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1227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包括底板、导向机构、压板、导向孔、滑动机构、螺销、海绵垫、透气孔,该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只需一名医护人员即可便捷快速的使用该装置将患者的肢体进行固定处理,由此可知,通过使用本申请中的装置,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固定患者肢体的效率,还缓解了患者肢体固定时的痛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
本技术涉及固定器,尤其涉及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
技术介绍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说法,当人的骨骼伤时,需要及时治疗,目前医院骨科急救时,对肢体创伤病人的抢救一般是用两块夹板作为急救固定器固定伤肢,然后用绷带捆绑固定进行固定,现有的骨科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在进行固定时,操作复杂,耽误时间,一人难以实现固定,而且固定的过程中,增加患者的痛苦。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来解决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包括底板、导向机构、压板、导向孔、滑动机构、螺销、海绵垫、透气孔,所述的底板顶部左右两侧固设有导向机构,所述的导向机构外部滑动贯穿有压板,所述的压板内部左右两侧一体设有导向孔,所述的导向孔内部滑动设有滑动机构,所述的压板外部左右两侧螺纹贯穿有螺销,所述的底板以及压板内侧魔术贴粘贴设有海绵垫,所述的压板内部一体设有若干件透气孔,所述的透气孔为通孔。进一步,所述的导向机构由导向柱以及第一楔形块组成。进一步,所述的底板顶部左右两侧固设有导向柱。进一步,所述的导向柱外侧由上至下固设有若干件第一楔形块。进一步,所述的滑动机构由滑板、弹簧以及第二楔形块组成。进一步,所述的导向孔内部滑动设有滑板。进一步,所述的滑板内侧前后两端固设有弹簧,所述的弹簧与导向孔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的滑板底部固设有第二楔形块。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只需一名医护人员即可便捷快速的使用该装置将患者的肢体进行固定处理,由此可知,通过使用本申请中的装置,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固定患者肢体的效率,还缓解了患者肢体固定时的痛苦。附图说明图1是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的主视图;图2是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的俯视图。底板1、导向机构2、压板3、导向孔4、滑动机构5、螺销6、海绵垫7、透气孔8、导向柱9、第一楔形块10、滑板11、弹簧12、第二楔形块1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如图1、图2所示,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包括底板1、导向机构2、压板3、导向孔4、滑动机构5、螺销6、海绵垫7、透气孔8,所述的底板1顶部左右两侧固设有导向机构2,所述的导向机构2外部滑动贯穿有压板3,所述的压板3内部左右两侧一体设有导向孔4,所述的导向孔4内部滑动设有滑动机构5,所述的压板3外部左右两侧螺纹贯穿有螺销6,所述的底板1以及压板3内侧魔术贴粘贴设有海绵垫7,所述的压板3内部一体设有若干件透气孔8,所述的透气孔8为通孔,所述的导向机构2由导向柱9以及第一楔形块10组成,所述的底板1顶部左右两侧固设有导向柱9,所述的导向柱9外侧由上至下固设有若干件第一楔形块10,所述的滑动机构5由滑板11、弹簧12以及第二楔形块13组成,所述的导向孔4内部滑动设有滑板11,所述的滑板11内侧前后两端固设有弹簧12,所述的弹簧12与导向孔4固定连接,所述的滑板11底部固设有第二楔形块13。该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医护人员先将患者肢体放置于底板1与压板3之间的位置处,并将患者的肢体与底板相接触,医护人员再用手按压压板3,使得压板3带动滑板11联动第二楔形块13沿着导向柱9的方向做由上向下移动,此时,第一楔形块10对第二楔形块13实行挤压力,以此让第二楔形块13带动滑板11沿着导向孔4的方向做由内向外移动,即压板3内部左右两侧的滑板11带动相对应的第二楔形块13相背而行,同步,弹簧12变形,通过上述操作方式,确保压板3沿着导向柱做由上向下移动的稳定性,同时,第一楔形块10限制了第二楔形块13连同滑板11沿着导向柱9方向做由下向上的移动状态,此时,压板3沿着患者的肢体方向移动,直至压板3对患者的肢体实行夹紧力后,医护人员手放开压板3,此时,该装置将患者的肢体进行固定处理,医护人员再用手顺时针旋转螺销6,直至螺销6与滑板11相接触后,此时,螺销6限制了滑板11沿着导向孔4的移动状态,当该装置使用完毕后,医护人员先用手逆时针旋转螺销6,使得螺销6与滑板11处于非接触的状态,医护人员再用手拉动滑板11,使得滑板11带动第二楔形块13沿着导向孔4的方向做由内向外移动,即让第一楔形块10与第二楔形块13处于非接触的状态,医护人员再用手提拉滑板11,使得滑板11带动第二楔形块13连同压板3沿着导向柱9的方向做由下向上移动,即将压板3对患者肢体的夹紧力消除,医护人员再将患者的肢体从该装置内取出即可,本申请中的弹簧12是为了让滑板11带动第二楔形块13复位,海绵垫7是为了让底板1以及压板3与患者的肢体实行软接触,透气孔8是为了将该装置内部空气与外界空气实行互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导向机构、压板、导向孔、滑动机构、螺销、海绵垫、透气孔,所述的底板顶部左右两侧固设有导向机构,所述的导向机构外部滑动贯穿有压板,所述的压板内部左右两侧一体设有导向孔,所述的导向孔内部滑动设有滑动机构,所述的压板外部左右两侧螺纹贯穿有螺销,所述的底板以及压板内侧魔术贴粘贴设有海绵垫,所述的压板内部一体设有若干件透气孔,所述的透气孔为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导向机构、压板、导向孔、滑动机构、螺销、海绵垫、透气孔,所述的底板顶部左右两侧固设有导向机构,所述的导向机构外部滑动贯穿有压板,所述的压板内部左右两侧一体设有导向孔,所述的导向孔内部滑动设有滑动机构,所述的压板外部左右两侧螺纹贯穿有螺销,所述的底板以及压板内侧魔术贴粘贴设有海绵垫,所述的压板内部一体设有若干件透气孔,所述的透气孔为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机构由导向柱以及第一楔形块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肢体创伤急救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顶部左右两侧固设有导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华正李淑梅
申请(专利权)人: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