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气溶胶传播病毒灭活的扇轮电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8556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气溶胶传播病毒灭活的扇轮电极结构,包括圆筒外壳、内轴、发生极扇轮、收集极扇轮和支架:所述圆筒外壳一侧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圆筒外壳另一侧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圆筒外壳为有机玻璃外壳,所述内轴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内轴两侧均固定连接于支架,所述支架固定连接于圆筒外壳两侧,所述内轴内部设置三组电源线,分别连接正高压与负偏电压以及加热装置所需的电源线;所述的发生极扇轮采用双环结构,所述发生极扇轮包括第一内固定圈和第一外固定圈,所述第一内固定圈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一侧固定连接于第一外固定圈,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放置更多的高压电极,且不增加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气溶胶传播病毒灭活的扇轮电极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气净化装置研究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气溶胶传播病毒灭活的扇轮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病毒气溶胶传播目前仍是传染病防控的难题。当病毒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形成病毒气溶胶。目前很少有基于高压脉冲放电技术对空气中病毒处理的产品,这些产品大多结构复杂,效率不高。原理为将含病毒置于高压电场中,病毒会在高压脉冲的作用下失活,高压电场产生的电晕放电产物也会使病毒失活。最终附着在收集极上,此时再对收集极进行加热,即可实现病毒的高效灭活。良好的装置结构和适当的排列方式,将能使这一处理方式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如何设计电极形态,并放置尽可能多的高压电极,且不会造成体积过大、灵活性低的问题,成为上述创新能否实现的关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气溶胶传播病毒灭活的扇轮电极结构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气溶胶传播病毒灭活的扇轮电极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技术中可放置更多的高压电极的问题。r>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气溶胶传播病毒灭活的扇轮电极结构,包括圆筒外壳(1)、内轴(2)、发生极扇轮(3)、收集极扇轮(4)和支架(5),其特征在于:/n所述圆筒外壳(1)一侧设置有进气口(6),所述圆筒外壳(1)另一侧设置有出气口(7),所述圆筒外壳(1)为有机玻璃外壳;/n所述内轴(2)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内轴(2)两侧均固定连接于支架(5),所述支架(5)固定连接于圆筒外壳(1)两侧,所述内轴(2)内部设置三组电源线,分别连接正高压与负偏电压以及加热装置所需的电源线;/n所述的发生极扇轮(3)采用双环结构,所述发生极扇轮(3)包括第一内固定圈(11)和第一外固定圈(12),所述第一内固定圈(11)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气溶胶传播病毒灭活的扇轮电极结构,包括圆筒外壳(1)、内轴(2)、发生极扇轮(3)、收集极扇轮(4)和支架(5),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外壳(1)一侧设置有进气口(6),所述圆筒外壳(1)另一侧设置有出气口(7),所述圆筒外壳(1)为有机玻璃外壳;
所述内轴(2)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内轴(2)两侧均固定连接于支架(5),所述支架(5)固定连接于圆筒外壳(1)两侧,所述内轴(2)内部设置三组电源线,分别连接正高压与负偏电压以及加热装置所需的电源线;
所述的发生极扇轮(3)采用双环结构,所述发生极扇轮(3)包括第一内固定圈(11)和第一外固定圈(12),所述第一内固定圈(11)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支架(13),所述第一连接支架(13)一侧固定连接于第一外固定圈(12),所述第一内固定圈(11)和第一外固定圈(12)之间形成第一环形腔(14),所述第一环形腔(14)内固定焊接有发生极(15),所述发生极(15)电性连接于电压电源;
所述的收集极扇轮(4)采用双环结构,所述收集极扇轮(4)包括第二内固定圈(16)和第二外固定圈(17),所述第二内固定圈(16)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支架(18),所述第二连接支架(18)一侧固定连接于第二外固定圈(17),所述第二内固定圈(16)和第二外固定圈(17)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19),所述第二环形腔(19)内固定焊接有收集极(20),所述收集极(20)内部固定连接有电热棒(21),所述收集极(20)电性连接于电压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气溶胶传播病毒灭活的扇轮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6)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法兰(22),所述出气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贵天吴隆文黄小龙贾利川肖先勇赵莉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