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嵌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3284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内嵌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器,包括空气冷却组板、进气管道以及出液管道,空气冷却组板包括冷凝管以及设置在相邻冷凝管之间的散热片和翅片,空气冷却组板垂直于冷凝管的两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进气管道和出液管道,散热片中设有冷凝散热管路,冷凝管管壁中设有毛细管路以及冷凝出液管路,毛细管路与冷凝出液管路相对设置。毛细管路通过冷凝散热管路与相邻冷凝管管壁中的冷凝出液管路连通,毛细管路和冷凝出液管路分别与冷凝管连通,以使冷凝管中的工质气体在毛细管路的虹吸作用下进入毛细管路,工质气体在流动过程中冷凝成液态,从冷凝液流出管路中流入相邻冷凝管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嵌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器
本技术涉及ORC中工质流体的冷却
,尤其是涉及内嵌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器。
技术介绍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RankineCycle简称ORC)利用有机工质低沸点的特性,在特定温度条件下有机工质被加热即发生蒸发,工质汽化后获得较高的工质气体压力,推动膨胀机做功,从而将低品位热能转换为高品位的机械能和电能。因此,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是一项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低品位余热加以回收利用,转化为高品位电能的节能减排技术。ORC发电机组由有机工质、蒸发器、双螺杆膨胀机、冷凝器、工质泵、电气自动及监控控制系统和并网系统等几部分组成。详细发电原理如下:1)工业余热收集后低温水进入蒸发器对工质进行预热,高温烟气进入热交换器将水加热至130~150℃后进入蒸发器加热有机工质,有机工质在蒸发器中被加热为高压工质气体(状态点1);2)高压工质气体进入膨胀机膨胀推动双螺杆转动,螺杆带动发电机转动产生电能,高压工质气体成为低压工质气体(状态点2);3)做功后的低压蒸汽进入冷凝器,被冷却为低温低压工质流体(状态点3);4)工质流体通过工质泵升压后(状态点4)再次进入蒸发器,经加热达到饱和液体、饱和气态、过热气态(状态点1),从而完成整个循环。冷凝器需要将膨胀后的低压工质气体快速降温冷凝成低温低压工质流体,实现工质流体的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可快速将低压工质气体快速降温冷凝成低温低压工质流体的内嵌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器。<br>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内嵌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器,包括空气冷却组板、进气管道以及出液管道,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包括冷凝管以及设置在相邻所述冷凝管之间的散热片和翅片,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垂直于所述冷凝管的两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道和所述出液管道,所述进气管道位于所述空气冷却组板上方,所述出液管道位于所述空气冷却组板下方,所述冷凝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道连通,所述冷凝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管连通,所述散热片中设有冷凝散热管路,多片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倾斜首尾拼接设置,拼接后的所述空气冷却组板中所述散热片斜向下设置,所述冷凝管管壁中设有毛细管路以及冷凝出液管路,所述毛细管路与所述冷凝出液管路相对设置,所述毛细管路通过所述冷凝散热管路与相邻冷凝管管壁中的所述冷凝出液管路连通,所述冷凝散热管路与所述毛细管路连接处的高度高于所述冷凝散热管路与所述冷凝出液管路连接处的高度,所述毛细管路和所述冷凝出液管路分别与所述冷凝管连通。工质气体从进气管进入冷凝管中,外界空气与冷凝管、散热片以及翅片接触热交换,工质气体的热量传导到空气中,部分工质气体冷凝降温成液体,汇集到出液管道中并排出。冷凝管中的气液混合体因毛细管路的虹吸作用进入毛细管路中,被吸入的液体或由被吸入的工质气体冷凝形成的液体因自身的重力重新回流到冷凝管内。未被冷凝的工质气体进入冷凝散热管路中,因散热片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工质气体冷凝形成液体,然后顺着冷凝液流出管道汇入相邻冷凝管中,实现工质气体的充分冷凝。冷凝散热管路的设置可加快工质气体与散热片的热传导速率,使得散热片的温度与工质气体温度趋近,散热片与其周围空气的温差增大,从而加快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优选地,所述冷凝管与所述毛细管路的连接处设有弧形导向板。上述弧形导向板的设置可引导在冷凝管中流动的工质气体进入到毛细管路中,在实现工质气体改变流动方向的同时减少工质气体在改变流动方向过程中损耗的动能。优选地,所述冷凝管管壁中还设有冷凝液回流管路,所述冷凝液回流管路一端与所述毛细管路侧壁连通,所述冷凝液回流管路另一端与所述冷凝管连通,所述冷凝液回流管路设于所述毛细管路下方。因毛细管路虹吸作用被吸入的液体或由被吸入的工质气体冷凝形成的液体因自身的重力重新回流到冷凝管内,回流的液体会对工质气体进入毛细管路造成较大阻碍,上述冷凝液回流管路的设置可将回流的液体及时排出毛细管路。优选地,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平行于所述冷凝管的两侧面均固定设有连接杆,所述空气冷却组板下方设有支架,所述出液管道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同一侧面相邻所述连接杆之间、相邻所述进气管道之间均设有密封板、相邻所述出液管道之间设有密封机构形成空冷流动空间,所述空冷流动空间中设有吸气装置。优选地,所述密封机构包括扩张管以及套设在所述扩张管外的弹性管,所述扩张管由多部分彼此分离的弧形片拼接而成,所述扩张管内管壁上设有螺纹,密封机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扩张管内且与所述扩张管螺纹连接的螺杆,所述螺杆的直径大于扩张管的内直径。当多块空气冷却组板放置固定好后,将弹性管放置在需要进行密封的出液管道之间,将螺杆旋入扩张管中。因螺杆的直径大于扩张管的内直径,弧形片相互分离,弹性管向外膨胀形变,填满管道与管道之间的间隙,从而保证气流从散热片与翅片之间的空隙流过。优选地,所述扩张管与弹性管之间设有密封杆,所述密封杆与所述扩张管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杆与所述弹性管接触连接,所述密封杆朝向管道的侧面设有与所述管道的圆弧侧面形状相适应的圆弧凹槽,所述圆弧凹槽的槽口处设有弧形导向块。将螺杆旋入扩张管中时,密封杆通过弹性管的管壁与管道过盈配合,密封杆的圆弧凹槽与管道的圆弧侧面形状相适应,因此弹性管管壁形变后的形状也与管道的圆弧侧面形状相适应,此时弹性管与管道的接触面积大,密封效果好。与圆弧凹槽的槽口处接触的弹性管管壁为有效接触管壁,若不设弧形导向块,有效接触管壁的面积小,形变量较大,易造成弹性管的破损。弧形导向块的设置可增加有效接触管壁的面积,并且弧形导向块对与有效接触管壁的形变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可将有效接触管壁的形变量平均到其他弹性管管壁上,延长弹性管的使用寿命。优选地,所述弧形片与相邻弧形片相对的侧面弯折形成凹凸接口,相邻所述弧形片之间通过所述凹凸接口卡接。当螺杆旋出后,凹凸接口的设置可引导弧形片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优选地,所述扩张管一端向外扩张形成用于方便螺杆旋入所述扩张管的导向段。因扩张管的内直径小于螺杆直径,所以螺杆旋入扩张管较为困难,导向段的设置可方便螺杆旋入扩张管内。优选地,相邻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形成的夹角角度为50°~80°。优选地,在垂直于所述冷凝散热管路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所述翅片长度与所述散热片的长度不等,所述翅片表面设有用于引导气流流动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长度方向与述冷凝散热管路的中心轴线方向垂直。气流沿着导流槽的长度方向流动,当气流流动到翅片与散热片长度不等的部位时,产生湍流,加速散热片和翅片周围的空气流动速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工质气体从进气管进入冷凝管中,外界空气与冷凝管、散热片以及翅片接触热交换,工质气体的热量传导到空气中,部分工质气体冷凝降温成液体,汇集到出液管道中并排出;2、冷凝管中的气液混合体因毛细管路的虹吸作用进入毛细管路中,被吸入的液体或由被吸入的工质气体冷凝形成的液体因自身的重力重新回流到冷凝管内。未被冷凝的工质气体进入冷凝散热管路中,因散热片与外界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内嵌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器,包括空气冷却组板、进气管道(1)以及出液管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包括冷凝管(2)以及设置在相邻所述冷凝管(2)之间的散热片(3)和翅片,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垂直于所述冷凝管(2)的两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道(1)和所述出液管道(4),所述进气管道(1)位于所述空气冷却组板上方,所述出液管道(4)位于所述空气冷却组板下方,所述冷凝管(2)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道(1)连通,所述冷凝管(2)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管连通,所述散热片(3)中设有冷凝散热管路(7),多片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倾斜首尾拼接设置,拼接后的所述空气冷却组板中所述散热片(3)斜向下设置,所述冷凝管(2)管壁中设有毛细管路(5)以及冷凝出液管路(8),所述毛细管路(5)与所述冷凝出液管路(8)相对设置,所述毛细管路(5)通过所述冷凝散热管路(7)与相邻冷凝管(2)管壁中的所述冷凝出液管路(8)连通,所述冷凝散热管路(7)与所述毛细管路(5)连接处的高度高于所述冷凝散热管路(7)与所述冷凝出液管路(8)连接处的高度,所述毛细管路(5)和所述冷凝出液管路(8)分别与所述冷凝管(2)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内嵌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器,包括空气冷却组板、进气管道(1)以及出液管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包括冷凝管(2)以及设置在相邻所述冷凝管(2)之间的散热片(3)和翅片,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垂直于所述冷凝管(2)的两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道(1)和所述出液管道(4),所述进气管道(1)位于所述空气冷却组板上方,所述出液管道(4)位于所述空气冷却组板下方,所述冷凝管(2)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道(1)连通,所述冷凝管(2)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管连通,所述散热片(3)中设有冷凝散热管路(7),多片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倾斜首尾拼接设置,拼接后的所述空气冷却组板中所述散热片(3)斜向下设置,所述冷凝管(2)管壁中设有毛细管路(5)以及冷凝出液管路(8),所述毛细管路(5)与所述冷凝出液管路(8)相对设置,所述毛细管路(5)通过所述冷凝散热管路(7)与相邻冷凝管(2)管壁中的所述冷凝出液管路(8)连通,所述冷凝散热管路(7)与所述毛细管路(5)连接处的高度高于所述冷凝散热管路(7)与所述冷凝出液管路(8)连接处的高度,所述毛细管路(5)和所述冷凝出液管路(8)分别与所述冷凝管(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2)与所述毛细管路(5)的连接处设有弧形导向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2)管壁中还设有冷凝液回流管路(6),所述冷凝液回流管路(6)一端与所述毛细管路(5)侧壁连通,所述冷凝液回流管路(6)另一端与所述冷凝管(2)连通,所述冷凝液回流管路(6)设于所述毛细管路(5)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散热片的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冷却组板平行于所述冷凝管(2)的两侧面均固定设有连接杆,所述空气冷却组板下方设有支架,所述出液管道(4)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成亮曹新民姚龙涛
申请(专利权)人:科源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