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4500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包括脑室引流组件、头皮引导组件,所述脑室引流组件包括引流管,引流管内设有导丝,所述引流管管口为内螺纹口,所述导丝上设有与之固定的外螺纹头,外螺纹头上设有纵向的通气道;引流管的下方设有侧孔,引流管底部设有盲端,盲端为实心结构,盲端上方呈倒圆锥形凹陷;头皮引导组件包括引导头和引导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引流管管口与导丝通过螺纹结构连接,可以通过旋转螺纹控制引流管的紧张度,保证引流管笔直,脑室引流管头端不会弯曲、偏移;和引流管相匹配的头皮引导组件能使引流管放置更远,引流管不易滑脱、变窄,皮下组织损伤更小,从而更能防止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
本技术属于脑室引流
,具体涉及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脑室外引流术是颅骨钻孔行脑室穿刺后或在开颅手术中,将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将脑脊液引出体外的一项技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急救手段,一般置管5-10天。在具体手术过程中,使用常见的脑室引流装置存在如下问题:由于脑室引流管需要配合导丝使用,穿刺过程中,由于引流管盲端设计不合理、导丝和引流管之间存在较大间隙等因素,导丝容易在引流管中滑动,造成引流管头部歪斜变形,不利于准确的脑室穿刺,同时容易造成穿刺道出血。其次,脑室穿刺成功后,为了预防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引流管需要从切口旁引出。目前的常用做法是于距离手术切口边缘约2cm处,切开头皮长约1.5cm,于切口处缝合2针(一针是用于固定引流管,另一针是用于拔除引流管后关闭切口),使用血管钳撑开皮下组织后钳夹、牵拉出引流管,而后固定引流管。此操作出血较多,多需要电凝手术切口,造成切口不易愈合。同时容易造成皮下出血及硬脑膜悬吊线松动,亦增加脑脊液漏风险。目前临床上亦有使用引流管引导装置,但其多为单角度,不能配合头部特殊弧形结构,造成穿刺距离短;引导装置的前端为三棱头,对穿刺道周围组织损伤大,同时由于穿刺道出口为三棱形,引流管不易和头皮贴合严密,容易出现脑脊液漏,同时增加了后期缝合穿刺道出口的难度;临床经验证实,使用此引流管引导装置不容易为引流管预留合理的缝合线(三棱针对线容易进行切割或者缝线预留位置不佳),造成引流管固定困难,拔引流管后多需要二次缝合头皮,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引流管套在引导装置后,即使使用丝线结扎固定,在牵引引流管时亦非常容易滑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脑室引流管存在上述技术缺陷,提出一种保证引流管头端不弯曲变形、引流管笔直、便于引流管从切口旁引出的的脑室外引流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包括脑室引流组件、头皮引导组件,所述脑室引流组件包括引流管,引流管内设有导丝,所述引流管管口为内螺纹口,所述导丝上设有外螺纹头;引流管的下方设有侧孔,引流管底部设有盲端,盲端为实心结构,盲端上方呈到倒圆锥形凹陷;头皮引导组件包括引导头和引导杆。优选地,所述引流管的内螺纹口上开设纵向通气道。优选地,所述引导头和引导杆均为弧形状,穿刺头的前端为圆锥刺头,引导头和引导杆通过螺纹连接,引导杆的内螺纹口处设有缺口,用于预留缝线。优选地,引流管上还设有固定翼。优选地,所述引流管采用透明材料,引流管的内螺纹口能与引导杆的外螺纹接头配合连接。优选地,所述引流管的内部长度略长于导丝头端至外螺纹头近端的长度。优选地,侧孔在引流管上分布的长度为1.5厘米。通过上述技术特征,从而可以得到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适用于脑室外引流,本技术结构简单,引流管管口与导丝通过螺纹结构,导丝置于引流管底部的倒圆锥形凹陷中,保证引流管头端不弯曲变形、引流管笔直,同时保证引流管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引流管的丝线、蝶形固定翼双重固定更能防止引流管滑脱、摩擦松动。头皮引导组件采用引导头和引导杆。穿刺头前端的圆锥刺头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少皮下组织损伤;引导头及引导杆的双弧形设计能够增长脑室引流管皮下潜行的距离;引导杆上独特的缺口设计,能更好的预留缝线;此设计能增加引流管放置安全时间,更好实现预防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的目的。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是脑室引流组件示意图。图2是头皮引导组件示意图。图3是脑室与头皮穿刺示意图。图4是引流管置于头部示意图。其中:1、引流管;2、导丝;3、外螺纹头;4、侧孔;5、手柄,6、内螺纹口,7、引导杆,8、缺口,9、引导头,10、通气道,11、盲端,12、固定翼。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4所示,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包括脑室引流组件、头皮引导组件,所述脑室引流组件包括引流管1,引流管1内设有导丝2,所述引流管1管口为内螺纹口6,所述导丝2上设有外螺纹头3;引流管1的下方设有侧孔4,引流管1底部设有盲端11,盲端为实心结构,盲端上方呈倒圆锥形凹陷;头皮引导组件包括引导头9和引导杆7。所述引流管1的内螺纹口6上开设通气道10。所述引导头9和引导杆7均为弧形状,引导头9和引导杆7通过螺纹连接,引导杆7的内螺纹口处设有缺口8,用于预留缝线。引流管1上还设有蝶形固定翼12。所述引流管1采用透明材料,引流管的内螺纹口与引导杆7的外螺纹接头配合连接。侧孔4在引流管1上分布的长度为1.5厘米。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如下:图1所示,通过导丝上的外螺纹头旋入引流管1内螺纹结构的管口,导丝的前端伸入引流管底部盲端上方呈倒圆锥形凹陷中,使引流管头端笔直、不歪斜,同时保证引流管适当的松紧度。引流管1的内螺纹口6上开设通气道10,引流管下方设有侧孔,侧孔4在引流管1上分布的长度为1.5厘米,具体操作是医生将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图3和4所示,当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后,旋转取下抽出导丝,将引导杆7的内螺纹口连接引导头9,引导杆7的外螺纹接头与引流管管口连接,医生握持引导组件的引导杆,引导头在皮下组织内潜行后从头皮外穿出(利用引导头及引导杆的独特的幅度尽量穿刺距离远些)。当引导头完全穿出头皮时旋转取下引导头,通过引导杆7的缺口在头皮上缝合两根线,一根用于固定引流管,另外一根是预留线(拔管后关闭穿刺通道用),具体做法是缝线需要穿过放置杆7的缺口8后,再次将缝线从缺口8中挑出放置到放置杆7外侧,继续抽出放置杆7时,引流管1的有螺纹端被引导到头皮外,此时引流管1的有侧孔端置于脑室内(图4所示),旋转取下放置杆7,通过一根缝线收紧穿刺出口,并固定引流管1。再使用蝶形固定翼缝合固定脑室引流管1于头皮上,使引流管1不能滑动;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手术观察,引流管采用透明材料,在导丝2的外螺纹头3上设有通气道,方便脑室穿刺时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固定引流管,在引流管上设有蝶形固定翼,缝合于头皮上,解决引流管滑脱、摩擦松动的问题。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脑室引流组件、头皮引导组件,所述脑室引流组件包括引流管(1),引流管(1)内设有导丝(2),所述引流管(1)管口为内螺纹口(6),所述导丝(2)上设有外螺纹头(3);引流管(1)的下方设有侧孔(4),引流管(1)底部设有盲端(11),盲端为实心结构,盲端上方呈到倒圆锥形凹陷;头皮引导组件包括引导头(9)和引导杆(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脑室引流组件、头皮引导组件,所述脑室引流组件包括引流管(1),引流管(1)内设有导丝(2),所述引流管(1)管口为内螺纹口(6),所述导丝(2)上设有外螺纹头(3);引流管(1)的下方设有侧孔(4),引流管(1)底部设有盲端(11),盲端为实心结构,盲端上方呈到倒圆锥形凹陷;头皮引导组件包括引导头(9)和引导杆(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的内螺纹口(6)上开设纵向的通气道(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头(9)和引导杆(7)均为弧形状,引导头(9)和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伦顾艳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市中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