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柱双侧预应力加固撑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2925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柱加固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柱双侧预应力加固撑杆结构,设置在柱体的两侧,包括设置在柱体两侧的撑杆;所述撑杆包括上撑杆和下撑杆,所述上撑杆和下撑杆外侧壁上连接有垫片,所述垫片上设置有对拉螺栓,所述对拉螺栓的一端插入在柱体内,另一端从所述垫片上向外伸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施工方便,加固效果好,稳定性强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柱双侧预应力加固撑杆结构
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柱加固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柱双侧预应力加固撑杆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或是建筑过程中因设计过程中出现失误、施工过程中未能达到要求等因素,导致建筑结构的强度、刚度、耐久性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钢筋混凝土柱是建筑建构中常见的构件之一,当因设计、施工出现错误,或因自然灾害导致钢筋混凝土柱出现破损、承载力不足时,对于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柱双侧预应力加固撑杆结构,具有施工方便,加固效果好,稳定性强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混凝土柱双侧预应力加固撑杆结构,设置在柱体的两侧,包括设置在柱体两侧的撑杆;所述撑杆包括上撑杆和下撑杆,所述上撑杆和下撑杆外侧壁上连接有垫片,所述垫片上设置有对拉螺栓,所述对拉螺栓的一端插入在柱体内,另一端从所述垫片上向外伸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柱体的两侧加固有撑杆,撑杆包括上撑杆和下撑杆,上撑杆和下撑杆之间通过垫片连接,垫片设置在靠近撑杆外侧壁上,垫片上设置有对拉螺栓,对拉螺栓的一端伸入到柱体内,另外一端从垫片的外壁延伸出来,安装时,向内推上撑杆和下撑杆,使对拉螺栓稳定的连接在撑杆和柱体上,能将撑杆牢固的抵接在柱体上,起到加固混凝土柱的作用,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实用性较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垫片设置成V形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片设置成V形结构,焊接在上撑杆和下撑杆上,当对拉螺栓处于松开的状态时,对上撑杆和下撑杆的位置进行限定;当对拉螺栓处于旋紧的状态时,向内推垫片,使上撑杆和下撑杆张开,均抵接在柱体上,垫片的设置还能使对拉螺栓旋的更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撑杆一侧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撑杆平行设置,两个所述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柱体一侧的撑杆设置为两个,两个平行设置,且两个撑杆之间连接有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起到加固的作用,对柱体的一侧进行加固,使柱体两侧的被固定的更加稳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柱体设置成方形柱,所述撑杆设置成角钢,分别位于方形柱的四个侧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柱体设置成方形柱,撑杆设置成角钢,将方形柱的四个边角卡在角钢内,使柱体更加稳定的放置在角钢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一端的两个撑杆之间固接有第二连接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撑杆安装完成后,柱体的两端之前固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的设置能够将柱体的两端连接起来,对柱体的四个侧面都围起来,使柱体被更加稳定的加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沿柱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沿柱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柱体的外圈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对柱体进行加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不设置在同一高度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整个撑杆尽可能受力均匀,防止应力集中在撑杆的某一个点,容易导致撑杆的损坏,影响加固柱体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在混凝土的柱体的双侧加固有撑杆,撑杆分为上撑杆和下撑杆,上撑杆和下撑杆之间设置有对拉螺栓,通过旋拧弯折处垫片上的对拉螺栓,将柱体两侧的撑杆抵接在柱体上,能够起到对柱体加固的作用,增加柱体的承载力;2.在相邻的两个撑杆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沿柱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增加撑杆的支撑力,整个框架结构抵接在柱体的外部,增加支撑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安装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上撑杆和下撑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安装完成后的状态示意图。图中,1、柱体;2、撑杆;21、上撑杆;22、下撑杆;3、垫片;4、对拉螺栓;5、第一连接板;6、第二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混凝土柱双侧预应力加固撑杆结构,设置在混凝土柱体1的两侧,包括设置在柱体1两侧的撑杆2,撑杆2通过对拉螺栓4的拉紧,将撑杆2抵接在柱体1的两个外侧面上,对柱体1的外侧进行加固,起到较稳固的支撑作用。参照图1和图2,柱体1设置成方形柱,撑杆2一侧设置成两个,两个撑杆2平行设置,分别位于边缘的位置,对柱体1的边缘进行支撑。柱体1的同侧之间等高位置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5,第一连接板5将两个撑杆2连接起来,对柱体1的侧边进行加固。第一连接板5沿柱体1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板5的设置,能够起到加固支撑撑杆2的作用,进而对柱体1进行加固。撑杆2包括上撑杆21和下撑杆22,上撑杆21和下撑杆22铰接设置,外侧的上撑杆21和下撑杆22之间连接有垫片3,垫片3设置成V形结构,一端固定连接在上撑杆21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下撑杆22上。未将撑杆2抵接在柱体1上时,能保证上撑杆21和下撑杆22之间的最大角度,不会使角度翻转过大。柱体1内与垫片3相对的位置插入有对拉螺栓4,对拉螺栓4的两端穿过垫片3从两端向外延伸。安装时,拧紧对拉螺栓4,使两侧的撑杆2向内移动,移动到撑杆2抵接在柱体1时,即可实现撑杆2对柱体1的加固。参照图3,撑杆2设置成角钢,角钢设置成两组,安装完成后,角钢分别贴合在方形柱体1的四个角边上,第一连接板5连接在柱体1同一侧的两个角钢之间。但柱体1同一端的两个角钢之间并未有支撑,因此在柱体1两端的之间焊接有第二连接板6,第二连接板6沿柱体1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组,第二连接板6的设置能够对柱体1的两端之间进行加固,也能起到加固撑杆2的作用,从而对柱体1的加固更稳固。第一连接板5和第二连接板6的设置使整个柱体2被包裹在框架结构内,起到很好的加固作用。但是第一连接板5和第二连接板6不设置在一个高度上,这样,能够使整个撑杆2受力较为均匀,若第一连接板5和第二连接板6的端点连接在同一点,产生的应力集中在这个点,很容易造成撑杆2的断裂,从而影响柱体的稳定性。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将上撑杆21的上端和下撑杆22的下端抵接在柱体1的上端和下端,旋拧对拉螺栓4,使上撑杆21和下撑杆22抵接在柱体1的外侧壁上,对柱体1进行加固。第一连接板5和第二连接板6的设置能够对撑杆2起到加固的作用,进而对柱体1进行加固。本实施例具有施工方便,加固效果好,稳定性强的优点。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柱双侧预应力加固撑杆结构,设置在柱体(1)的两侧,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柱体(1)两侧的撑杆(2);/n所述撑杆(2)包括上撑杆(21)和下撑杆(22),所述上撑杆(21)和下撑杆(22)外侧壁上连接有垫片(3),所述垫片(3)上设置有对拉螺栓(4),所述对拉螺栓(4)的一端插入在柱体(1)内,另一端从所述垫片(3)上向外伸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柱双侧预应力加固撑杆结构,设置在柱体(1)的两侧,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柱体(1)两侧的撑杆(2);
所述撑杆(2)包括上撑杆(21)和下撑杆(22),所述上撑杆(21)和下撑杆(22)外侧壁上连接有垫片(3),所述垫片(3)上设置有对拉螺栓(4),所述对拉螺栓(4)的一端插入在柱体(1)内,另一端从所述垫片(3)上向外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柱双侧预应力加固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3)设置成V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柱双侧预应力加固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2)一侧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撑杆(2)平行设置,两个所述撑杆(2)之间设置有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胜方川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渝能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