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千斤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2612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及一种车用千斤顶,包括横向底座、竖向底座组件、第一下支撑臂、第二下支撑臂、右牙螺母、左牙螺母、丝杠、第一上支撑臂、第二上支撑臂及支撑座;竖向底座组件安装在横向底座的中部,竖向底座组件与横向底座配合形成“十”字形;第一下支撑臂的下端部及第二下支撑臂的下端部分别与横向底座转动连接;右牙螺母套在丝杠的右部,左牙螺母套在丝杠的左部,第一下支撑臂的上端部与右牙螺母转动连接,第二下支撑臂的上端部与左牙螺母转动连接;第一上支撑臂的下端部与右牙螺母转动连接,第二上支撑臂的下端部与左牙螺母转动连接,第一上支撑臂的上端部及第二上支撑臂的上端部分别与支撑座转动连接。其具有千斤顶不会侧倾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千斤顶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用千斤顶。
技术介绍
目前,车用千斤顶包括横向底座、第一下支撑臂、第二下支撑臂、右牙螺母、左牙螺母、丝杠、第一上支撑臂、第二上支撑臂及支撑座。使用时,千斤顶顶起车辆,当车辆未拉手刹或车辆停车位置坡度较大时,由于横向底座受力面积小,千斤顶容易侧倾,使用不安全,会刮花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车用千斤顶,千斤顶底座受力面积大,千斤顶不会侧倾,使用安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车用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底座及竖向底座组件;所述竖向底座组件安装在横向底座的中部,竖向底座组件与横向底座配合形成“十”字形;第一下支撑臂及第二下支撑臂;所述第一下支撑臂的下端部及第二下支撑臂的下端部分别与横向底座的中部转动连接;右牙螺母、左牙螺母及丝杠;所述右牙螺母套在丝杠的右部并螺纹配合,所述左牙螺母套在丝杠的左部并螺纹配合,所述第一下支撑臂的上端部与右牙螺母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下支撑臂的上端部与左牙螺母转动连接;以及第一上支撑臂、第二上支撑臂及支撑座;所述第一上支撑臂的下端部与右牙螺母转动连接,第二上支撑臂的下端部与左牙螺母转动连接,第一上支撑臂的上端部及第二上支撑臂的上端部分别与支撑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臂、第二下支撑臂、第一上支撑臂及第二上支撑臂配合呈菱形。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两紧固组件,所述竖向底座组件包括两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截面呈“L”形,两所述支撑块的纵臂通过对应的紧固组件分别安装在横向底座中部的前后两侧,两组支撑块与横向底座配合形成“十”字形。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二螺栓及螺母;所述竖向底座组件包括转动底座,在所述横向底座中部的下端设有安装凹陷位,所述转动底座的中部通过第二螺栓及螺母可转动的安装在横向底座上并位于安装凹陷位处。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下支撑臂的下端部设有第一下外齿组,在所述第二下支撑臂的下端部设有第二下外齿组,所述第一下外齿组与第二下外齿组啮合使第一下支撑臂与第二下支撑臂同时转动。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上支撑臂的上端部设有第一上外齿组,在所述第二上支撑臂的上端部设有第二上外齿组,所述第一上外齿组与第二上外齿组啮合使第一上支撑臂与第二上支撑臂同时转动。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顶头螺母、顶头连接杆、顶头及第一螺栓;所述顶头连接杆的下部设有外螺纹,所述顶头连接杆的上部设有带有内螺纹的螺孔,顶头螺母安装在支撑座的上部,所述顶头连接杆的下部可拆卸的安装在顶头螺母中并螺纹配合,所述顶头通过第一螺栓可拆卸的安装在顶头连接杆的上部或可拆卸的安装在顶头螺母上。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转动底座的中部安装有垫片,所述垫片位于横向底座的下方。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千斤顶底座受力面积大,千斤顶不会侧倾,使用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放大图;图4是图2的B-B剖视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千斤顶收纳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C-C局部剖视放大图;图9是图8的局部D的放大图;图10是图7千斤顶收纳后的C-C局部剖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在本技术描述中,术语“左”、“右”、“上”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及“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至图10所示,其是车用千斤顶,包括:横向底座13及竖向底座组件;所述竖向底座组件安装在横向底座13的中部,竖向底座组件与横向底座13配合形成“十”字形;第一下支撑臂10及第二下支撑臂11;所述第一下支撑臂10的下端部及第二下支撑臂11的下端部分别与横向底座13的中部转动连接;右牙螺母6、左牙螺母9及丝杠12;所述右牙螺母6套在丝杠12的右部并螺纹配合,所述左牙螺母9套在丝杠12的左部并螺纹配合,所述第一下支撑臂10的上端部与右牙螺母6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下支撑臂11的上端部与左牙螺母9转动连接;以及第一上支撑臂7、第二上支撑臂8及支撑座1;所述第一上支撑臂7的下端部与右牙螺母6转动连接,第二上支撑臂8的下端部与左牙螺母9转动连接,第一上支撑臂7的上端部及第二上支撑臂8的上端部分别与支撑座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臂10、第二下支撑臂11、第一上支撑臂7及第二上支撑臂8配合呈菱形。工作时,当千斤顶顶起车辆,竖向底座组件与横向底座13配合形成“十”字形底座,受力面积大,千斤顶不会侧倾;丝杠12转动时右牙螺母6沿着丝杠12向左移动,左牙螺母9沿着丝杠12向右移动从而使支撑座1升起。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中,还包括两紧固组件15,所述竖向底座组件包括两组支撑块14,所述支撑块14截面呈“L”形,两所述支撑块14的纵臂通过对应的紧固组件15分别安装在横向底座13中部的前后两侧,两组支撑块14与横向底座13配合形成“十”字形。如图5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二中,还包括第二螺栓17及螺母19;所述竖向底座组件包括转动底座16,在所述横向底座13中部的下端设有安装凹陷位131,所述转动底座16的中部通过第二螺栓17及螺母19可转动的安装在横向底座13上并位于安装凹陷位131处。工作时,当需使用千斤顶时,向上转动螺母19,使转动底座16能转动,转动转动底座16使转动底座16与横向底座13配合形成“十”字形底座后,向下转动螺母19使转动底座16固定,此时转动底座16中部位于安装凹槽131中,转动底座16的底部支撑面与横向底座13的底部支撑面平齐;当需要收纳千斤顶时,向上转动螺母19,转动底座16使转动底座16位于横向底座13下方后,向下转动螺母19使转动底座16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下支撑臂10的下端部设有第一下外齿组101,在所述第二下支撑臂11的下端部设有第二下外齿组111,所述第一下外齿组101与第二下外齿组111啮合使第一下支撑臂10与第二下支撑臂11同时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上支撑臂7的上端部设有第一上外齿组71,在所述第二上支撑臂8的上端部设有第二上外齿组81,所述第一上外齿组71与第二上外齿组81啮合使第一上支撑臂7与第二上支撑臂8同时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顶头螺母2、顶头连接杆3、顶头4及第一螺栓5;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包括:/n横向底座(13)及竖向底座组件;所述竖向底座组件安装在横向底座(13)的中部,竖向底座组件与横向底座(13)配合形成“十”字形;/n第一下支撑臂(10)及第二下支撑臂(11);所述第一下支撑臂(10)的下端部及第二下支撑臂(11)的下端部分别与横向底座(13)的中部转动连接;/n右牙螺母(6)、左牙螺母(9)及丝杠(12);所述右牙螺母(6)套在丝杠(12)的右部并螺纹配合,所述左牙螺母(9)套在丝杠(12)的左部并螺纹配合,所述第一下支撑臂(10)的上端部与右牙螺母(6)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下支撑臂(11)的上端部与左牙螺母(9)转动连接;以及/n第一上支撑臂(7)、第二上支撑臂(8)及支撑座(1);所述第一上支撑臂(7)的下端部与右牙螺母(6)转动连接,第二上支撑臂(8)的下端部与左牙螺母(9)转动连接,第一上支撑臂(7)的上端部及第二上支撑臂(8)的上端部分别与支撑座(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臂(10)、第二下支撑臂(11)、第一上支撑臂(7)及第二上支撑臂(8)配合呈菱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向底座(13)及竖向底座组件;所述竖向底座组件安装在横向底座(13)的中部,竖向底座组件与横向底座(13)配合形成“十”字形;
第一下支撑臂(10)及第二下支撑臂(11);所述第一下支撑臂(10)的下端部及第二下支撑臂(11)的下端部分别与横向底座(13)的中部转动连接;
右牙螺母(6)、左牙螺母(9)及丝杠(12);所述右牙螺母(6)套在丝杠(12)的右部并螺纹配合,所述左牙螺母(9)套在丝杠(12)的左部并螺纹配合,所述第一下支撑臂(10)的上端部与右牙螺母(6)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下支撑臂(11)的上端部与左牙螺母(9)转动连接;以及
第一上支撑臂(7)、第二上支撑臂(8)及支撑座(1);所述第一上支撑臂(7)的下端部与右牙螺母(6)转动连接,第二上支撑臂(8)的下端部与左牙螺母(9)转动连接,第一上支撑臂(7)的上端部及第二上支撑臂(8)的上端部分别与支撑座(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臂(10)、第二下支撑臂(11)、第一上支撑臂(7)及第二上支撑臂(8)配合呈菱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千斤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紧固组件(15),所述竖向底座组件包括两组支撑块(14),所述支撑块(14)截面呈“L”形,两所述支撑块(14)的纵臂通过对应的紧固组件(15)分别安装在横向底座(13)中部的前后两侧,两组支撑块(14)与横向底座(13)配合形成“十”字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千斤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螺栓(17)及螺母(19);所述竖向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建元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实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