩形卡圈和滑套一起套在横截面为矩形的斜杆上,弹簧固定在滑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品峰
申请(专利权)人:林品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