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昊专利>正文

温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77464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7:5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温室系统,该温室系统包括:储热层;结构层,与储热层的上表面形成腔室;以及管道网,至少部分位于储热层中,管道网包括排水口,其中,管道网与腔室连通,以使管道网内的气体和腔室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管道网内的气体经管道网的管壁与储热层实现热量交换,当储热层的温度高于管道网内气体的温度时,管道网内的水蒸气凝结成水,并通过排水口排出管道网。该温室系统通过在储热层中铺设与腔室连通的管道网,使得腔室中的空气可进入管道网内,当储热层的温度低于管道网内气体的温度时,管道网内的水蒸气凝结成水,并通过排水口排出管道网,从而达到了对温室内部进行除湿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室系统
本技术涉及大棚温室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温室系统。
技术介绍
温室,又称为暖房,是一种可透光又可用来保温的结构,用来栽培花卉,蔬菜等植物。尤其是在植物难以生长的季节里,可以进行反季节栽培,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蔬菜以及瓜果等,其实现的经济价值不言而喻。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温室内的湿度很大,导致了病虫害高发,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在现有技术中,温室仅通过塑料膜实现防风功能,温室内的热损很高,同时,通过除湿机对温室内部进行除湿,不仅除湿效率慢,而且能耗太高。因此,希望进一步改进温室系统,提高温室的保温与除湿效率效果,同时降低除湿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温室系统,通过在储热层中铺设与腔室连通的管道网,使得腔室中的空气可进入管道网内,当储热层的温度低于管道网内气体的温度时,管道网内的水蒸气凝结成水,并通过排水口排出管道网,从而达到了对温室内部进行除湿的目的。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温室系统,包括:储热层;结构层,与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形成腔室;以及管道网,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储热层中,所述管道网包括排水口,其中,所述管道网与所述腔室连通,以使所述管道网内的气体和所述腔室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所述管道网内的气体经所述管道网的管壁与所述储热层实现热量交换,当所述储热层的温度低于所述管道网内气体的温度时,所述管道网内的水蒸气凝结成水,并通过所述排水口排出所述管道网。优选地,所述管道网具有集水端,所述集水端为所述管道网距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最大的一端,当水蒸气凝结成水后,水沿所述管道网的管壁汇集到所述集水端。优选地,还包括:排水管道,与所述排水口连接;以及排水阀,位于所述排水管道上,其中,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集水端。优选地,还包括回收装置,与所述排水管道连接。优选地,所述排水口包括多个通孔,其中,当水蒸气凝结成水后,水经所述多个通孔渗入所述储热层中。优选地,还包括:送气管道,分别与所述管道网和所述腔室连通;输气管道,分别与所述管道网和所述腔室连通;以及风机,位于所述腔室内并位于所述送气管道上。优选地,还包括温控装置,位于所述腔室内,用于控制管道网内的气体与储热层的温差。优选地,所述管道网包括金属管道和/或导热塑料管和/或热交换器。优选地,所述管道网具有多层,分别位于所述储热层的不同深度中。优选地,所述储热层包括土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温室系统,通过在储热层中铺设与腔室连通的管道网,使得管道网内的气体和腔室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并且管道网内的气体经管道网的管壁与储热层实现热量交换,进而实现了腔室内的气体与储热层的热量交换。在储热层的温度低于管道网内气体的温度时,当腔室内的气体进入管道网后,管道网内的水蒸气会凝结成水,并通过排水口排出管道网,管道网内的气体被干燥后被交换到腔室内,从而达到了对温室内部进行除湿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温室系统不仅利用储热层提高了温室的保温效果,同时还利用了管道网对腔室内的水蒸气进行冷凝除湿,代替了现有技术通过大功率除湿机进行除湿的方案,降低了温室系统的能耗,进而节省了成本。此外,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温室系统是通过管道网内外温差实现水蒸气冷凝的,因此可以直接控制管道网内的气体与储热层的温差来控制气体冷凝速率与总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的描述中的附图仅涉及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a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温室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b示出了图1a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c示出了图1b中的管道网结构示意图。图1d与图1e示出了图1b中的管道网结构代替实施例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温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与图3b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温室系统腔室湿度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a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温室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b示出了图1a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a与图1b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温室系统包括:结构层110、保温层120、遮光层130、储热层141、风机150、回收装置160、送气管道101、输气管道107、排水管道108、阀门11至14、管道网、通风结构180以及用于固定结构层110与保温层120的支撑架。结构层110与储热层141的上表面1形成腔室1100,保温层120与结构层110之间形成保温腔1200。支撑架被结构层110与保温层120覆盖,如果结构层110与保温层120均为柔性材料,则支撑架的形状固定了腔室1100与保温腔1200的形状。遮光层130的部分固定在结构层110上,可活动的覆盖结构层110。在本实施例中,结构层110的材料包括塑料膜、单层或者多层的聚碳酸脂板(PC板)。保温层120的材料包括保温隔热材料。遮光层130的材料为可收卷的保温材料,例如保温被、棉被或者羽绒被。储热层141的材料可以为土壤,或者其它类似与土壤的材料,可以长时间储存热量。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温室系统还包括位于储热层141底部的隔热层142,或者在储热层141的四周均设置隔热层142,防止储热层141与外部环境进行热量交换。管道网包括排水口,且至少部分管道网位于储热层140中,管道网与腔室110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管道网共有3层,每层管道网具有多个管道。具体的,多个第一管道104组成第一管道网,多个第二管道105组成第二管道网,多个第三管道106组成第三管道网。阀门11位于旁通管102上。阀门12位于旁通管103上。阀门13位于储热层中,并位于送气管道101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储热层141的材料为土壤,第一管道104、第二管道105和第三管道106与储热层的上表面1之间的距离分别为40cm-60cm、80cm-100cm和120cm-160cm。为了减少管道网与土壤之间的热传导,可在储热层141底部设置隔热层142,例如隔热层142针对性的设置在深度为180cm-250cm之间的土壤中。然而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管道网的层数与埋设深度进行其他设置。管道网具有集水端171,且管道网的排水口位于集水端171,集水端171为管道网距储热层的上表面1垂直距离最大的一端(最远端),如图1c所示。为了清楚表述,在图1c的储热层141中仅示出了多个第三管道106组成的第三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储热层;/n结构层,与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形成腔室;以及/n管道网,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储热层中,所述管道网包括排水口,/n其中,所述管道网与所述腔室连通,以使所述管道网内的气体和所述腔室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所述管道网内的气体经所述管道网的管壁与所述储热层实现热量交换,/n当所述储热层的温度低于所述管道网内气体的温度时,所述管道网内的水蒸气凝结成水,并通过所述排水口排出所述管道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热层;
结构层,与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形成腔室;以及
管道网,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储热层中,所述管道网包括排水口,
其中,所述管道网与所述腔室连通,以使所述管道网内的气体和所述腔室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所述管道网内的气体经所述管道网的管壁与所述储热层实现热量交换,
当所述储热层的温度低于所述管道网内气体的温度时,所述管道网内的水蒸气凝结成水,并通过所述排水口排出所述管道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网具有集水端,所述集水端为所述管道网距所述储热层的上表面垂直距离最大的一端,
当水蒸气凝结成水后,水沿所述管道网的管壁汇集到所述集水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排水管道,与所述排水口连接;以及
排水阀,位于所述排水管道上,
其中,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集水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昊
申请(专利权)人:吕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