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大变形围岩的隧道结构及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工程领域,具体的是适用于大变形围岩的隧道结构及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地质环境恶劣、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地区建设长隧道的工程越来越多。然而,这种地区内修建隧道,面临围岩大变形问题,其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对于大变形围岩隧道,目前常采用提高支护刚度的方式来控制隧道围岩大变形。如提高钢拱架的刚度,增加喷砼的厚度、增加锚杆的埋设长度,增加二次衬砌的厚度和强度等来提高对围岩大变形抵抗。然而,该方式,由于施工阶段围岩大变形作用于初期支护,初期支护极易发生大变形,通过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不仅增加成本,且过大的围岩变形依旧会导致隧道结构变形、侵限、塌方等问题;后期运营过程中甚至会对二次衬砌带来开裂等病害,处治难度极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隧道围岩大变形导致隧道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大变形围岩的隧道结构及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方法,以降低围岩变形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有效降低 ...
【技术保护点】
1.适用于大变形围岩的隧道结构,沿其径向包括外层的初期支护(4)和内层的二次衬砌(5);其特征在于:沿隧道纵向,在一个隧道纵向监控段内,环绕隧道外周设置有数组变形释放孔(1);各组中的变形释放孔(1)有N个,且各组中的N个变形释放孔(1)环绕隧道环向布置;各所述变形释放孔(1)沿隧道径向由初期支护(4)钻设至隧道围岩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适用于大变形围岩的隧道结构,沿其径向包括外层的初期支护(4)和内层的二次衬砌(5);其特征在于:沿隧道纵向,在一个隧道纵向监控段内,环绕隧道外周设置有数组变形释放孔(1);各组中的变形释放孔(1)有N个,且各组中的N个变形释放孔(1)环绕隧道环向布置;各所述变形释放孔(1)沿隧道径向由初期支护(4)钻设至隧道围岩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大变形围岩的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一个隧道纵向监控段内,相邻两组变形释放孔(1)的纵向间距相等,且为M;各个变形释放孔(1)的直径为D;各个变形释放孔(1)的深度为L;一个隧道纵向监控段内变形释放孔(1)的总体积为V孔;
V孔=0.785×D2×L×N÷M;
V孔=a(V-V0);
式中,V:一个隧道纵向监控段内围岩自然变形体积;
V0:一个隧道纵向监控段内围岩收敛允许变形量;
A:富有系数,2≤a≤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大变形围岩的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变形释放孔(1)沿隧道径向向外延伸并沿隧道纵向向前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为30-6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大变形围岩的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泄水管(2)和连接管(3);所述泄水管(2)插接于变形释放孔(1)内,且泄水管(2)的开口端位于隧道初期支护(4)内;连接管(3)的一端与泄水管(2)的开口端相连通,另一端与隧道的中央排水沟(6)相连通;所述泄水管(2)的外径为D1,D1≤D/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大变形围岩的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沿其环向包括底部的仰拱和顶部的拱部;
所述连接管(3)包括与隧道拱部对应的变形释放孔(1)内的泄水管(2)相连接的拱部连接管(31)和与仰拱对应的变形释放孔(1)内的泄水管(2)相连接的底部连接管(32);
拱部连接管(3)包括连接段一(311)和连接段二(312);所述连接段一(311)与泄水管(2)对接的另一端贴着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龙,林国进,王联,田尚志,唐协,魏艳庆,何佳,王俊,唐锐,丁尧,聂亮,安俊吉,李世琪,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