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管正激副边二极管电压尖峰抑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73627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双管正激电路领域的一种双管正激副边二极管电压尖峰抑制电路,第一功率开关Q1漏极连接输入电源、第三二极管D3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源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功率开关Q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Q2的阳极与变压器T原边绕组的第一端,源极连接输入电源、第一二极管D1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变压器T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之间连接有电感L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大减小了输出二极管的尖峰电压,有利于整流二极管D5及续流二极管D6的选型及缩短电源的调试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管正激副边二极管电压尖峰抑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双管正激电路领域,具体是一种双管正激副边二极管电压尖峰抑制电路。
技术介绍
双管正激变换器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简单、效率高、动态性能好;变压器储能有释放回路,不需另设辅助绕组或复位绕组;变压器初级开关管承受电压应力为输入电压;与其它多管变换器相比不存在上下管直通的隐患。因此,双管正激变换器应用广泛。常规的双管正激拓扑的原边开关管通断的速度较快,电流迅速变化,会导致输出二极管形成较大的尖峰电压。因此,输出整流二极管及续流二极管的特性要求较高,需要选择反向恢复时间很短的二极管而且需要加很大的RC吸收电路,由于不同的电路板、元器件特性的差异,通常还要反复调试验证吸收是否合理,或者选择较高耐压性质的快恢复的二极管,成本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调试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管正激副边二极管电压尖峰抑制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管正激副边二极管电压尖峰抑制电路,包括变压器T、第一功率开关Q1、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管正激副边二极管电压尖峰抑制电路,包括变压器T、第一功率开关Q1、第二功率开关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与第四二极管D4;/n其中,第一功率开关Q1漏极连接输入电源、第三二极管D3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源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n第二功率开关Q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Q2的阳极与变压器T原边绕组的第一端,源极连接输入电源、第一二极管D1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n变压器T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之间连接有电感L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管正激副边二极管电压尖峰抑制电路,包括变压器T、第一功率开关Q1、第二功率开关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与第四二极管D4;
其中,第一功率开关Q1漏极连接输入电源、第三二极管D3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源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
第二功率开关Q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Q2的阳极与变压器T原边绕组的第一端,源极连接输入电源、第一二极管D1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
变压器T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之间连接有电感L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鹤汪邦照何世磊李荣炜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华耀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