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拆除装置、系统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503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拆除装置、系统及方法,其中,支撑拆除装置,包括支撑横梁、吊装于支撑横梁上的吊运装置以及安放于底板上的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其中,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存在间隔,支撑横梁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吊运装置位于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用于将切割后的支撑梁下放于底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支撑拆除装置可方便在超宽基坑、高临空面的施工情况下对基坑内的支撑梁进行拆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拆除装置、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铁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支撑拆除装置、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全国人口流动的加快,地铁建设的大力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各大城市的地面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公民出行的便利,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地铁建设工程中,大部分地铁车站建在地下,基坑开挖常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遵循“由上而下、先支撑后开挖”的开挖原则,当基坑开挖至钢筋混凝土支撑地面的标高处时,开始铺设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梁,依次自上而下进行。通常,明挖车站的主体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支护的方式,在基坑开挖完成后就开始自下而上地进行混凝土框架的结构施工,此时需拆除最底下的双拼式钢管支撑;当基坑底部的顶板混凝土施工完成后,继续拆除顶板上的混凝土支撑梁或钢管支撑梁,即边施工边拆除,其中,在传统的支撑拆除方式中,首先会在支撑梁下方设置临时支撑架用以支撑混凝土支撑梁,然后进行混凝土支撑梁的切割,最后用汽车吊将切割的混凝土支撑梁吊出。然而,对于基坑宽度较大、支撑梁距离底板较高(6米以上)的施工情况,由于汽车吊的极限吊臂长不够伸至支撑梁的中间,因此采用传统的支撑拆除方式,难以将支撑梁吊出。因此,传统的支撑拆除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超宽基坑、高临空面施工情况下的支撑体系拆除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拆除装置,旨在解决目前在超宽基坑、高临空面施工情况下基坑内的支撑梁难以实施拆除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r>一种支撑拆除装置,包括支撑横梁、吊装于所述支撑横梁上的吊运装置以及安放于底板上的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存在间隔,所述支撑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吊运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用于将切割后的支撑梁下放于所述底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第一平面支架和若干沿所述第一平面支架的高度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连接杆,两个所述第一平面支架通过若干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成一体,其中,所述第一平面支架由若干大小不等的第一梯形标准节按照底边长度由大到小从下至上拼接而成,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梯形标准节之间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第二平面支架和若干沿所述第二平面支架的高度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二连接杆,两个所述第二平面支架通过若干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成一体,其中,所述第二平面支架由若干大小不等的第二梯形标准节按照底边长度由大到小从下至上拼接而成,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梯形标准节之间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架具有倾斜设置的爬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安装有可供人站立的吊篮,其中,所述吊篮靠近所述吊运装置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部上系挂有可放入所述吊篮内的安全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底部上均设有多个固定连接组件,且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底部上均设有多个滑轮,其中,所述固定连接组件与预埋于所述底板上的预埋件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吊运装置包括吊装于所述支撑横梁上的电动葫芦以及用于对切割后的所述支撑梁进行夹紧的夹紧装置,其中,所述夹紧装置位于所述电动葫芦的下方且与所述电动葫芦的钢丝绳相连接。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支撑拆除系统,包括横向布置于基坑内的支撑梁、纵向布置于所述基坑内且与所述支撑梁相交接的格构柱以及前述的支撑拆除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梁位于所述吊运装置的下方且与所述吊运装置相连接;所述支撑梁与所述格构柱之间的交接处设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一端与所述格构柱相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梁的端部底面相交接。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支撑拆除方法,应用于前述的支撑拆除装置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待切除的支撑梁距离底板的高度确定所述支撑拆除装置的高度,并将对应高度的所述支撑拆除装置安放于底板上且靠近所述支撑梁的中部设置,其中,所述支撑梁位于所述吊运装置的下方且与所述吊运装置相连接;对所述支撑梁的两端进行切割,并将切割后的所述支撑梁通过所述吊运装置下放至所述底板上;使用叉车将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所述支撑梁运送至处于汽车吊的吊臂范围内的基坑边缘上,并通过所述汽车吊将所述支撑梁从所述基坑内吊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支撑拆除装置,可根据不同高度的施工需要,在底板上搭设相应高度的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然后通过在第一支撑架顶部与第二支撑架的顶部之间设置用于吊装吊运装置的支撑横梁,如此,在拆除底板上方高空的支撑梁时,只需利用吊运装置即可方便地将切割后的支撑梁下放至底板上,进而后续只需利用叉车将放置于底板上的支撑梁运送至处于汽车吊的吊臂范围内的基坑边缘上,再利用汽车吊将支撑梁从基坑内吊出即可,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超宽基坑、高临空面的施工情况下基坑内的支撑梁难以实施拆除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支撑拆除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正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平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二平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夹紧装置的结构原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支撑拆除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支撑拆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第一支撑架,111-第一平面支架,1111-第一梯形标准节,112-第一连接杆,12-第二支撑架,121-第二平面支架,1211-第二梯形标准节,122-第二连接杆,13-支撑横梁,14-第三连接杆,15-爬梯,16-滑轮,17-固定连接组件,171-连接螺母,172-双头螺杆,173-压梁,174-垫片,175-碟形螺母,2-吊运装置,21-电动葫芦,211-钢丝绳,22-夹紧装置,221-第一夹头,2211-第一销环部,222-第二夹头,2221-第二销环部,223-连接螺杆,224-连接销,225-螺母,226-自锁挂钩,3-底板,31-预埋件,4-吊篮,5-安全绳,6-支撑梁,7-格构柱,8-千斤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拆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横梁、吊装于所述支撑横梁上的吊运装置以及安放于底板上的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存在间隔,所述支撑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吊运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用于将切割后的支撑梁下放于所述底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拆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横梁、吊装于所述支撑横梁上的吊运装置以及安放于底板上的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存在间隔,所述支撑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吊运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用于将切割后的支撑梁下放于所述底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拆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第一平面支架和若干沿所述第一平面支架的高度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连接杆,两个所述第一平面支架通过若干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成一体,其中,所述第一平面支架由若干大小不等的第一梯形标准节按照底边长度由大到小从下至上拼接而成,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梯形标准节之间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拆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第二平面支架和若干沿所述第二平面支架的高度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二连接杆,两个所述第二平面支架通过若干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成一体,其中,所述第二平面支架由若干大小不等的第二梯形标准节按照底边长度由大到小从下至上拼接而成,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梯形标准节之间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拆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架具有倾斜设置的爬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拆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安装有可供人站立的吊篮,其中,所述吊篮靠近所述吊运装置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拆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栋罗杰赵洪星于海波谷任国张昂黄帮兴詹立贵赵阳程鹏戈仁杰牛本亮程凯华么甲民宿伟王志新缪兴琦李涛喆李富东陈辉韩琪王振宇吕航肖连帮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