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接触氧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6291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生物接触氧化池,包括池体,池体的上端设置有可打开的池板,池体的中间设置有横隔板,且横隔板的一端与池体的内壁留有间距,横隔板的下方设置有下流室,且横隔板的上方设置有上流室,下流室的底端设置有进水口,下流室的内壁底端靠近进水口位置处设置有进气管,且进气管延伸至下流室内设置有分布管,分布管上设置有若干组喷洒头,下流室内设置有若干组第一竖隔板。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分布管和喷洒头,减小大气泡的产生,通过设置的下流室和上流室,将池体分为两部分,使得气体进入水体内时呈S形,增加气体在水体内停留的时间,增加溶解氧含量;起到固定填料的作用,而且使得原水水体处理更彻底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接触氧化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生物接触氧化池。
技术介绍
生物接触氧化法属于好氧生物处理方法,它是以附着在载体(填料)上的生物膜为主,净化有机废水的一种高效水处理工艺,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其方法是在池体内设置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进行充氧,并使池体内污水处于流动状态,以保证污水与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触。一般生物接触氧化法中所需氧由鼓风曝气供给,但是鼓风曝气气体在水体内停留时间短,水体内溶解氧含量低,不利于好氧菌的生长繁殖,从而水处理效果不佳;鼓风曝气气泡较大,易冲击生物膜,会造成生物膜脱落以及氧气在水中分布不均匀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生物接触氧化池。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溶解氧含量更高、反应更高效率的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而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生物接触氧化池,包括池体,池体的上端设置有可打开的池板,所述池体的中间设置有横隔板,且所述横隔板的一端与池体的内壁留有间距,所述横隔板的下方设置有下流室,且所述横隔板的上方设置有上流室,所述下流室的底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下流室的内壁底端靠近进水口位置处设置有进气管,且所述进气管延伸至下流室内设置有分布管,所述分布管上设置有若干组喷洒头,所述下流室内设置有若干组第一竖隔板,靠近进水口的第一组第一竖隔板与下流室的底端接触、下一组第一竖隔板与下流室的顶端接触的顺序依次排列,最后第一竖隔板与横隔板的边缘平齐,所述上流室内设置有若干组第二竖隔板,第一组第二竖隔板和横隔板的底端接触并与横隔板的边缘平齐,下一组第二竖隔板的顶端与上流室的顶端接触,所述上流室的一端设置有出水口,且所述出水口的外侧设置有出水槽,靠近出水口的第二竖隔板的顶端与上流室的顶端接触形成处出水室,所述下流室与上流室的连接处为交叉通道,且上流室的交叉通道内填充有第一填料,上流室的相邻所述第二竖隔板之间填充有第二填料。进一步的,所述下流室水流方向为从进水口至交叉通道呈S形,所述上流室的水流方向为交叉通道至出水口呈S形。进一步的,所述喷洒头在分布管上呈线性排列,且所述喷洒头的方向为倾斜向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隔板的末端呈偏向出水方向的圆弧状。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填料的进水端呈圆弧形,所述上流室的内壁靠近第二填料圆弧位置处设置有取液口,且所述取液口的下端设置有取液管。进一步的,所述下流室的内壁底端设置有若干组抽泥口,抽泥口的一端通过水管连接回流泵。(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生物接触氧化池,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分布管和喷洒头使得气体分为小股气流进入池体,减小大气泡的产生,通过设置的下流室和上流室,将池体分为两部分,并且在下流室和上流室内添加相互交叉的第一竖隔板和第二竖隔板,使得水流的方向呈S形,从而也使得气体进入水体内时呈S形,增加气体在水体内停留的时间,增加溶解氧含量;并且通过第二竖隔板交叉分布,不仅起到固定填料的作用,而且使得原水必须经过第一填料和第二填料处理,水体处理更彻底高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池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喷洒头结构示意图。图中:1、池体;2、横隔板;3、下流室;4、上流室;5、进水口;6、出水口;7、出水槽;8、第一竖隔板;9、交叉通道;10、第二竖隔板;11、第一填料;12、第二填料;13、出水室;14、池板;15、进气管;16、取液口;17、抽泥口;18、分布管;19、喷洒头。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生物接触氧化池。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生物接触氧化池,包括池体1,池体1的上端设置有可打开的池板14,池体1的中间设置有横隔板2,且横隔板2的一端与池体1的内壁留有间距,形成上流室3和下流室4的连通处,下流室3与上流室4的连接处为交叉通道9,将池体1分为两部分,横隔板2的下方设置有下流室3,且横隔板2的上方设置有上流室4,上流室4的交叉通道9内填充有第一填料11,上流室4的相邻第二竖隔板10之间填充有第二填料12,第一填料11和第二填料12得以固定,下流室3的底端设置有进水口5,上流室4的一端设置有出水口6,下流室3的内壁底端靠近进水口5位置处设置有进气管15,向池体1提供氧气,且进气管15延伸至下流室3内设置有分布管18,分布管18上设置有若干组喷洒头19,使得气体分为小股气流进入池体1,减小大气泡的产生,原水从进水口5进入到下流室3然后从交叉通道9处进入上流室4,经过上流室4的第一填料11和第二填料12的微生物净化处理后,然后从出水口6流入出水槽7排出。本实施例的生物接触氧化池,下流室3内设置有若干组第一竖隔板8,靠近进水口5的第一组第一竖隔板8与下流室3的底端接触、下一组第一竖隔板8与下流室3的顶端接触的顺序依次排列,最后第一竖隔板8与横隔板2的边缘平齐,下流室3水流方向为从进水口5至交叉通道9呈S形,第一竖隔板8的末端呈偏向出水方向的圆弧状,减小水流对第一竖隔板8的冲击力,上流室4内设置有若干组第二竖隔板10,第一组第二竖隔板10和横隔板2的底端接触并与横隔板2的边缘平齐,下一组第二竖隔板10的顶端与上流室4的顶端接触,上流室4的水流方向为交叉通道9至出水口6呈S形,且出水口6的外侧设置有出水槽7,靠近出水口6的第二竖隔板10的顶端与上流室4的顶端接触形成处出水室13,使得喷洒头19进入池体1的气体在经过下流室3和上流室4呈S形,延长气体在水体内的停留时间,增加溶剂氧含量,供第一填料11和第二填料12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同时减缓鼓风曝气气泡过大对填料生物膜的影响。本实施例的生物接触氧化池,喷洒头19在分布管18上呈线性排列,且喷洒头19的方向为倾斜向下,减小出气的阻力。本实施例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第二填料12的进水端呈圆弧形,上流室4的内壁靠近第二填料12圆弧位置处设置有取液口16,且取液口16的下端设置有取液管,对经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生物接触氧化池,包括池体(1),池体(1)的上端设置有可打开的池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中间设置有横隔板(2),且所述横隔板(2)的一端与池体(1)的内壁留有间距,所述横隔板(2)的下方设置有下流室(3),且所述横隔板(2)的上方设置有上流室(4),所述下流室(3)的底端设置有进水口(5),所述下流室(3)的内壁底端靠近进水口(5)位置处设置有进气管(15),且所述进气管(15)延伸至下流室(3)内设置有分布管(18),所述分布管(18)上设置有若干组喷洒头(19),所述下流室(3)内设置有若干组第一竖隔板(8),靠近进水口(5)的第一组第一竖隔板(8)与下流室(3)的底端接触、下一组第一竖隔板(8)与下流室(3)的顶端接触的顺序依次排列,最后第一竖隔板(8)与横隔板(2)的边缘平齐,所述上流室(4)内设置有若干组第二竖隔板(10),第一组第二竖隔板(10)和横隔板(2)的底端接触并与横隔板(2)的边缘平齐,下一组第二竖隔板(10)的顶端与上流室(4)的顶端接触,所述上流室(4)的一端设置有出水口(6),且所述出水口(6)的外侧设置有出水槽(7),靠近出水口(6)的第二竖隔板(10)的顶端与上流室(4)的顶端接触形成处出水室(13),所述下流室(3)与上流室(4)的连接处为交叉通道(9),且上流室(4)的交叉通道(9)内填充有第一填料(11),上流室(4)的相邻所述第二竖隔板(10)之间填充有第二填料(12)。/n...

【技术特征摘要】
1.生物接触氧化池,包括池体(1),池体(1)的上端设置有可打开的池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中间设置有横隔板(2),且所述横隔板(2)的一端与池体(1)的内壁留有间距,所述横隔板(2)的下方设置有下流室(3),且所述横隔板(2)的上方设置有上流室(4),所述下流室(3)的底端设置有进水口(5),所述下流室(3)的内壁底端靠近进水口(5)位置处设置有进气管(15),且所述进气管(15)延伸至下流室(3)内设置有分布管(18),所述分布管(18)上设置有若干组喷洒头(19),所述下流室(3)内设置有若干组第一竖隔板(8),靠近进水口(5)的第一组第一竖隔板(8)与下流室(3)的底端接触、下一组第一竖隔板(8)与下流室(3)的顶端接触的顺序依次排列,最后第一竖隔板(8)与横隔板(2)的边缘平齐,所述上流室(4)内设置有若干组第二竖隔板(10),第一组第二竖隔板(10)和横隔板(2)的底端接触并与横隔板(2)的边缘平齐,下一组第二竖隔板(10)的顶端与上流室(4)的顶端接触,所述上流室(4)的一端设置有出水口(6),且所述出水口(6)的外侧设置有出水槽(7),靠近出水口(6)的第二竖隔板(10)的顶端与上流室(4)的顶端接触形成处出水室(13),所述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海俊顾爱兵许洪峰李世英聂颖李霞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苏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