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复旦大学专利>正文

柔性可植入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70607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柔性可植入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柔性高分子纤维为基底制备得到晶体管源漏电极及沟道,以碳纳米管纤维为基底,修饰活性物质制备得到晶体管栅极;再通过加捻工艺将两者加捻,最终得到一体化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该柔性可植入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能够实时原位放大检测信号,实现对于多种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微小浓度变化的稳定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宽检测窗口、高稳定性等性能,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植入深部组织,经组织学和动物实验证明,该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为探索生物基本生理功能、揭秘生理机制、辅助疾病诊疗提供了新手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柔性可植入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电化学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动态平衡对于维持生理活动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化学物质浓度的异常波动与疾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因此监控这些物质的浓度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机体功能、辅助疾病治疗、预防疾病发生。但这些化学物质往往分布于深部组织之中,且浓度低、变化快,检测难度大。经典的微透析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高灵敏度,但检测的时间分辨率在分钟量级,难以适应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秒级乃至毫秒级的快速变化。目前报道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大多为平面、块状或搭接的织物结构,实现了化学物质的体外或体表检测,但深部组织化学物质可植入长期稳定检测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灵敏度高、检测窗口宽、稳定性好的能够进行生物体内不同化学物质微小浓度变化动态检测的柔性可植入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基于功能化碳纳米管纤维和柔性高分子纤维,通过层层物理、化学修饰工艺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柔性可植入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n(1)制备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源漏电极及沟道;以直径为40-80μm柔性高分子纤维为基底,中段用宽度为1-6 mm的胶带进行物理掩膜,然后沉积厚度为1-200 nm导电金属层,作为源极和漏极;中段掩膜区域负载厚度为20-400 nm有机半导体层,遂转移到手套箱中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80-180℃;最后,将沟道和远离沟道的源漏极部分再次物理掩膜,源漏电极靠近沟道部分绝缘,然后去除物理掩膜层,制备得到源漏电极及中间的沟道部分为一体的纤维;/n(2)制备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栅极;以直径为30-100 μm碳纳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可植入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制备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源漏电极及沟道;以直径为40-80μm柔性高分子纤维为基底,中段用宽度为1-6mm的胶带进行物理掩膜,然后沉积厚度为1-200nm导电金属层,作为源极和漏极;中段掩膜区域负载厚度为20-400nm有机半导体层,遂转移到手套箱中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80-180℃;最后,将沟道和远离沟道的源漏极部分再次物理掩膜,源漏电极靠近沟道部分绝缘,然后去除物理掩膜层,制备得到源漏电极及中间的沟道部分为一体的纤维;
(2)制备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栅极;以直径为30-100μm碳纳米管纤维为基本构筑单元,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修饰活性层,制备得到功能化碳纳米管复合纤维,作为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栅极;其中,所述活性层厚度在10-1000nm,活性层包括纳米粒子、选择性透过膜、生物活性反应层中的一种或几种;
(3)将上述制备的纤维状源漏电极和纤维状栅极,通过加捻工艺制备得柔性可植入一体化纤维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柔性高分子纤维为尼龙、聚酰亚胺、腈纶、芳纶、涤纶、锦纶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源极和漏极的金属层为金、铂、铬、钛中的一种或几种,制备方法包括热蒸镀法、磁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慧胜孙雪梅吴晓颖冯建友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