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曲直专利>正文

一种井下电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29998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井下电加热装置,包括钢凯电缆、密封盘根、橡胶密封柱、电缆出线密封器、温导线、电热膜、接线电极片、套管、陶瓷管、导热油,所述套管包括套管一、套管二,所述套管一、套管二均为中空柱体,所述套管二内部设有陶瓷管,所述陶瓷管为两端密闭的中空柱体,所述陶瓷管与套管二之间填有导热油,所述陶瓷管外圈设有与陶瓷管孔配合的电热膜,所述电热膜为圆筒形,所述接线电极片为缠绕陶瓷管一圈的长扁平带,所述温导线设置于导热油中,用于连接接线电极片与钢凯电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电缆供电,供电平稳、操作灵活、快捷,锥体外形设计,避免油污落地,可实现井筒内稠油充分加热,有效降低稠油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电加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捞油工器具
,具体是指一种井下电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拥有丰富的稠油资源,其中陆地稠油约占石油总资源20%以上,主要分布在辽河、新疆克拉玛依、胜利以及河南油田,稠油生产分为冷采和热采两大类。稠油粘度高,对温度较为敏感,升高温度可以降低稠油粘度,改善其流动性。因此热力采油也是稠油开发的主要手段。但随着稠油区块的开发深入,部分区块到了开发后期能量降低、含水升高、产量下降,低产低效井及长停井逐渐增多,采油成本逐年增加。常规开采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已远超油井生产带来的效益,所以这部分低产低效井采用捞油方式生产能够有效降低油井生产成本,挖掘长停井潜力。捞油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采油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机动性强、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但相当部分长停井或高粘度稠油井因存在死油帽、原油粘稠易在套管壁凝结等情况而无法捞油生产。因此,要实现捞油生产必须对此类油井降粘,现有技术手段主要是给井筒加温或加入降粘剂、有机溶剂等。降粘剂或有机溶剂加入后因其与井内原油接触面仅为井筒的圆截面和溶剂在井筒内堆积后接触的井壁部分,只能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下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凯电缆、密封盘根、橡胶密封柱、电缆出线密封器、温导线、电热膜、接线电极片、套管、陶瓷管、导热油,所述套管包括套管一、套管二,所述套管一、套管二均为中空柱体,套管一一端为闭口端,另一端为开口端并设有与其同轴连接的套管二,所述套管二内设有陶瓷管,所述陶瓷管为两端密闭的中空柱体,所述陶瓷管与套管二之间填有导热油,所述接线电极片包括沿陶瓷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数对电极片,每对电极片均包括接线电极片一、接线电极片二,所述陶瓷管外圈设有与陶瓷管外壁配合的电热膜,所述电热膜设置于接线电极片一、接线电极片二之间且一端与接线电极片一连接,另一端与接线电极片二连接,所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凯电缆、密封盘根、橡胶密封柱、电缆出线密封器、温导线、电热膜、接线电极片、套管、陶瓷管、导热油,所述套管包括套管一、套管二,所述套管一、套管二均为中空柱体,套管一一端为闭口端,另一端为开口端并设有与其同轴连接的套管二,所述套管二内设有陶瓷管,所述陶瓷管为两端密闭的中空柱体,所述陶瓷管与套管二之间填有导热油,所述接线电极片包括沿陶瓷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数对电极片,每对电极片均包括接线电极片一、接线电极片二,所述陶瓷管外圈设有与陶瓷管外壁配合的电热膜,所述电热膜设置于接线电极片一、接线电极片二之间且一端与接线电极片一连接,另一端与接线电极片二连接,所述接线电极片为缠绕陶瓷管一圈的长扁平带,所述温导线设置于导热油中,其一端与接线电极片连接,另一端穿过电缆出线密封器与钢凯电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一直径、高度均小于套管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井下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二与套管一连接的一端为设有与电缆出线密封器相匹配的两个通孔的密闭端,另一端为密闭锥形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直那斌
申请(专利权)人:曲直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