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6708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包括:本体,设置为环形,设置在动车的窗体四周;卷取腔,设置在本体的上框内;卷取腔内设置第一卷取轴;第一帘体,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卷取轴上;第一帘体卷取在第一卷取轴上;本体的两侧框的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可容纳第一帘体通过的凹槽;控制腔,设置在本体的下框内;帘体拉伸装置,设置在控制腔内,与第一帘体的末端连接,用于将第一帘体从第一卷取轴上拉出;控制器,设置在控制腔内,与帘体拉伸装置电连接;控制按钮,设置在本体的下框外侧壁上,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乘客按动控制按钮,可自动放下遮挡住阳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
本技术涉及遮光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动车作为城际交通中既快又实惠的交通方式,当外界的光强太强时,可以将遮光窗帘放下,但是现在的遮光窗帘都为手动拉起放下,极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了一种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乘客按动控制按钮,可自动放下遮挡住阳光。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包括:本体,设置为环形,设置在动车的窗体四周;卷取腔,设置在本体的上框内;卷取腔内设置第一卷取轴;第一帘体,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卷取轴上;第一帘体卷取在第一卷取轴上;本体的两侧框的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可容纳第一帘体通过的凹槽;控制腔,设置在本体的下框内;帘体拉伸装置,设置在控制腔内,与第一帘体的末端连接,用于将第一帘体从第一卷取轴上拉出;控制器,设置在控制腔内,与帘体拉伸装置电连接;控制按钮,设置在本体的下框外侧壁上,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按钮接收乘客的开启遮光装置或关闭遮光装置的指令时,控制帘体拉伸装置动作,通过帘体拉伸装置和第一卷取轴的配合实现执行开启遮光装置或关闭遮光装置的指令。优选的,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还包括:光照传感器,设置于动车的窗体内侧,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检测动车的窗体外的光照强度;控制器通过光照传感器检测窗外光照强度,当光照强度大于预设光照强度时,控制器控制帘体拉伸装置动作,将第一帘体拉下遮挡住从动车的窗体进入的光线。优选的,帘体拉伸装置包括:第一动滑轮、第二动滑轮、第一定滑轮、第二定滑轮、第三定滑轮、第四定滑轮、第一转向定滑轮、第二转向定滑轮、电机、卷线器和控制绳;第一动滑轮和第二动滑轮分别与第一帘体的末端固定连接;第一动滑轮和第二动滑轮分别位于第一帘体的末端两侧;第一动滑轮的中轴线和第二动滑轮的中轴线都与第一帘体在同一平面内;第一动滑轮的轮体和第二动滑轮的轮体都与第一帘体所在的平面垂直;电机与控制腔上端固定连接;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在电机输出端设置有卷线器;第一定滑轮与控制腔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定滑轮的中轴线与第一动滑轮的中轴线平行,且第一定滑轮的轮体与第一动滑轮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第二定滑轮与控制腔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二定滑轮的中轴线与第一动滑轮的中轴线平行,且第二定滑轮的轮体与第一动滑轮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第一转向定滑轮与控制腔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转向定滑轮的中轴线与第二定滑轮的中轴线垂直;第二转向定滑轮与控制腔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转向定滑轮的中轴线与第二动滑轮的中轴线垂直;第二转向定滑轮的轮体与第一转向定滑轮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第三定滑轮与控制腔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三定滑轮的中轴线与第二动滑轮的中轴线平行,且第三定滑轮的轮体与第二动滑轮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第四定滑轮与控制腔的下端固定连接;第四定滑轮的中轴线与第二动滑轮的中轴线平行,且第四定滑轮的轮体与第二动滑轮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控制绳,一端固定在卷线器上,另一端与控制器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定滑轮的中心和第一动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一定滑轮的轮体半径和第一动滑轮的轮体半径之和;第二定滑轮的中心和第一动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二定滑轮的轮体半径和第一动滑轮的轮体半径之和;第三定滑轮的中心和第二动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三定滑轮的轮体半径和第二动滑轮的轮体半径之和;第四定滑轮的中心和第二动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四定滑轮的轮体半径和第二动滑轮的轮体半径之和。优选的,第一转向定滑轮的中心和第二定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二定滑轮的轮体半径;第二转向定滑轮的中心和第三定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三定滑轮的轮体半径;控制绳依次经过第一定滑轮、第一动滑轮、第二定滑轮、第一转向定滑轮、第二转向定滑轮、第三定滑轮、第二动滑轮和第四定滑轮后与控制腔的上端固定连接。优选的,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还包括:第二卷取轴,设置在卷取腔内,与第一卷取轴平行设置;第二帘体,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卷取轴上;第二帘体卷取在第二卷取轴上;本体的两侧框的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可容纳第二帘体通过的凹槽;第一帘体位于第二帘体与动车的窗体之间;帘体拉伸装置与第二帘体的末端连接,用于将第二帘体从第二卷取轴上拉出。优选的,帘体拉伸装置还包括:第三动滑轮、第四动滑轮、第五定滑轮和第六定滑轮;第三动滑轮和第四动滑轮分别与第二帘体的末端固定连接;第三动滑轮和第四动滑轮分别位于第二帘体的末端两侧;第三动滑轮的中轴线和第四动滑轮的中轴线都与第二帘体在同一平面内;第三动滑轮的轮体和第四动滑轮的轮体都与第二帘体所在的平面垂直;第三动滑轮的轮体与第一动滑轮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第四动滑轮的轮体与第二动滑轮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第五定滑轮与控制腔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五定滑轮的轮体与第二定滑轮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第六定滑轮与控制腔的下端固定连接;第六定滑轮的轮体与第三定滑轮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优选的,第二定滑轮的中心和第三动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二定滑轮的轮体半径和第三动滑轮的轮体半径之和;第五定滑轮的中心和第三动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五定滑轮的轮体半径和第三动滑轮的轮体半径之和;第三定滑轮的中心和第四动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三定滑轮的轮体半径和第四动滑轮的轮体半径之和;第六定滑轮的中心和第四动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六定滑轮的轮体半径和第四动滑轮的轮体半径之和;第一转向定滑轮的中心和第五定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五定滑轮的轮体半径;第二转向定滑轮的中心和第六定滑轮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六定滑轮的轮体半径;控制绳依次经过第一定滑轮、第一动滑轮、第二定滑轮、第三动滑轮、第五定滑轮、第一转向定滑轮、第二转向定滑轮、第六定滑轮、第四动滑轮、第三定滑轮、第二动滑轮和第四定滑轮后与控制腔的上端固定连接。优选的,第一卷取轴或第二卷取轴包括:固定体,两端与卷取腔的内壁固定连接;卷取体,套设在固定体外;多个平面涡卷弹簧,均与分布在固定体和卷取体之间,平面涡卷弹簧的一端与固定体连接,另一端与卷取体连接。优选的,第一卷取轴的回卷力大于第二卷取轴的回卷力;第一帘体为不透光体;第二帘体为半透光体。优选的,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还包括:无线通讯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投影装置,设置在本体的上框外侧壁上,与控制器电连接;投影装置的投影方向面向第一帘体。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1),设置为环形,设置在动车的窗体(2)四周;/n卷取腔(1-4),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上框(1-1)内;所述卷取腔(1-4)内设置第一卷取轴(1-6);/n第一帘体(1-5),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卷取轴(1-6)上;所述第一帘体(1-5)卷取在所述第一卷取轴(1-6)上;所述本体(1)的两侧框(1-3)的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可容纳所述第一帘体(1-5)通过的凹槽(1-31);/n控制腔(1-8),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下框(1-2)内;/n帘体拉伸装置(1-7),设置在所述控制腔(1-8)内,与所述第一帘体(1-5)的末端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帘体(1-5)从所述第一卷取轴(1-6)上拉出;/n控制器(1-9),设置在所述控制腔(1-8)内,与所述帘体拉伸装置(1-7)电连接;/n控制按钮(1-11),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下框(1-2)外侧壁上,与所述控制器(1-9)电连接;/n所述控制器(1-9)通过所述控制按钮(1-11)接收乘客的开启遮光装置或关闭遮光装置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帘体拉伸装置(1-7)动作,通过所述帘体拉伸装置(1-7)和所述第一卷取轴(1-6)的配合实现执行开启遮光装置或关闭遮光装置的指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设置为环形,设置在动车的窗体(2)四周;
卷取腔(1-4),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上框(1-1)内;所述卷取腔(1-4)内设置第一卷取轴(1-6);
第一帘体(1-5),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卷取轴(1-6)上;所述第一帘体(1-5)卷取在所述第一卷取轴(1-6)上;所述本体(1)的两侧框(1-3)的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可容纳所述第一帘体(1-5)通过的凹槽(1-31);
控制腔(1-8),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下框(1-2)内;
帘体拉伸装置(1-7),设置在所述控制腔(1-8)内,与所述第一帘体(1-5)的末端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帘体(1-5)从所述第一卷取轴(1-6)上拉出;
控制器(1-9),设置在所述控制腔(1-8)内,与所述帘体拉伸装置(1-7)电连接;
控制按钮(1-11),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下框(1-2)外侧壁上,与所述控制器(1-9)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1-9)通过所述控制按钮(1-11)接收乘客的开启遮光装置或关闭遮光装置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帘体拉伸装置(1-7)动作,通过所述帘体拉伸装置(1-7)和所述第一卷取轴(1-6)的配合实现执行开启遮光装置或关闭遮光装置的指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照传感器(1-12),设置于所述动车的窗体(2)内侧,与所述控制器(1-9)电连接,用于检测动车的窗体(2)外的光照强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帘体拉伸装置(1-7)包括:第一动滑轮(1-74)、第二动滑轮(1-79)、第一定滑轮(1-73)、第二定滑轮(1-75)、第三定滑轮(1-78)、第四定滑轮(1-710)、第一转向定滑轮(1-76)、第二转向定滑轮(1-77)、电机(1-71)、卷线器(1-72)和控制绳(1-70);
所述第一动滑轮(1-74)和所述第二动滑轮(1-79)分别与所述第一帘体(1-5)的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动滑轮(1-74)和第二动滑轮(1-79)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帘体(1-5)的末端两侧;所述第一动滑轮(1-74)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二动滑轮(1-79)的中轴线都与所述第一帘体(1-5)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动滑轮(1-74)的轮体和所述第二动滑轮(1-79)的轮体都与所述第一帘体(1-5)所在的平面垂直;
所述电机(1-71)与所述控制腔(1-8)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71)与控制器(1-9)电连接;在所述电机(1-71)输出端设置有所述卷线器(1-72);
所述第一定滑轮(1-73)与所述控制腔(1-8)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滑轮(1-73)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动滑轮(1-74)的中轴线平行,且所述第一定滑轮(1-73)的轮体与所述第一动滑轮(1-74)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
所述第二定滑轮(1-75)与所述控制腔(1-8)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滑轮(1-75)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动滑轮(1-74)的中轴线平行,且所述第二定滑轮(1-75)的轮体与所述第一动滑轮(1-74)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
所述第一转向定滑轮(1-76)与所述控制腔(1-8)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向定滑轮(1-76)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定滑轮(1-75)的中轴线垂直;
所述第二转向定滑轮(1-77)与所述控制腔(1-8)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定滑轮(1-77)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动滑轮(1-79)的中轴线垂直;所述第二转向定滑轮(1-77)的轮体与所述第一转向定滑轮(1-76)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
所述第三定滑轮(1-78)与所述控制腔(1-8)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滑轮(1-78)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动滑轮(1-79)的中轴线平行,且所述第三定滑轮(1-78)的轮体与所述第二动滑轮(1-79)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
所述第四定滑轮(1-710)与所述控制腔(1-8)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定滑轮(1-710)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动滑轮(1-79)的中轴线平行,且所述第四定滑轮(1-710)的轮体与所述第二动滑轮(1-79)的轮体在同一平面内;
控制绳(1-70),一端固定在所述卷线器(1-72)上,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1-9)的上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定滑轮(1-73)的中心和第一动滑轮(1-74)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一定滑轮(1-73)的轮体半径和第一动滑轮(1-74)的轮体半径之和;所述第二定滑轮(1-75)的中心和第一动滑轮(1-74)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二定滑轮(1-75)的轮体半径和第一动滑轮(1-74)的轮体半径之和;
所述第三定滑轮(1-78)的中心和第二动滑轮(1-79)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三定滑轮(1-78)的轮体半径和第二动滑轮(1-79)的轮体半径之和;所述第四定滑轮(1-710)的中心和第二动滑轮(1-79)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四定滑轮(1-710)的轮体半径和第二动滑轮(1-79)的轮体半径之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车用自动遮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定滑轮(1-76)的中心和第二定滑轮(1-75)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友胜余志军陈亮陈超徐永坤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展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