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施工用的纠偏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6646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古建筑施工用的纠偏加固装置,包括支板和底座;所述支板位于底座上侧,所述支板底端焊接在底座上端一侧,所述底座上侧设置有膨胀螺栓,所述支板上侧设置有丝杆,所述丝杆贯穿支板,所述丝杆与支板之间旋转连接,所述丝杆位于支板一侧位置设置有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与丝杆之间旋转连接,所述丝杆位于支板另一端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焊接在丝杆一侧,所述丝杆中间位于支板和挡板之间位置设置有圆形板,所述圆形板与丝杆之间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支板固定后,通过丝杆带动圆形板进行移动,从而带动古建筑墙体进行移动,向支板一侧牵引,通过支板和圆形板对墙体进行纠偏加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古建筑施工用的纠偏加固装置
本技术涉及古建筑修复设备
,具体是一种古建筑施工用的纠偏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古建筑泛指近代西方文明决定性地影响中华文明之前,在中国古文化主导下产生的建筑物、构筑物、建筑方法和相关体制。中国古建筑的影响范围遍及半个亚洲和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在世界建筑历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古建筑的墙体容易出现倾斜,需要进行修复,现有的修复放置一般是拆除重建,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改变古建筑原有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筑施工用的纠偏加固装置,以解决现有的修复放置一般是拆除重建,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改变古建筑原有的状态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古建筑施工用的纠偏加固装置,包括支板和底座;所述支板位于底座上侧,所述支板底端焊接在底座上端一侧,所述底座上侧设置有膨胀螺栓,所述支板上侧设置有丝杆,所述丝杆贯穿支板,所述丝杆与支板之间旋转连接,所述丝杆位于支板一侧位置设置有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与丝杆之间旋转连接,所述丝杆位于支板另一端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焊接在丝杆一侧,所述丝杆中间位于支板和挡板之间位置设置有圆形板,所述圆形板与丝杆之间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支板一侧设置有弹垫,且弹垫通过粘合胶粘贴在支板一侧位置。优选的,所述丝杆螺母外侧设置有固定栓,且固定栓通过螺纹旋转安装在丝杆螺母内部。优选的,所述圆形板内侧设置有软金属垫,且软金属垫焊接在圆形板一侧位置。优选的,所述支板和底座外侧设置有耐腐蚀层,且耐腐蚀层设置为镀铬层。优选的,所述底座和支板之间设置有直角板,且直角板的直角边焊接在底座和支板体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支板固定后,通过丝杆带动圆形板进行移动,从而带动古建筑墙体进行移动,向支板一侧牵引,通过支板和圆形板对墙体进行纠偏加固;2、直角板用于对支板和底座之间进行加固,使得支板与底座之间保持垂直状态,不易产生变形;3、耐腐蚀层所使用的镀铬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碱、硫化物、硝酸和大多数有机酸中均不发生作用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避免支板和底座受到空气的腐蚀,延长支板和底座的使用寿命;4、软金属垫的质地较软,夹在圆形板和墙体之间,避免圆形板在拉动墙体时,对墙体造成损坏。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丝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支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板;2、直角板;3、膨胀螺栓;4、底座;5、耐腐蚀层;6、圆形板;7、丝杆;8、丝杆螺母;9、固定栓;10、软金属垫;11、挡板;12、弹垫。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2、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古建筑施工用的纠偏加固装置,包括支板1和底座4;支板1位于底座4上侧,支板1底端焊接在底座4上端一侧,底座4上侧设置有膨胀螺栓3,支板1上侧设置有丝杆7,丝杆7贯穿支板1,丝杆7与支板1之间旋转连接,丝杆7位于支板1一侧位置设置有丝杆螺母8,丝杆螺母8与丝杆7之间旋转连接,丝杆7位于支板1另一端设置有挡板11,挡板11焊接在丝杆7一侧,丝杆7中间位于支板1和挡板11之间位置设置有圆形板6,圆形板6与丝杆7之间滑动连接。进一步,支板1一侧设置有弹垫12,且弹垫12通过粘合胶粘贴在支板1一侧位置,弹垫12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增加支板1与墙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能够在支板1和墙体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进一步,丝杆螺母8外侧设置有固定栓9,且固定栓9通过螺纹旋转安装在丝杆螺母8内部,固定栓9用于对丝杆螺母8进行加工,避免丝杆螺母8和丝杆7之间产生滑动。进一步,圆形板6内侧设置有软金属垫10,且软金属垫10焊接在圆形板6一侧位置,软金属垫10的质地较软,夹在圆形板6和墙体之间,避免圆形板6在拉动墙体时,对墙体造成损坏。进一步,支板1和底座4外侧设置有耐腐蚀层5,且耐腐蚀层5设置为镀铬层,耐腐蚀层5所使用的镀铬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碱、硫化物、硝酸和大多数有机酸中均不发生作用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避免支板1和底座4受到空气的腐蚀,延长支板1和底座4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底座4和支板1之间设置有直角板2,且直角板2的直角边焊接在底座4和支板1体侧,直角板2用于对支板1和底座4之间进行加固,使得支板1与底座4之间保持垂直状态,不易产生变形,将支板1和底座4进行放置,放置时将底座4一侧靠近墙角,在通过膨胀螺栓3对底座4进行固定,丝杆7一端穿过墙体和支板1,丝杆7穿过支板1一侧通过牵引装置进行向外移动,丝杆7在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圆形板6在丝杆7的带动下将会给墙体施加向外的推力,使得墙体和支板1紧贴在一起,通过支板1对墙体进行校正,通过丝杆7和圆形板6对墙体进行加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安装时,将支板1和底座4进行放置,放置时将底座4一侧靠近墙角,在通过膨胀螺栓3对底座4进行固定,丝杆7一端穿过墙体和支板1,丝杆7穿过支板1一侧通过牵引装置进行向外移动,丝杆7在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圆形板6在丝杆7的带动下将会给墙体施加向外的推力,使得墙体和支板1紧贴在一起,通过支板1对墙体进行校正,通过丝杆7和圆形板6对墙体进行加固。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古建筑施工用的纠偏加固装置,包括支板(1)和底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板(1)位于底座(4)上侧,所述支板(1)底端焊接在底座(4)上端一侧,所述底座(4)上侧设置有膨胀螺栓(3),所述支板(1)上侧设置有丝杆(7),所述丝杆(7)贯穿支板(1),所述丝杆(7)与支板(1)之间旋转连接,所述丝杆(7)位于支板(1)一侧位置设置有丝杆螺母(8),所述丝杆螺母(8)与丝杆(7)之间旋转连接,所述丝杆(7)位于支板(1)另一端设置有挡板(11),所述挡板(11)焊接在丝杆(7)一侧,所述丝杆(7)中间位于支板(1)和挡板(11)之间位置设置有圆形板(6),所述圆形板(6)与丝杆(7)之间滑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筑施工用的纠偏加固装置,包括支板(1)和底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板(1)位于底座(4)上侧,所述支板(1)底端焊接在底座(4)上端一侧,所述底座(4)上侧设置有膨胀螺栓(3),所述支板(1)上侧设置有丝杆(7),所述丝杆(7)贯穿支板(1),所述丝杆(7)与支板(1)之间旋转连接,所述丝杆(7)位于支板(1)一侧位置设置有丝杆螺母(8),所述丝杆螺母(8)与丝杆(7)之间旋转连接,所述丝杆(7)位于支板(1)另一端设置有挡板(11),所述挡板(11)焊接在丝杆(7)一侧,所述丝杆(7)中间位于支板(1)和挡板(11)之间位置设置有圆形板(6),所述圆形板(6)与丝杆(7)之间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施工用的纠偏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板(1)一侧设置有弹垫(12),且弹垫(12)通过粘合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剑波黄志英罗科虎曹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南秀古建筑石雕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