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位转移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4368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临床护理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体位转移带。本体位转移带包括腹套、带体定向套和小腿定位套;所述腹套与带体定向套之间通过沿患者体长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带连接彼此,带体定向套与小腿定位套之间通过沿患者体长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带衔接彼此;腹套作上提动作时,小腿定位套的顶部筒端与患者膝盖间形成抵紧配合;所述小腿定位套的外侧面处布置可供医护人员膝盖抵靠及定位的膝部抵压板;所述膝部抵压板外形呈槽长方向平行患者小腿长度方向的弧形槽板状,膝部抵压板的槽口指向患者正前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使用便捷且操作可靠稳定的优点,能很方便的实现患者在病床与轮椅间的位置互换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体位转移带
本技术属于临床护理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体位转移带。
技术介绍
行动不便的患者由于康复训练的需要,经常要在病床和轮椅之间转换位置,从而完成病床与治疗场地之间的往复转移。目前,由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限制无法自主完成转移,患者的转运主要依靠医护人员人力操作完成。传统的转运过程,医疗规范中有提及“轮椅运送法”,也即:将轮椅与病床呈30°至45°夹角,固定轮椅,并确保脚踏板向上抬起;医护人员需双膝抵患者双膝,两手臂环抱患者腰部并夹紧;两人身体靠近,患者身体前倾靠于医护人员肩部;医护人员以自身为轴转动,最终将患者转移至病床上。由病床至轮椅的转运流程反之即可。上述现有转运流程存在的缺陷在于:一方面,人体膝盖毕竟是弧面结构,且部分患者身体瘦弱,双膝对抵经常出现配合滑脱状况,轻则转运失败,重则发生医护人员与患者因重心失衡而摔倒的状况。另一方面,患者其实大多数都是单侧肢体不便,但实际使用时仍都遵循双膝对抵方式。而当双膝对抵后,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压力就完全集中在了医护人员并排靠拢的双脚上,使得转运时医护人员难于掌控重心位置。尤其是部分患者身材高大或较为肥胖,而康复科大多为女性医护人员,此消彼长之下,极容易产生摔倒问题,从而对病人造成二次损伤,具备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得已,部分患者在进行转运时,往往专门叮嘱多名家属陪同,以便于多人协同转运,不仅费时费力,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带来诸多不必要的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占大多数的单侧肢体不便的患者,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体位转移带,本技术具备使用便捷且操作可靠稳定的优点,能很方便的实现患者在病床与轮椅间的位置互换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体位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本体位转移带包括箍套于患者腰间的腹套、箍套于患者患肢大腿处的带体定向套和箍套于患者患肢小腿处的小腿定位套;所述腹套与带体定向套之间通过沿患者体长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带连接彼此,带体定向套与小腿定位套之间通过沿患者体长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带衔接彼此;腹套作上提动作时,小腿定位套的顶部筒端与患者膝盖间形成抵紧配合;所述小腿定位套的外侧面处布置可供医护人员膝盖抵靠及定位的膝部抵压板;所述膝部抵压板外形呈槽长方向平行患者小腿长度方向的弧形槽板状,膝部抵压板的槽口指向患者正前方。优选的,所述腹套、带体定向套及小腿定位套均由魔术贴式的绑带绕患者相应部位闭环粘接而成。优选的,腹套外侧面处布置有供医护人员手部握持的把手,所述把手为两组且布置于患者腰后侧处的腹套外侧面上。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带沿患者背后、臀部及大腿后侧延伸从而连接腹套与带体定向套;第二连接带沿大腿后侧、患者膝窝及小腿后侧延伸从而连接带体定向套与小腿定位套;第一连接带与第二连接带均为可调长短的调节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抛弃了传统的无辅助用具转运患者所带来的诸多缺陷,本技术采用专用工具,通过以箍套在患者腹部的腹套来作为施力端,以箍套于患者患肢大腿处的带体定向套作为传力套,再利用各连接带而实现对箍套于患者患肢小腿处的小腿定位套的远程拽拉施力功能。同时,一方面,通过膝部抵压板的独特的弧形槽板结构的槽腔所产生的约束性,使得相较于传统的对抵的圆滑的人体膝盖而言,膝部抵压板更能有效的保证医护人员膝盖抵靠时的配合可靠性;另一方面,膝部抵压板直接固定在小腿定位套上,而一旦腹带施力并随之联动拽动带体定向套及小腿定位套上行时,此时小腿定位套会由下而上的紧紧抱死在患者膝盖下部,从而可确保膝部抵压板的位置精确性和施力时的位置稳定性。以病床至轮椅处转运举例:医护人员首先将腹套、带体定向套及小腿定位套固定于患者的患侧肢体相应部位处。之后,医护人员双腿一前一后分开以稳定重心,前腿为对应患者患肢所在侧的同侧腿。再后,医护人员双手抓住腹套向上施力,此时因第一连接带作用,带体定向套随之沿患者大腿而产生滑轨导向动作。带体定向套产生导向上行动作时,会通过第二连接带而随之向上牵拉小腿定位套,从而使得小腿定位套上行,直至抱死在患者膝盖下部处。再后,医护人员位于前侧的腿部前弯,使得膝盖卡入膝部抵压板的槽腔内。伴随医护人员的双手施力动作,患者因上述联动动作而被拽离病床,直至患者身体前倾靠于医护人员肩部。最后,医护人员以自身为轴转动,最终将患者转移至轮椅处。2)、对于腹套、带体定向套及小腿定位套而言,可直接采用套筒状的袖套等结构;本技术优选采用魔术贴式绑带来形成上述各套体,从而在使用时可针对不同体型患者所使用,捆扎操作上也更为方便;各连接带的设计同理。3)、对于把手而言,其布置位置可分置于腹套的患者两腰侧处;本技术优选布置于患者背后,从而利于医护人员抓握把手时,患者整个身体能始终位于医护人员双臂及身体所形成的空间内,以保证转运可靠性。在把手位置确定的基础上,各连接带也优选从患者身后穿行,从而一旦腹套受力,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能第一时间受到拽拉作用,而相应使得带体定向套与小腿定位套同步产生上行动作。附图说明图1为腹套、带体定向套及小腿定位套相对患者身体的布置位置模拟图;图2为由轮椅转运至病床处时,本技术布置状态示意图;图3为小腿定位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10-腹套11-把手20-带体定向套30-小腿定位套31-膝部抵压板41-第一连接带42-第二连接带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本技术具体结构参照图1-3所示,其主要结构包括腹套10、带体定向套20及小腿定位套30,腹套10与带体定向套20之间通过沿患者体长方向延伸第一连接带41连接彼此,带体定向套20与小腿定位套30之间则通过沿患者体长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带42连接彼此。其中:腹套10、带体定向套20与小腿定位套30均为长条带状结构,并在带体的两端布置魔术贴,从而形成较为常见的魔术贴式的绑带结构。使用时,以小腿定位套30举例,构成小腿定位套30的绑带沿患者小腿环绑一圈,此时小腿定位套30的两端魔术贴彼此粘合,从而形成如图3所示的闭环结构;腹套10及带体定向套20同理。第一连接带41与第二连接带42的长度可调,以便于针对不同体型患者所使用。在实际操作时,第一连接带41的长度以当前患者腰侧至大腿中段之间的距离为准,而第二连接带42的长度不应当超过患者大腿最上部至患者膝盖下沿距离,以便于带体定向套20能更好的起到拉拽小腿定位套30的功能。实际操作中,小腿定位套30因腹套10的上提作用和带体定向套20的力传递作用而被上拉时,小腿定位套30的顶沿能抵紧和抱死在患者的膝盖下部处;此时,再通过医护人员的同侧膝盖抵紧和卡入患者同侧小腿处的小腿定位套30上的膝部抵压板31槽腔内,即可很方便的实现对患者身体的拽拉和转运功能,操作极为便捷。必要时,各连接带的两端均可设计为可拆卸式的配合结构,以便可拆卸的配合于相应的套体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体位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本体位转移带包括箍套于患者腰间的腹套(10)、箍套于患者患肢大腿处的带体定向套(20)和箍套于患者患肢小腿处的小腿定位套(30);所述腹套(10)与带体定向套(20)之间通过沿患者体长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带(41)连接彼此,带体定向套(20)与小腿定位套(30)之间通过沿患者体长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带(42)衔接彼此;腹套(10)作上提动作时,小腿定位套(30)的顶部筒端与患者膝盖间形成抵紧配合;所述小腿定位套(30)的外侧面处布置可供医护人员膝盖抵靠及定位的膝部抵压板(31);所述膝部抵压板(31)外形呈槽长方向平行患者小腿长度方向的弧形槽板状,膝部抵压板(31)的槽口指向患者正前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体位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本体位转移带包括箍套于患者腰间的腹套(10)、箍套于患者患肢大腿处的带体定向套(20)和箍套于患者患肢小腿处的小腿定位套(30);所述腹套(10)与带体定向套(20)之间通过沿患者体长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带(41)连接彼此,带体定向套(20)与小腿定位套(30)之间通过沿患者体长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带(42)衔接彼此;腹套(10)作上提动作时,小腿定位套(30)的顶部筒端与患者膝盖间形成抵紧配合;所述小腿定位套(30)的外侧面处布置可供医护人员膝盖抵靠及定位的膝部抵压板(31);所述膝部抵压板(31)外形呈槽长方向平行患者小腿长度方向的弧形槽板状,膝部抵压板(31)的槽口指向患者正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梦琦王茜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