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504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包括用于收集多个子汇水区的雨水的场地雨水管网,所述场地雨水管网的出水口依次通过埋设于地表下的雨水截污挂篮装置、截污循环结构、雨水收集水池,所述雨水收集水池内设有检查井和回用井,所述回用井内设有提升泵,所述雨水收集水池中的回收水通过所述提升泵提升至地面上,再经过净化一体机进一步净化后用于道路冲洗或绿化灌溉。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截污循环结构和雨水收集水池对雨水进行净化、储存后收集处理,改善出流水质,降低区域雨水径流污染负荷,将收集的雨水等用于道路冲洗或绿化灌溉;达到生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建设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下水道的建设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海绵城市对于系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雨洪灾害以及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海绵体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常见的海绵体有雨水花园、植草沟、绿色屋顶等,相关研究表明,海绵体中填料发生堵塞会直接影响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乃至使用寿命,最终影响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效果。1986年,Lindsey等在美国马里兰州对雨水过滤系统展开现场调查,结果发现,在所勘察的207个海绵体中,约33%由于发生堵塞而不能正常运转,且这些系统中大部分仅有两年的工作时间,该研究团队在后续再次复查时发现结果显示该数值上升至50%。其它研究也报导了类似结论。现有的海绵城市建设时,其下水道中进行城市水的流通时,在遇到大雨天气时,下水道中的水体往往会从下水道井口处溢出,溢出的水体对井盖会造成冲击,井盖受到冲击时,容易从井口脱落,存在有安全隐患,下水道中漂浮的杂物会随着水体溢出,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城市美观,这类的海绵城市建设的下水道循环结构缺乏可控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的海绵城市建设时,其下水道中进行城市水的流通时,在遇到大雨天气时,下水道中的水体往往会从下水道井口处溢出,溢出的水体对井盖会造成冲击,同时,影响城市建设,这类的海绵城市建设的下水道循环结构缺乏可控性。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包括用于收集多个子汇水区的雨水的场地雨水管网,所述场地雨水管网的出水口依次通过埋设于地表下的雨水截污挂篮装置、截污循环结构、雨水收集水池,所述雨水收集水池内设有检查井和回用井,所述回用井内设有提升泵,所述雨水收集水池中的回收水通过所述提升泵提升至地面上,再经过净化一体机进一步净化后用于道路冲洗或绿化灌溉。具体的,所述截污循环结构包括下水道,所述下水道的内壁开有两个通孔,且下水道靠近两个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架,两个所述固定架的顶部外壁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弹簧,且两个连接弹簧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拦截板,拦截板通过铰链连接于通孔的内壁,所述下水道的内壁固定有疏水管,且疏水管的底部外壁开有两个进水孔,两个进水孔位于两个拦截板之间,所述疏水管通过管道与雨水收集水池连通。优选地,所述截污循环结构的中部设有溢出管(13),溢出管(13)位于疏水管(7)中,所述下水道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养殖框,且养殖框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溢出管,养殖框的内部等距离设有绿植。优选地,两个所述拦截板的顶部外壁均通过铰链连接有限位板,且限流板的另一端均通过铰链连接于疏水管的外壁。优选地,所述疏水管位于限流板上方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挡板,且挡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下水道的外壁。优选地,所述下水道位于养殖框两端的外壁均开有废料收取腔,且下水道位于两个废料收取腔上方的外壁均放置有遮挡盖。优选地,所述下水道靠近顶端的外壁开有收集腔,且收集腔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斜板,收集腔靠近斜板的顶部内壁通过铰链连接有固定板。优选地,所述固定板面向下水道的外壁通过轴承连接有连接轴,且固定板的另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阻力弹簧,阻力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斜板的外壁。优选地,所述连接轴的外壁等距离固定连接有限位环,且连接轴位于每相邻的两个限位环之间的外壁等距离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每个连接杆的外壁均等距离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每个固定环的外壁均等距离固定连接有挂钩。优选地,所述下水道的顶部外壁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且两个支撑板的相对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同一个网架。本专利技术中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通过雨水截污挂篮装置对收集到的雨水去除杂质,提高雨水纯净度,达到滞留雨水的效果,减轻市政排水压力,然后将收集到的雨水经截污循环结构排入到雨水收集水池中,通过截污循环结构和雨水收集水池对雨水进行净化、储存后收集处理。本专利技术净化后的雨水可用于各种场所,集雨水收集、净化、存储、回用多功能于一体,分区域管理,暴雨时解决城市内涝,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缓解城市用水,减少水资源的短缺,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区域雨水径流外排量;在布局和纵向高程设计基础上,结合景观设计,提高雨水利用率,改善出流水质,降低区域雨水径流污染负荷,将收集的雨水等用于道路冲洗或绿化灌溉;达到生态效果。2、通过设置有拦截板、连接弹簧和固定架,该下水道循环系统在进行水体的疏通时,遇到大雨天气,下水道中的水体填充满了,水体对拦截板产生冲击,连接弹簧拉伸,部分水体进入疏水管下方,通过进水孔进入疏水管,从而对养殖框中的绿植进行灌溉,缓解下水道中的水体压力,从而防止水体从下水道溢出造成一系列的破坏,同时,雨天过后,下水道中的水量减少,连接弹簧带动拦截板复位,可循环使用,提高该循环结构的可控性,且废料收取腔的设置更方便工作人员清理截污循环结构内的污染物体,从而进一步保证水质。2、通过设置有限流板和挡板,挡板的存在防止地基中的土壤对拦截板造成堵塞,从而保证拦截板可以正常工作,限流板的安装使得拦截板在调节过程中,限位板对水体进行限位,防止水体渗入地基中对地基造成破坏。3、通过设置有连接轴、连接杆、固定环和挂钩,水体对连接轴冲击时,连接轴随之旋转,从而使得挂钩对水体中的大型杂质进行收集,旋转中的挂钩收集率更高,该装置中借用水体下降的冲力进行操作,使得该装置更具节能性。4、通过设置有斜板、阻力弹簧、固定板和连接轴,当挂钩上悬挂的杂质过多时,杂质的重量加上水体的冲力使得连接轴摆入收集腔中,便于工作人员通过废料收取腔进行收集腔中的废料收集,废料收集完成后,连接轴上的固定板在阻力弹簧的带动下复位。5、通过设置有支撑板和网架,支撑板和网架安装于下水道进水端处,通过网架对水体中的未过滤的大颗粒进行阻拦,防止未过滤的大颗粒进入下水道中造成堵塞。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截污循环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的垃圾收集组件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的壳体侧面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1参照图1-4,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包括用于收集多个子汇水区8的雨水的场地雨水管网1,所述场地雨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收集多个子汇水区(8)的雨水的场地雨水管网(1),所述场地雨水管网(1)的出水口依次通过埋设于地表下的雨水截污挂篮装置(2)、截污循环结构(3)、雨水收集水池(4),所述雨水收集水池(4)内设有检查井(401)和回用井(403),所述回用井(402)内设有提升泵(403),所述雨水收集水池(4)中的回收水通过所述提升泵(403)提升至地面上,再经过净化一体机(404)进一步净化后用于道路冲洗或绿化灌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收集多个子汇水区(8)的雨水的场地雨水管网(1),所述场地雨水管网(1)的出水口依次通过埋设于地表下的雨水截污挂篮装置(2)、截污循环结构(3)、雨水收集水池(4),所述雨水收集水池(4)内设有检查井(401)和回用井(403),所述回用井(402)内设有提升泵(403),所述雨水收集水池(4)中的回收水通过所述提升泵(403)提升至地面上,再经过净化一体机(404)进一步净化后用于道路冲洗或绿化灌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污循环结构包括下水道(301),所述下水道(301)的内壁开有两个通孔,且下水道(301)靠近两个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架(305),两个所述固定架(305)的顶部外壁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弹簧(306),且两个连接弹簧(306)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拦截板(308),拦截板(308)通过铰链连接于通孔的内壁,所述下水道(301)的内壁固定有疏水管(307),且疏水管(307)的底部外壁开有两个进水孔(304),两个进水孔(304)位于两个拦截板(308)之间,所述疏水管(307)通过管道与雨水收集水池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污循环结构的中部设有溢出管(13),溢出管(313)位于疏水管(307)中,下水道(301)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养殖框(312),且养殖框(312)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溢出管(313),养殖框(312)的内部等距离设有绿植(3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拦截板(308)的顶部外壁均通过铰链连接有限位板(303),且限流板(303)的另一端均通过铰链连接于疏水管(307)的外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秉建杜小姣郑明韩明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日昇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