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辉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29244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其连接旧房以及加装电梯架;它包括侯梯厅,连接侯梯厅与入户楼台的无障碍楼道,粱基以及通过粱基搭建呈发散状布置的支撑梁;支撑梁的发散末端布置在无障碍楼道上;粱基与无障碍楼道底板上设置有安装耳;位于最左右两边的支撑梁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柱固定在粱基以及无障碍楼道的安装耳上,再通过焊接耳固定;中间部分的支撑梁两端分别通过铰接柱固定在对应的安装耳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该建筑结构可以实现出行不便者从电梯到相应楼层的直接入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
技术介绍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产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电梯的高楼一栋又一栋的涌现,电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尽管大多数高楼都伴随着电梯,不过在上世纪的建筑中,多数的6~8层的小楼是没有安装电梯的,伴随着当年的入户群体的年龄增长以及老龄化趋势的出现,不少老年人以及出行不便者出现了爬楼梯的不便。因为楼梯带来的不便,在加上大多数子女长期不在家中,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不少出行不便者选择减少出行次数,呆在家中,减少了娱乐消遣,身心健康受到了损害。现今大多数的加装电梯的搭建是以息台为出口,再利用原有的楼梯到达户主家中,其无法实现直接入户,也不利于出行不便者尤其是轮椅使用者的出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该建筑结构可以实现出行不便者从电梯到相应楼层的直接入户。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其连接旧房以及加装电梯架(5);它包括侯梯厅(2),连接侯梯厅(2)与入户楼台(7)的无障碍楼道(1),粱基(3)以及通过粱基(3)搭建呈发散状布置的支撑梁(4);所述支撑梁(4)的发散末端布置在无障碍楼道(1)上;所述粱基(3)与无障碍楼道(1)底板上设置有安装耳(401);位于最左右两边的支撑梁(4)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柱(402)固定在粱基(3)以及无障碍楼道(1)的安装耳(401)上,再通过焊接耳(403)固定;中间部分的支撑梁(4)两端分别通过铰接柱(402)固定在对应的安装耳(401)上。进一步的,所述侯梯厅(2)安装在与加装电梯架(5)连接的侯梯架(10)上,侯梯厅(2)以及无障碍楼道(1)通过侯梯架(10)中间设置的的加装梁(102)搭建,所述粱基(3)搭建在侯梯架(10)并与旧房靠近的承重横梁(101)上。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梁(4)不少于三根。进一步的,所述无障碍楼道(1)的水平倾斜角为0-15°。进一步的,所述侯梯厅(2)通过加装步梯(11)与息台(9)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加装步梯(11)通过支撑梁(4)与搭建在承重横梁(101)的粱基(3)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侯梯厅(2)位于对应连接息台(9)侧上方。进一步的,所述无障碍楼道(1)搭建在各层的上行楼梯(801)上方,宽度与上行楼梯(801)宽度一致。进一步的,所述侯梯厅(2)以及无障碍楼道(1)均设置有相应的护栏以及扶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针对建筑领域的旧房电梯加装入户平台结构的设计。1、本技术采用在旧房基础上进行电梯的加装,方便了出行不便者的出行的同时,保留了原有的部分楼梯设施,可以缓解人流较大时出行通道的需要;2、本技术实现了从各层电梯口到户主的直接入户,中间采用的是平直的楼道,方便了出行不便者尤其是轮椅使用者人士的出行;3、本技术无障碍楼道的斜度设计,满足的不同情况下电梯厢出口的位置选择以及搭建位置与深度的灵活需求;4、本技术中支撑梁的设置,在外部加装侯梯架上进行设置,不对原房增加负担,保障了无障碍楼道以及侯梯厅的安全支撑强度,给出行使用者带来保障;5、本技术中相应的护栏以及扶手的设置为出行者带来安全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应用场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情况1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情况2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平面图。图5为本技术支撑梁在无障碍楼道处的安装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支撑梁在步梯处的安装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无障碍楼道;2、侯梯厅;3、梁基;4、支撑梁;5、加装电梯架;6、电梯厢;7、入户楼台;8、双向楼梯;9、息台;10、侯梯架;11、加装步梯;401、安装耳;402、铰接柱;403、焊接耳;801、上行楼梯;802、下行楼梯;101、承重横梁;102、加装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如图1-图8所示,本技术的具体结构为: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旧房各户的入户楼台7之间具有双向楼梯8,双向楼梯8的上行楼梯801与下行楼梯802之间通过息台9连接,双向楼梯8另一端通向入户楼台7,其连接旧房以及加装电梯架(5);它包括侯梯厅2,连接侯梯厅2与入户楼台7的无障碍楼道1,粱基3以及通过粱基3搭建呈发散状布置的支撑梁4;,如图5所示,支撑梁4的发散末端布置在无障碍楼道1上;粱基3与无障碍楼道1底板上设置有安装耳401;如图7所示,位于最左右两边的支撑梁4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柱402固定在粱基3以及无障碍楼道1的安装耳401上,再通过焊接耳403固定,以达到加强固定的效果;如图8所示,中间部分的支撑梁4两端分别通过铰接柱402固定在对应的安装耳401上;支撑梁4不少于三根,使得安全得到应有的保障;侯梯厅2安装在与加装电梯架5连接的侯梯架10上,侯梯厅2以及无障碍楼道1通过侯梯架10中间设置的的加装梁102搭建,粱基3搭建在侯梯架10并与旧房靠近的承重横梁101上,侯梯架10为框架结构,每层与加装电梯架5相对应,加装梁102是在原本的框架结构中增加的一根横梁,特地在侯梯厅2以及无障碍楼道1的连接处来提供支撑;考虑到加装梁102以及承重横梁101的支撑承重作用,对两根梁都进行相关尺寸计算以及校核,采用合适的尺寸以确保安全。在本实施例中,无障碍楼道1的水平倾斜角为0-15°,通过角度的不同来适应加装电梯架5的安装以及电梯厢6出口高度与入户楼台7的高度差。在本实施例中,侯梯厅2通过加装步梯11与息台9连接,加装步梯11通过支撑梁4与搭建在承重横梁101的粱基3连接,支撑梁4在下行楼梯802上的使用,也能使下行楼梯802得到安全支撑,也能使得原有的下行楼梯802还能得到使用。侯梯厅2位于对应息台9侧上方,宽度与息台9一致,侯梯厅2在两息台9之间的侧方位置,使得侯梯厅2与息台9的连接,即加装步梯11的建筑更为方便。在本实施例中,无障碍楼道1搭建在各层的上行楼梯801上方,宽度与上行楼梯801宽度一致,无障碍楼道1位于两息台9的中间。在本实施例中,电梯厢6各层设置的的停靠出口位置与各层侯梯厅2高度齐平,二者之间不存在高低不平,最大化方便出行。在本实施例中,侯梯厅2以及无障碍楼道1均设置有相应的护栏以及扶手,给出行者带来便利。具体使用时:在加装电梯架5以及侯梯架10的基建工作完成后,便可以对无障碍楼道1,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连接旧房以及加装电梯架(5);它包括侯梯厅(2),连接侯梯厅(2)与入户楼台(7)的无障碍楼道(1),粱基(3)以及通过粱基(3)搭建呈发散状布置的支撑梁(4);所述支撑梁(4)的发散末端布置在无障碍楼道(1)上;所述粱基(3)与无障碍楼道(1)底板上设置有安装耳(401);位于最左右两边的支撑梁(4)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柱(402)固定在粱基(3)以及无障碍楼道(1)的安装耳(401)上,再通过焊接耳(403)固定;中间部分的支撑梁(4)两端分别通过铰接柱(402)固定在对应的安装耳(40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连接旧房以及加装电梯架(5);它包括侯梯厅(2),连接侯梯厅(2)与入户楼台(7)的无障碍楼道(1),粱基(3)以及通过粱基(3)搭建呈发散状布置的支撑梁(4);所述支撑梁(4)的发散末端布置在无障碍楼道(1)上;所述粱基(3)与无障碍楼道(1)底板上设置有安装耳(401);位于最左右两边的支撑梁(4)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柱(402)固定在粱基(3)以及无障碍楼道(1)的安装耳(401)上,再通过焊接耳(403)固定;中间部分的支撑梁(4)两端分别通过铰接柱(402)固定在对应的安装耳(40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侯梯厅(2)安装在与加装电梯架(5)连接的侯梯架(10)上,侯梯厅(2)以及无障碍楼道(1)通过侯梯架(10)中间设置的加装梁(102)搭建,所述粱基(3)搭建在侯梯架(10)并与旧房靠近的承重横梁(10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旧房加装电梯入户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辉
申请(专利权)人:苏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