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鼠气管给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4350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鼠气管给药装置,包括注射筒、针管、针球和推杆,第一隔离壁将注射筒分为液体注射腔和气体注射腔,针管一端与连接头相连,第二隔离壁将针管分成液体管道和气体管道,针管远离连接头的一端连接针球,针球包括气囊、导液管和保护层,气囊与气体管道相连,导液管围绕气囊设置并与液体管道相连,导液管上均匀设置若干微型注射针,保护层设置在导液管外侧,保护层上设置若干穿针孔,微型注射针和穿针孔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大鼠气管给药装置,实现大鼠气管的无创伤给药,操作简便,提高了实验效率;对气管无损伤,避免大鼠气管出现创口,提高实验效率与成功率;实现气管内四周均匀给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鼠气管给药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学动物实验
,尤其涉及一种大鼠气管给药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实验动物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已经被不断的重视和推广。大鼠是实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物,由于其肺部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肺泡表皮薄,肺血容量丰富,药物极易吸收,且免去首过效应。除肺部本身,许多系统的造模越来越多选取气管内给药方式。气管给药技术直接影响动物模型的成功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非常重要。目前气管给药方法常见的有气管切开法和滴鼻法。回顾既往实验研究,由于大鼠体型仍偏小,声门狭小,气管较细的基础条件,以上方法在使用中存在些许不足之处。气管切开法:需要切开大鼠颈部皮肤,暴露气管,穿刺气管,这种方法术后感染与否以及操作对于气管局部以及周围组织的破坏难以掌握,存活率和局部感染易对某些感染类指标产生影响。且不适用于需反复多次气管内给药的实验设计,感染影响难以准确评估。滴鼻法:药物易从口腔溢出,导致给药效率下降,并且易导致动物窒息,影响实验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大鼠气管给药装置,解决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鼠气管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n包括注射筒(1)、针管(2)、针球(3)和推杆(4),/n所述注射筒(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11),所述注射筒(1)与所述开口(11)相对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头(12),所述注射筒(1)内部设置有第一隔离壁(13),所述第一隔离壁(13)从所述开口(11)延伸至所述连接头(12),所述第一隔离壁(13)将所述注射筒(1)分为液体注射腔(14)和气体注射腔(15),/n所述针管(2)一端与所述连接头(12)相连,所述针管(2)中设置有与所述针管(2)等长的第二隔离壁(21),所述第二隔离壁(21)将所述针管(2)分成液体管道(22)和气体管道(23),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鼠气管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注射筒(1)、针管(2)、针球(3)和推杆(4),
所述注射筒(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11),所述注射筒(1)与所述开口(11)相对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头(12),所述注射筒(1)内部设置有第一隔离壁(13),所述第一隔离壁(13)从所述开口(11)延伸至所述连接头(12),所述第一隔离壁(13)将所述注射筒(1)分为液体注射腔(14)和气体注射腔(15),
所述针管(2)一端与所述连接头(12)相连,所述针管(2)中设置有与所述针管(2)等长的第二隔离壁(21),所述第二隔离壁(21)将所述针管(2)分成液体管道(22)和气体管道(23),所述液体管道(22)和所述气体管道(23)分别与所述液体注射腔(14)和所述气体注射腔(15)连通,所述针管(2)远离所述连接头(12)的一端连接所述针球(3),
所述针球(3)包括气囊(31)、导液管(32)和保护层(33),所述气囊(31)与所述气体管道(23)相连,所述导液管(32)围绕所述气囊(31)设置并与所述液体管道(22)相连,所述导液管(32)上均匀设置若干微型注射针(321),所述保护层(33)设置在所述导液管(32)外侧,所述保护层(33)上设置若干穿针孔,所述微型注射针(321)和所述穿针孔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
所述推杆(4)有两个,分别插入所述液体注射腔(14)和所述气体注射腔(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鼠气管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注射腔(14)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振华何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普瑞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