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蹲位接产台架,涉及助产领域,包括座椅、底座、用于供产妇踩踏的接产垫和用于产妇双手抓握用力的抓杆,所述接产垫包括主垫和与主垫分离设置的内垫,所述座椅设置在所述接产区的后方,所述底座位于接产垫下方,所述抓杆固定在底座上,所述主垫上设有通孔,所述抓杆通过通孔穿过接产垫位于侧边区的上方。在产妇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行蹲位分娩时,将内垫放置在接产区内能够的放置新生儿和盛装附属物,保证主垫的整洁,保障母婴安全,同时保护助产士和保洁人员避免了职业暴露,减少保洁工作量。并且使产妇在使用蹲位进行分娩时能够有施力和支撑的部件,有效使用腹压,缩短产程,减少产妇体力消耗,增加产时舒适度,促进自然分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蹲位接产台架
本技术涉及助产领域,具体为一种蹲位接产台架。
技术介绍
自然分娩是分娩方式的一种,是指产妇在助产人员和助产工具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用力将胎儿及附属物从母体娩出的过程。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产妇一般采用半卧位、侧卧位、坐位、站位、蹲位等。其中,蹲位接产是产妇分娩过程中用时最少最自然的接产体位。在采用蹲位进行分娩时,产妇直接蹲在地面或是较大的薄垫上。在使用传统的助产工具进行蹲位分娩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产妇分娩过程中,地面或是薄垫会不可避免得被产妇的分娩物污染,产妇易滑到或跌倒,导致严重母婴损伤,产妇产后产房保洁工作量大。2、产妇采用蹲位进行生产时,由于传统的蹲位接产工具上没有产妇双手抓握并施力的地方,产妇双手很难寻找到合适的抓握点进行施力,延长产程;3、产妇在进行蹲位生产时,由于传统的蹲位接产工具没有产妇分娩中途可以支撑或依靠的地方,产妇的腿部会因为长时间弯曲和用力感酸麻且无法支撑身体,产妇需要重新站起或通过助产人员进行缓解,消耗产妇体力,影响产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蹲位接产台架,在产妇进行蹲位分娩时,将内垫放置在接产区内能够的放置新生儿和盛装附属物,保证主垫的整洁,防止产妇滑到或跌倒,保障母婴安全,同时保护助产士和保洁人员避免了职业暴露,减少产妇生产后的保洁工作量,并且使产妇在使用蹲位进行分娩时能够有施力和支撑的部件,使产程更加顺利。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蹲位接产台架,包括座椅、底座、用于供产妇踩踏的接产垫和用于产妇双手抓握用力的抓杆,所述接产垫包括主垫和与主垫分离设置的内垫,所述主垫上设有用于供产妇双脚踩踏的两个侧边区,所述主垫的两个侧边区之间为挖空的接产区,所述内垫位于接产区内且内垫形状与接产区形状相契合,所述内垫上设有用于放置新生儿和/或盛装分娩物的凹槽。座椅设置在所述接产区的后方,所述底座位于接产垫下方,所述抓杆固定在底座上,所述主垫上设有通孔,所述抓杆通过通孔穿过接产垫位于侧边区的上方。产妇在使用本技术蹲位接产台架时,双脚向两边撑开与肩同宽踩踏在主垫的侧边区,膝盖弯曲呈蹲位,产妇臀部悬空位于接产区的上方。采用蹲位生产时,新生儿从产妇体内脱离时可以放置在内垫上,由于内垫上设有凹槽新生儿能够在凹槽中不会脱离出来,保证新生儿安全。产妇在用力的额过程中可以双手抓握住侧边区的抓杆,抓杆固定在底座上,不会因为产妇的抓握和施力发生倾斜或是脱离。产妇在分娩时面向抓杆蹲下,座椅位于产妇的身后,能够在产妇不适或休息的过程中为产妇后背提供依靠,必要时可以让产妇稍微起身坐在座椅上。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蹲位接产台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产妇踩踏在本技术的蹲位接产垫上采用蹲位进行生产,新生儿和附属物能够通过内垫上设置的凹槽进行收集,避免整个接产垫、产妇本身甚至地面和助产人员被羊水或血液污染,保障母婴安全,同时保护助产士和保洁人员避免了职业暴露。二、本技术的蹲位接产垫中的内垫和主垫为分离设置,接产人员在后续清理过程中仅需将内垫单独取出清理即可,简化了清理过程,节省时间。三、采用本技术的蹲位接产垫助产人员在产妇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生产进程或是凹槽内盛装物的量对内垫进行清洁或是更换,将新生儿和附属物分开放置,减少保洁工作量。四、本技术蹲位接产台架上设置了抓杆供产妇双手抓握并施力,有效使用腹压,缩短产程。五、本技术蹲位接产台架设有座椅,产妇在生产过程中腿部因为长时间弯曲和用力感酸麻且无法支撑身体时,可以依靠在身后的座椅或是坐在座椅上休息并缓解不适,无需重新站起,减少产妇体力消耗,增加产时舒适度,促进自然分娩。优选的,所述座椅包括坐垫、椅背、角度调节机构和底板,所述坐垫固定在底板上,所述椅背通过角度调节结构可转动连接在坐垫上。优选的,所述底座表面设有与所述底板形状相同的凹槽,所述座椅通过凹槽和底板相配合固定在底座上。优选的,所述主垫还设有用于将主垫折叠收纳的翻折槽。优选的,所述主垫的表面设有用于防滑的颗粒状突起和/或条纹。优选的,所述内垫的厚度与主垫的厚度相同。优选的,所述抓杆有两个并对称设置在接产区两边。优选的,所述抓杆供产妇抓握的区域表面设有增加摩擦的条纹状突起。优选的,所述主垫和/或内垫为海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蹲位接产台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底座和抓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中主垫和内垫分离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中主垫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中主垫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主垫;11、侧边区;12、前端区;13、接产区;14、翻折槽;15、通孔;20、内垫;21、凹槽;30、座椅;31、坐垫;32、椅背;33、角度调节机构;34、底板;40、底座;41、嵌槽;50、抓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的蹲位接产台架,包括座椅30、底座40、用于供产妇踩踏的接产垫和用于产妇双手抓握用力的抓杆50。接产垫包括主垫10和与主垫10分离设置的内垫20,主垫10上设有用于供产妇双脚踩踏的两个侧边区11,主垫10的两个侧边区11之间为挖空的接产区13,内垫20位于接产区13内且内垫20形状与接产区13形状相契合,内垫20上设有用于放置新生儿和/或盛装附属物的凹槽21。座椅30设置在接产区13的后方,底座40位于接产垫下方,抓杆50固定在底座40上,主垫10上设有通孔15,抓杆50通过通孔15穿过接产垫位于侧边区11的上方。蹲位接产垫在使用时平放在产房内,产妇在分娩时双脚向两边撑开与肩同宽踩踏在主垫10的侧边区11,膝盖弯曲呈蹲位,产妇臀部悬空位于接产区13的上方。新生儿从产妇体内脱离时可以放置在内垫20上,由于内垫上设有凹槽21,凹槽21的形状可以设置成长方形或是长椭圆形,略大于新生儿,故新生儿能够在凹槽21中不会脱离出来,保证新生儿安全。接产人员在新生儿完全脱离产妇后可以直接将内垫20连同新生儿一同从主垫10上取下。内垫20不仅可以放置新生儿,还能将其他附属物集中盛装,保持内垫以外环境的整洁。如图2所示的座椅30的结构示意图,座椅30包括坐垫31、椅背32、角度调节机构33和底板34,坐垫31固定在底板34上,所述椅背32通过角度调节结构33可转动连接在坐垫31上。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利用座椅30进行休息或缓解不适时,助产人员可以根据产妇的所处的产程和身体情况通过角度调节结构33来调节椅背31的角度,来到达助产的作用。座椅30的设置有很多种,可以直接单独设置在接产垫产妇的身后,也可以和抓杆50相同固定在底座40上。在本实施例中,底座40表面设有与底板34形状相同的嵌槽41,座椅30通过嵌槽41和底板34相配合固定在底座40上。座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蹲位接产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30)、底座(40)、用于供产妇踩踏的接产垫和用于产妇双手抓握用力的抓杆(50),所述接产垫包括主垫(10)和与主垫(10)分离设置的内垫(20),所述主垫(10)上设有用于供产妇双脚踩踏的两个侧边区(11),所述主垫(10)的两个侧边区(11)之间为挖空的接产区(13),所述内垫(20)位于接产区(13)内且内垫(20)形状与接产区(13)形状相契合,所述内垫(20)上设有用于放置新生儿和/或盛装分娩物的凹槽(21);/n所述座椅(30)设置在所述接产区(13)的后方,所述底座(40)位于接产垫下方,所述抓杆(50)固定在底座(40)上,所述主垫(10)上设有通孔(15),所述抓杆(50)通过通孔(15)穿过接产垫位于侧边区(11)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蹲位接产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30)、底座(40)、用于供产妇踩踏的接产垫和用于产妇双手抓握用力的抓杆(50),所述接产垫包括主垫(10)和与主垫(10)分离设置的内垫(20),所述主垫(10)上设有用于供产妇双脚踩踏的两个侧边区(11),所述主垫(10)的两个侧边区(11)之间为挖空的接产区(13),所述内垫(20)位于接产区(13)内且内垫(20)形状与接产区(13)形状相契合,所述内垫(20)上设有用于放置新生儿和/或盛装分娩物的凹槽(21);
所述座椅(30)设置在所述接产区(13)的后方,所述底座(40)位于接产垫下方,所述抓杆(50)固定在底座(40)上,所述主垫(10)上设有通孔(15),所述抓杆(50)通过通孔(15)穿过接产垫位于侧边区(11)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蹲位接产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30)包括坐垫(31)、椅背(32)、角度调节机构(33)和底板(34),所述坐垫(31)固定在底板(34)上,所述椅背(32)通过角度调节机构(33)可转动连接在坐垫(3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临,张水仙,陈丹丹,曹慧,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