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65653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包括地基层、设置在地基层左侧的第一排水沟、设置在地基层右侧的第二排水沟、设置在地基层上端的路面层、设置在第一排水沟与第二排水沟之间的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包括设置在地基层与路面层之间的若干个混凝土管道,混凝土管道中设置有用于收集污物的收集筒。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排水式混凝土道路,不仅能够将道路两旁的排水管道连通,从而增强排水的能力,而且还能对滞留在引流管道中的污物进行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地清理,从而避免引流管道发生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
本技术涉及道路建设
,特别涉及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
技术介绍
混凝土道路的建设,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了便于及时排流从天而降的雨水、生活污水以及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人们通常会在道路的两侧开设排水沟。当道路一侧的排水沟因为地势地形等原因在某一位置被阻断,但道路另一侧的排水沟却可以继续延伸时,为了达到排水泄流的目的,人们通常会在道路的内部开设引流通道,使得道路两侧的排水沟连通起来。另外,为了达到提高排水的效率等目的,通常也会选择通过引流通道将道路两侧的排水连通起来。在偏远的郊区、农村等区域,由于人们通常不会对落叶、枯枝等垃圾进行及时的清理,而是任由其随风飘荡,且由于排水管道通常是敞开式的,但引流管道通常是封闭式的,故而,不仅会有落叶等垃圾在日常之中进入排水管道乃至引流管道中,一旦遇到风雨交加的天气,上述落叶、枯枝、塑料袋以及泥沙等垃圾污物更是会在雨水的裹挟之下大量进入排水管道以及引流管道之中,并有部分滞留在排水管道以及引水管道中。对于排水管道中的垃圾,由于排水管道是敞开式的,故而清理起来并不困难,但对于引流管道,就并非如此了,由于污物的滞留位置隐蔽,清理难度大,故而人们通常并不会定期、及时地对其进行清理,日积月累之下,泥沙、落叶等的混合物在引水管道中的固定效果便会越来越牢固,一段时间之后,不仅会影响引流管道的排水能力,更有存在着致使引流通道发生彻底堵塞的可能。公告号为CN209099098U的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解决了道路排水能力差的问题。包括地基层,地基层上端面依次设置有防水层,细砂石透水层,粗砂石透水层和透水混凝土层;透水混凝土层两端沿道路的铺设方向均开设有引水凹槽,透水混凝土层靠近地基层的一侧于地基层的两端均固定有排水渠,引水凹槽与排水渠之间连通有多条引水通道。与引水凹槽连通设置的排水渠加快了道路的排水速度,有效地减少了城市道路积涝的情况发生,透水混凝土层能有效地避免泥沙进入混凝土道路内部,以持续保持道路的排水畅通,天气干燥时,道路内积蓄的雨水可通过透水混凝土层和引水通道蒸发进入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湿度,促进自然界的淡水循环。然而,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级排水沟、二级排水沟、三级排水沟的管径较细,在日积月累的使用过程中,所累积的体积较小的污物杂质若是较多,也会很容易地使其上述排水沟发生堵塞,且当上述排水沟发生堵塞时,清理起来也会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不仅能够将道路两旁的排水管道连通,从而增强排水的能力,而且还能对滞留在引流管道中的污物进行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地清理,从而避免引流管道发生堵塞。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包括地基层、设置在地基层左侧的第一排水沟、设置在地基层右侧的第二排水沟、设置在地基层上端的路面层、设置在第一排水沟与第二排水沟之间的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包括设置在地基层与路面层之间的若干个混凝土管道,混凝土管道中设置有用于收集污物的收集筒。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筒的左侧开口设置有第一封盖,所述收集筒的右侧开口设置有第二封盖,所述收集筒是由若干个子筒体活动连接而成,所述子筒体的尺寸与第一排水沟、第二排水沟相适应。进一步的,所述子筒体是由硬质塑料制成。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筒的左侧开口下部与第一封盖的下端铰接,所述收集筒的右侧开口下部与第二封盖的下端铰接,所述收集筒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封盖、第二封盖卡接。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筒的左侧开口与第一封盖螺纹连接,所述收集筒的右侧开口与第二封盖螺纹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筒是由塑料薄膜制成。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筒的左侧开口设置有用来对收集筒的左侧开口进行密封的第一捆扎绳,所述收集筒的右侧开口设置有用来对收集筒的右侧开口进行密封的第二捆扎绳。进一步的,所述引流通道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固定环,引流通道的右端设置有第二固定环,收集筒的左侧开口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环相适应的第一固定绳,收集筒的右侧开口设置有与第二固定环相适应的第二固定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现有的技术中,用来连通道路左侧的排水沟的引流管道通常仅为极其简单的混凝土管道,故而,往往会导致树叶、泥沙、枯枝、塑料袋等污物与引流管道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上述污物滞留在引流管道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污物越来越多,使得引流管道的排水能力越来越弱,进而造成堵塞,但因为引流管道一旦被固定在路面层的下端之后就会很难再拆卸打开,故而清理起来十分困难,对于管道顶壁低于路面的引流管道,更是无法借助于较长的杆体进行疏通;但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却是在引流管道中设置了用来收集污物的收集筒,即,通过收集筒将污物与引流管道隔开,使得原本将要滞留在引流管道的侧壁上的污物滞留在收集筒中,而引流管道虽然仍旧难以拆卸下来,但收集筒却是可以灵活地拆卸的,故而能够方便地对污物进行清理,使得引流管道保持通畅、干净。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收集筒的结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地基层;2、第一排水沟;3、第二排水沟;4、路面层;5、混凝土管道;6、收集筒;7、第一延伸板;8、第二延伸板;9、第一蝶形螺栓;10、固定筒;11、第一封盖;12、第二封盖;13、子筒体;14、第二蝶形螺栓;15、第一捆扎绳;16、第二捆扎绳;17、第一固定环;18、第二固定环;19、第一固定绳;20、第二固定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清楚阐述本技术的内容,但本技术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实施例一如图1-3所示,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包括地基层1、设置在地基层1左侧的第一排水沟2、设置在地基层1右侧的第二排水沟3、设置在地基层1上端的路面层4、设置在第一排水沟2与第二排水沟3之间的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包括设置在地基层1与路面层4之间的若干个混凝土管道5,混凝土管道5中设置有用于收集污物的收集筒6。所述收集筒6的左端通过铰接的方式设置有用来与引流通道进行固定的第一延伸板7,收集筒6的右端通过铰接的方式设置有用来与引流通道进行固定的第二延伸板8,所述第一延伸板7与引流通道的连接处、第一延伸板7与引流通道的连接处均通过第一蝶形螺栓9进行固定,所述引流通道上设置有与第一蝶形螺栓9相适应的固定筒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基层、设置在地基层左侧的第一排水沟、设置在地基层右侧的第二排水沟、设置在地基层上端的路面层、设置在第一排水沟与第二排水沟之间的引流通道;/n所述引流通道包括设置在地基层与路面层之间的若干个混凝土管道,混凝土管道中设置有用于收集污物的收集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基层、设置在地基层左侧的第一排水沟、设置在地基层右侧的第二排水沟、设置在地基层上端的路面层、设置在第一排水沟与第二排水沟之间的引流通道;
所述引流通道包括设置在地基层与路面层之间的若干个混凝土管道,混凝土管道中设置有用于收集污物的收集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式混凝土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筒的左侧开口设置有第一封盖,所述收集筒的右侧开口设置有第二封盖,所述收集筒是由若干个子筒体活动连接而成,所述子筒体的尺寸与第一排水沟、第二排水沟相适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水式混凝土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筒体是由硬质塑料制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水式混凝土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筒的左侧开口下部与第一封盖的下端铰接,所述收集筒的右侧开口下部与第二封盖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薇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