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水质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9537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8
一种用于水质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部为安装腔,其特征是,所述安装腔内分别安装有培养基桶、培养桶、排放桶、水泵以及混合阀,所述混合阀的两个进水口分别与外部水源连通、培养基桶连通,水泵通过混合阀将培养基桶内的培养基、外部水源的水抽送至培养桶内以供培养桶内的微生物繁殖,培养桶内部与排放桶内部的顶部之间通过溢流管连通,排放桶内部通过排放阀将含有微生物的水排放入目标水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通过在治理水域培养微生物后自动投放,能够大大增加微生物的存活率,从而增加治理效果;而且避免了运送微生物带来的高死亡率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水质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质治理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水质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
技术介绍
在水质治理中,对于部分已经高度污染的水域需要投放微生物,通过微生物处理水中的有机物,从而盘活被污染的水域。目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的人工定时投放微生物,这种十分耗时耗力,成本非常高;另一种是通过自动投放设备按时、定量投放,这种方式需要人工补充微生物,增加了微生物的运输、装罐时间、成本,其成本还是高,而且在长时间输送时微生物会大量死亡,因此实际投放的活性微生物量并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水质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其在水域内培养微生物后自动投放,从而降低微生物运输带来的高死亡率,提高微生物活性,也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理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水质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部为安装腔,其特征是,所述安装腔内分别安装有培养基桶、培养桶、排放桶、水泵以及混合阀,所述混合阀的两个进水口分别与外部水源连通、培养基桶连通,水泵通过混合阀将培养基桶内的培养基、外部水源的水抽送至培养桶内以供培养桶内的微生物繁殖,培养桶内部与排放桶内部的顶部之间通过溢流管连通,排放桶内部通过排放阀将含有微生物的水排放入目标水域。优选的,所述排放阀包括第一气囊、第二气囊、排放阀芯、阀杆、驱动滑槽、排放出口、排放阀腔;所述第一气囊位于排放桶底部,并与排放桶的排放腔连通,且与第二气囊连通;所述阀杆底部连接排放阀芯,所述排放阀芯滑动置于排放阀腔内;所述阀杆顶部置于驱动滑槽内并固定有驱动滑块,所述第二气囊套置于阀杆外部,且位于驱动滑块底部与驱动滑槽底部之间,所述驱动滑块顶部与驱动滑槽顶部之间设有阀芯弹簧;所述排放桶底部设有排放进口,所述排放阀腔将排放进口、排放出口连通,使排放阀芯在排放阀腔内滑动,以使排放进口、排放出口的连通处关闭或接通。优选的,所述驱动滑槽的内壁底部设置有卡槽,卡槽顶部为斜面结构,所述驱动滑块的对应位置处设有与卡槽卡合装配的卡合部分,卡合部分固定在卡合滑块上,该卡合滑块可滑动地安装在驱动滑块侧壁的卡合滑槽内,且卡合滑块与卡合滑槽封闭端之间安装有卡合弹簧。优选的,所述安装腔内还分别安装有电机、电池、电气盒,电气盒内安装有PLC;所述培养桶的培养内腔内安装有搅拌轴,搅拌轴上固定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轴顶部穿出培养桶后与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所述电机与PLC相连。优选的,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加热桶,所述培养桶置于所述加热桶内,加热桶与培养桶之间构成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内安装有数根加热管。优选的,每根加热管内部为中空的加热内管,每个加热内管内穿有导湿绳,且加热内管内还填满有遇水发热材料;各个加热管内的导湿绳逐一连接,导湿绳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导湿块,该导湿块固定于储水槽内。优选的,所述储水槽设置在储水盒内,储水盒固定在加热腔内,且储水槽与电动闸阀的出口连通,电动闸阀的进口与培养内腔内部的水连通,电动闸阀的控制端与PLC的信号端通讯连接。优选的,所述加热腔内填充有导热颗粒。优选的,所述培养内腔内还分别安装有热感组件、浊度传感器,所述热感组件用于探测培养内腔温度且其信号端与PLC的信号端相连,所述浊度传感器用于探测培养内腔内液体的浑浊度且其信号端与PLC的信号端通讯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在治理水域培养微生物后自动投放,能够大大增加微生物的存活率,从而增加治理效果;而且避免了运送微生物带来的高死亡率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F1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的热感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加热桶、加热管、培养桶端面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加热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见图1-图5,一种用于水质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包括外壳110,外壳110内部为安装腔111,安装腔111内分别安装有培养基桶130、加热桶140、培养桶150、排放桶160,所述外壳110外部固定有支撑台120,支撑台120将外壳110抬高,且使用时支撑台120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安装腔111内还分别安装有混合阀230、水泵240、电机250、电池220、电气盒210,电气盒210内安装有PLC,所述混合阀230均有两个进水口,两个进水口分别与进水管232、进液管231一端连通,进水管232另一端与外部水源连通,进液管231另一端装入培养基存放腔131内与其内部的液体培养基连通,所述培养基存放腔131设置在培养基桶130内,所述培养基桶130顶部安装有加料口132,加料口132与培养基存放腔131连通,使用时通过加料口向培养基存放腔131加注培养基。所述混合阀的两个进水口分别与同一个排水口连通且排水口与水泵240的进口连通,水泵240的出口通过混合管233与培养内腔151内连通,培养内腔151设置在培养桶150内。所述混合阀的两个进水口截面不一样大,从而使得吸入的培养基、水成比例混合进入混合管,原理与现有的冷热水龙头混合阀一样。所述培养桶150安装在加热桶140内,加热桶140与培养桶150之间构成加热腔141,所述加热腔141内安装有数根加热管310,每根加热管310内部为中空的加热内管311,加热内管311内穿过有导湿绳340,且加热内管311内还填满有遇水发热材料330,所述遇水发热材料遇水释放热量,如现有的自发热火锅的自发热包所用的材料或生石灰。各个加热管内的导湿绳340逐一连接,导湿绳340一端装入储水槽811内且与导湿块341连接固定,所述导湿块341、导湿绳均采用高吸水性材料制成,如高吸水性纤维、海绵等。所述储水槽811设置在储水盒810内,储水盒810固定在加热腔141内且储水槽811与电动闸阀270(可以是电磁阀)的出口连通,电动闸阀270的进口与培养内腔151内部的水连通。电动闸阀270的控制端与PLC的信号端通讯连接,从而使得PLC可以控制电动闸阀270的开闭,当电动闸阀270打开时,培养内腔151内的水进入储水槽811,水通过导湿块341、导湿绳340进入各个加热内管中与遇水发热材料330接触,使得遇水发热材料330发热,发出的热量加热培养桶150,从而保证微生物具有适应的繁殖温度,以增加微生物繁殖速度。所述加热腔141内填充有导热颗粒320,导热颗粒320采用高导热材料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水质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部为安装腔,其特征是,所述安装腔内分别安装有培养基桶、培养桶、排放桶、水泵以及混合阀,所述混合阀的两个进水口分别与外部水源连通、培养基桶连通,水泵通过混合阀将培养基桶内的培养基、外部水源的水抽送至培养桶内以供培养桶内的微生物繁殖,培养桶内部与排放桶内部的顶部之间通过溢流管连通,排放桶内部通过排放阀将含有微生物的水排放入目标水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质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部为安装腔,其特征是,所述安装腔内分别安装有培养基桶、培养桶、排放桶、水泵以及混合阀,所述混合阀的两个进水口分别与外部水源连通、培养基桶连通,水泵通过混合阀将培养基桶内的培养基、外部水源的水抽送至培养桶内以供培养桶内的微生物繁殖,培养桶内部与排放桶内部的顶部之间通过溢流管连通,排放桶内部通过排放阀将含有微生物的水排放入目标水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质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排放阀包括第一气囊、第二气囊、排放阀芯、阀杆、驱动滑槽、排放出口、排放阀腔;所述第一气囊位于排放桶底部,并与排放桶的排放腔连通,且与第二气囊连通;所述阀杆底部连接排放阀芯,所述排放阀芯滑动置于排放阀腔内;所述阀杆顶部置于驱动滑槽内并固定有驱动滑块,所述第二气囊套置于阀杆外部,且位于驱动滑块底部与驱动滑槽底部之间,所述驱动滑块顶部与驱动滑槽顶部之间设有阀芯弹簧;所述排放桶底部设有排放进口,所述排放阀腔将排放进口、排放出口连通,使排放阀芯在排放阀腔内滑动,以使排放进口、排放出口的连通处关闭或接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水质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滑槽的内壁底部设置有卡槽,卡槽顶部为斜面结构,所述驱动滑块的对应位置处设有与卡槽卡合装配的卡合部分,卡合部分固定在卡合滑块上,该卡合滑块可滑动地安装在驱动滑块侧壁的卡合滑槽内,且卡合滑块与卡合滑槽封闭端之间安装有卡合弹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超蒋陈娟周佳楠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