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气分离气压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6767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气分离气压棒,它主要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活塞杆,外筒体和内筒体内外同轴套置,所述活塞杆置于内筒体中,在所述内筒体的外表面套设有油气分离座,在所述内筒体的顶端设置有控制阀,在所述内筒体底端同轴套设有油封基座,所述油封基座的下端面同轴设置有定位座,位于内筒体中的活塞杆依次穿过油封基座和定位座,通过控制阀的开关使得位于储油室中的油进出内筒体,从而驱动活塞杆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由于液、气的共用,可以使气压棒在上升、下降或倾斜时,随时因控制阀的操控液压油是否流动于储油室和注油室之间,而使气压棒止于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气分离气压棒
本技术属于办公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液气分离气压棒,可用在桌子的升降和倾斜调整定位操作,使用油气作为媒介的气压棒。
技术介绍
一般桌子都具有固定高度,但作为儿童或青少年使用的桌子则越来越强调桌面可调倾斜角度,以适应儿童或青少年不同年龄的身高或桌面上作业的需求。一般桌面的升降采用气压缸的扬升棒,而桌板的倾斜则采用一套复杂的具有弧度的飞碟盘及相关定位元件,虽然能实现调整桌面的升降高度或倾斜高度功能,但因构造复杂而制造繁琐,且气压缸的扬升棒用气压做媒介,因气体的可压缩特性其定位困难。如图1所示,为现有使用的液气分离气压棒,通过启动控制阀门,活塞内注入油后使得油压大于筒体内的气压,同时在外力作用下使得气压棒的活塞下压,与活塞杆连接的物体则降低高度,当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关闭控制阀门,则保持在一定高度,实现锁定。这种结构的筒体截面较大,活塞杆直径达10mm以上,在下降过程中,使用者需要提供相当大的外力,这对于儿童或青少年来说使用不是非常方便,调节过程比较吃力,同时此种气压棒的结构也相对复杂,制造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液气分离气压棒,提高使用者的操控性能,方便使用者调节。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液气分离气压棒,它主要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活塞杆,外筒体和内筒体内外同轴套置,所述活塞杆置于内筒体中,在所述内筒体的外表面套设有油气分离座,通过油气分离座将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上部储油室和下部储气室;在所述内筒体的顶端设置有控制阀,在所述内筒体底端同轴套设有油封基座,所述油封基座的下端面同轴设置有定位座,位于内筒体中的活塞杆依次穿过油封基座和定位座,通过控制阀的开关使得位于储油室中的油进出内筒体,从而驱动活塞杆运动。优选地,所述控制阀包括阀座和控制阀芯,所述阀座盖于内筒体顶端,且与外筒体内壁面密封配合,所述阀座中部开设有贯通的轴向注油腔,所述控制阀芯插置于阀座的轴向注油腔中。优选地,所述控制阀芯的尾端露出于外筒体,便于按压,前端设置有两个与阀座下端面配合的限位销,在所述控制阀芯上设置有一段缩径鹅颈,在所述阀座上开设有注油孔,注油孔用于导通通过控制阀芯的按压实现注油孔的打开关闭,从而实现油路的开关。优选地,所述油封基座的中部为一段插入内筒体底部的接管,接管外围的油封基座表面与内筒体的端面贴合,在所述油封基座与内筒体端面贴合的表面开设有导气槽,所述导气槽贯通储气室和位于内筒体中的注气室。优选地,在所述活塞杆上套有缓冲限位弹簧,所述缓冲限位弹簧与接管端面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由于液、气的共用,可以使气压棒在上升、下降或倾斜时,随时因控制阀的操控液压油是否流动于储油室和注油室之间,而使气压棒止于定位。同时将活塞杆的直径减小为8mm,内筒体直径相应减小,这样在外力下压时位于内筒体活塞杆上的油压就相应减小,而下压过程中外力主要是为了克服油压所做的功,当油压减小时所需外力就相应减小,下压过程更加轻松顺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油气分离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油封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定位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5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液气分离气压棒,主要包括外筒体1、内筒体2和活塞杆3,外筒体1和内筒体2内外同轴套置,所述活塞杆3置于内筒体2中,在所述内筒体2的外表面套设有油气分离座4,所述油气分离座4与外筒体1的内壁之间通过O型圈密封,通过油气分离座4将外筒体1和内筒体2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上部储油室5和下部储气室6。在所述内筒体2的顶端设置有控制阀7,所述控制阀7通过O型圈与外筒体1的内壁面密封,在所述内筒体2底端同轴套设有油封基座8,所述油封基座8的下端面同轴设置有定位座9,位于内筒体2中的活塞杆3依次穿过油封基座8和定位座9,所述定位座9通过O型圈与外筒体1的内壁面密封,所述控制阀7底部与位于内筒体2中的活塞杆3顶部之间形成注油室10。通过控制阀7的开关使得位于储油室5中的油进入到内筒体2内部的注油室10。所述控制阀7包括阀座7.1和控制阀芯7.2,所述阀座7.1盖于内筒体2顶端,且与外筒体2内壁面密封配合,所述阀座7.1中部开设有贯通的轴向注油腔7.3,所述控制阀芯7.2插置于阀座7.1的轴向注油腔7.3中,控制阀芯7.2的尾端露出于外筒体1,便于按压,前端设置有两个与阀座下端面配合的限位销7.5,在所述控制阀芯7.2上设置有一段缩径鹅颈7.4,位于缩径鹅颈7.4两侧的控制阀芯7.2与轴向注油腔7.3之间通过O型圈密封配合,在所述阀座7.1上开设有注油孔,当控制阀芯7.2处于正常状态时,注油孔被控制阀芯7.2的上半部分堵住,缩径鹅颈7.4位于轴向注油腔7.3内,控制阀芯7.2的下半部分与轴向注油腔7.3密封,此时位于储油室5中的油无法从注油孔进入轴向注油腔7.3内或从轴向注油腔7.3流出到储油室5中。所述油封基座8的中部为一段插入内筒体2底部的接管8.1,接管8.1外围的油封基座8表面与内筒体2的端面贴合,在所述油封基座8与内筒体2端面贴合的表面开设有导气槽8.2,所述导气槽8.2贯通储气室6和位于内筒体2中的注气室11。同时在所述活塞杆3上套有缓冲限位弹簧12,所述缓冲限位弹簧12与接管8.1端面接触。当液气分离气压棒位于一定高度需要下降时:按压控制阀芯7.2使注油孔打开,同时外力作用向下压,使活塞杆向内筒体内缩进,位于注油室10中的油进入轴向注油腔7.3,并通过注油孔进入到储油室5中,随着储油室5中的油慢慢变多,将推动套于内筒体2上的油气分离座4,使得油气分离座4下方的气体不断压缩,被压缩的气体由油封基座8的导气槽8.2进入内筒体2的注气室11中,此时释放控制阀芯7.2,注油孔被堵住,虽然此时气压棒内部的气体压强大于外部的大气压强,但是油是不可压缩的,因此气压棒被锁定在该位置。当液气分离气压棒位于一定高度需要上升时:按压控制阀芯7.2使注油孔打开,此时由于内部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储气室6中的气体向上推动油气分离座4,储油室5中的油通过控制阀芯7.2的注油孔进入到内筒体2内部的注油室10,注油室10的油慢慢变多,同时推动活塞杆3伸出,实现上升。综合上述实施例之说明,当可充分了解本技术之操作、使用及本技术产生之功效,惟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之范围,即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技术说明内容所作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属本技术涵盖之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气分离气压棒,其特征在于:它主要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活塞杆,外筒体和内筒体内外同轴套置,所述活塞杆置于内筒体中,在所述内筒体的外表面套设有油气分离座,通过油气分离座将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上部储油室和下部储气室;在所述内筒体的顶端设置有控制阀,在所述内筒体底端同轴套设有油封基座,所述油封基座的下端面同轴设置有定位座,位于内筒体中的活塞杆依次穿过油封基座和定位座,通过控制阀的开关使得位于储油室中的油进出内筒体,从而驱动活塞杆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气分离气压棒,其特征在于:它主要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活塞杆,外筒体和内筒体内外同轴套置,所述活塞杆置于内筒体中,在所述内筒体的外表面套设有油气分离座,通过油气分离座将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上部储油室和下部储气室;在所述内筒体的顶端设置有控制阀,在所述内筒体底端同轴套设有油封基座,所述油封基座的下端面同轴设置有定位座,位于内筒体中的活塞杆依次穿过油封基座和定位座,通过控制阀的开关使得位于储油室中的油进出内筒体,从而驱动活塞杆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气分离气压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阀座和控制阀芯,所述阀座盖于内筒体顶端,且与外筒体内壁面密封配合,所述阀座中部开设有贯通的轴向注油腔,所述控制阀芯插置于阀座的轴向注油腔中。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延峻林东亿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高奕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