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1785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气缸,特别地,能够实现电力消耗的降低以及小型化,同时,能够一边高精度地进行旋转一边进行冲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流体气缸(1)为具有气缸主体(2)和支承在所述气缸主体内的轴部件(3)的流体气缸,其特征在于,通过流体的作用,能够使所述轴部件一边旋转一边进行向轴向的冲程。在所述气缸主体内划分设置有旋转驱动部(10)和冲程驱动部(11),所述旋转驱动部(10)基于所述流体的旋转压力使所述轴部件旋转,所述冲程驱动部(11)基于所述流体的气缸控制压力使所述轴部件进行冲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流体气缸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轴承式气缸等流体气缸。
技术介绍
在下述专利文献中记载了有关空气轴承式气缸的专利技术。空气轴承式气缸被构成为具有气缸主体、收容在气缸主体内的轴部件、设置在轴部件的外周面上的空气轴承。通过从空气轴承喷出空气,轴部件在气缸主体内保持浮起的状态。另外,在气缸主体和轴部件之间设有气缸室,基于向气缸室的空气的供给/排出,能够使轴部件在轴向上进行冲程。在现有的空气轴承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使用旋转驱动马达使轴部件旋转。此外,专利文献2中并未公开轴部件的旋转机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938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577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如现有技术,在通过马达使轴部件旋转的构成中,存在消耗电力增大、无法适当地实现小型化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使用马达,由于热的产生,消耗电力容易增大。另外,由于机械性地使轴部件旋转,因此旋转机构复杂化,无法适当地实现小型化。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特别地,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气缸,能够实现电力消耗的降低以及小型化,并且,能够一边高精度地旋转一边进行冲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为具有气缸主体和支承在所述气缸主体内的轴部件的流体气缸,其特征在于,通过流体的作用,能够使所述轴部件一边旋转一边进行向轴向的冲程。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气缸主体内划分设置有旋转驱动部和冲程驱动部,所述旋转驱动部基于所述流体的旋转压力而使所述轴部件旋转,所述冲程驱动部基于所述流体的气缸控制压力而使所述轴部件进行冲程。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轴部件具有活塞、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和旋转驱动体,所述第一活塞杆设置于所述活塞的前端,能够利用所述轴部件的冲程从所述气缸主体向外部突出,所述第二活塞杆设置于所述活塞的后端,在所述气缸主体内具有气缸室、第一连通部、第二连通部和旋转驱动室,所述活塞能够插通于所述气缸室,所述第一连通部从所述气缸室贯通至所述活塞主体的前端面,并且所述第一活塞杆能够插通于所述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二连通部从所述气缸室朝向后端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活塞杆能够插通于所述第二连通部,所述旋转驱动室与所述气缸室划分开来,所述气缸室构成所述冲程驱动部,所述旋转驱动室构成所述旋转驱动部,所述气缸室向所述轴向的长度尺寸以比所述活塞的向所述轴向的长度尺寸长的方式形成,基于向所述气缸室内的所述流体的气缸控制压力,冲程自如地支承所述轴部件,在所述旋转驱动室内配置有所述旋转驱动体,基于向所述旋转驱动室的流体的旋转压力,使所述旋转驱动体旋转,由此,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轴部件。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旋转驱动室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部的后端侧,所述第二活塞杆从所述第二连通部延伸至所述旋转驱动室,在位于所述旋转驱动室的所述第二活塞杆上安装有所述旋转驱动体。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能够测定所述轴部件向轴向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以非接触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轴部件。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在安装于所述第二活塞杆的后端的所述旋转驱动体的轴中心设有孔,在所述孔内配置有与所述旋转驱动体非接触的所述位置传感器。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轴部件具备空气轴承,在所述气缸主体上设有向所述空气轴承喷出空气的空气供给口,所述轴部件在所述气缸主体内以浮起的状态被支承。(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流体气缸,能够实现电力消耗的降低以及小型化,同时,能够一边高精度地进行旋转一边进行冲程。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气缸的外观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气缸的截面图。图3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气缸向前方的冲程状态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流体气缸2:气缸室3:轴部件4:活塞5:第一活塞杆6:第二活塞杆7:旋转驱动体8:孔10:旋转驱动部10a:旋转驱动室11:冲程驱动部11a:气缸室11b:第一插通部11c:第二插通部13:中央空气轴承空间14:前方空气轴承空间15:后方空气轴承空间16、17、30、31:空气端口18~20:空气轴承加压端口21~23:空气轴承28:第一连通部29:第二连通部40:位置传感器O:轴中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下,简称为“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至图3所示的流体气缸1被构成为具有气缸主体2、支承于气缸主体内的轴部件3。就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气缸1而言,通过流体的作用能够使轴部件3一边旋转一边进行向轴向的冲程。所谓的“旋转”是指以轴部件3的轴中心O(参照图2)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所谓的“冲程”是指轴部件3向图2所示的X1-X2方向移动。此外,X1方向为流体气缸1的前方侧,X2方向为流体气缸1的后方侧。图3的冲程状态示出轴部件3从图2的状态向前方移动的状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征在于通过流体的作用,能够实现轴部件3的旋转和轴部件3的冲程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在现有技术中,并不存在通过流体的作用来控制轴部件3的旋转和轴部件3的冲程这两个方面的流体气缸。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流体的作用使轴部件3一边旋转一边进行冲程,因此,例如,与现有技术所示的通过马达驱动来控制轴部件的旋转的构成相比,能够实现消耗电力的降低和小型化,同时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旋转冲程。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气缸1的具体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不限于空气(大气),也可以为液体,另外,可以通过不同种类的流体的作用来控制轴部件3的旋转和轴部件3的冲程,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于通过空气的作用能够使轴部件3一边旋转一边进行冲程的空气轴承式气缸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轴部件3被构成为具有以规定的直径形成并且在X1-X2方向上以规定的长度尺寸L1(参照图2)形成的活塞4、设置于活塞4的前端面且直径小于活塞4的第一活塞杆5、和设置于活塞4的后端面且直径小于活塞4的第二活塞杆6。如图2所示,活塞4、第一活塞杆5以及第二活塞杆6被一体化。如图2所示,活塞4、第一活塞杆5以及第二活塞杆6的轴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对齐。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活塞杆5的直径和第二活塞杆6的直径为相同的大小,但也可以不同。如图2所示,在轴部件3的第二活塞杆6的后端侧安装有旋转驱动体7。并未对旋转驱动体7的构造进行限定,在图2中,旋转驱动体7例如由以等角度配置多个叶片7a而成的旋转叶片(涡轮)形成。此外,旋转驱动体7可以为能够通过流体的作用而旋转的构成,也可以为旋转叶片以外的构成。如图2所示,从旋转驱动体7的轴中心至第二活塞杆6的后端内部形成有孔8。在图2所示的气缸主体2内,划分设置有旋转驱动部10和冲程驱动部11,所述旋转驱动部10基于空气的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体气缸,其为具有气缸主体和支承在所述气缸主体内的轴部件的流体气缸,其特征在于,/n通过流体的作用,能够使所述轴部件一边旋转一边进行向轴向的冲程。/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流体气缸,其为具有气缸主体和支承在所述气缸主体内的轴部件的流体气缸,其特征在于,
通过流体的作用,能够使所述轴部件一边旋转一边进行向轴向的冲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气缸,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缸主体内划分设置有旋转驱动部和冲程驱动部,所述旋转驱动部基于所述流体的旋转压力使所述轴部件旋转,所述冲程驱动部基于所述流体的气缸控制压力使所述轴部件进行冲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气缸,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件具有活塞、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和旋转驱动体,所述第一活塞杆设置于所述活塞的前端,能够利用所述轴部件的冲程从所述气缸主体向外部突出,所述第二活塞杆设置于所述活塞的后端,
在所述气缸主体内具有气缸室、第一连通部、第二连通部和旋转驱动室,所述活塞能够插通于所述气缸室,所述第一连通部从所述气缸室贯通至所述活塞主体的前端面,并且所述第一活塞杆能够插通于所述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二连通部从所述气缸室朝向后端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活塞杆能够插通于所述第二连通部,所述旋转驱动室与所述气缸室划分开来,
所述气缸室构成所述冲程驱动部,所述旋转驱动室构成所述旋转驱动部,
所述气缸室的向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泽治宫森贤藏菊池景太汤浅勇毅
申请(专利权)人:藤仓复合材料科技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