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0387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采用全新结构设计,以收纳桶(1)应用隔板实现上位空腔、中置空腔、下位空腔的基础设计,将下位空腔作为电控设置位置,并以气泵(23)作为核心动力源,通过中介排水容器(8)设计,结合水浸传感器的设计,通过实时排水与实时侦测的协同操作,将水面高度维持在高位水浸传感器(16)与低位水浸传感器(17)之间,则水面杂物即可流向收纳桶(1)中,并通过上位隔板(2)实现杂物与水流的分离,获得对水面杂物的收集;与此同时设计动力驱动装置,为清扫提供方向可控的推力,实现清扫装置在水面的可控移动,整个设计装置能够实现远程控制,有效提高水面杂物的清扫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属于渔业养殖

技术介绍
渔业养殖需要一定面积的水域,并根据实际养殖需求,在水域中饲养各类水生动植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户外环境的影响,水域上往往会漂浮一些杂物,而杂物在水面上的堆积,会严重污染水域的环境质量,而且会影响到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因此在进行渔业养殖的同时,需要实时对养殖水域进行清理,实现水域环境的保护,并促进水中动植物的生长,但是现有针对水域漂浮物的清理操作,多为人工进行清理,这样就要求清扫员乘浮船在水中对杂物进行清理,这样方式的效率非常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集移动控制与清扫操作于一体,自动实现对水中漂浮物的收集,能够有效提高清扫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包括收纳桶、上位隔板、下位隔板、引气管道、中继活动轴承、驱动管道、轴承、中介排水容器、驱动齿轮组、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排水管、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转动电机、高位水浸传感器、低位水浸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第一电控阀、第二电控阀、第三电控阀、第四电控阀、气泵;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转动电机、高位水浸传感器、低位水浸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第一电控阀、第二电控阀、第三电控阀、第四电控阀、气泵供电;其中,收纳桶顶部敞开,底部封闭,收纳桶以竖直姿态应用;上位隔板的外径与收纳桶的内径相适应,上位隔板水平设置于收纳桶内部,且上位隔板的边缘一周与收纳桶内壁对应位置一周相固定连接,上位隔板表面设置贯穿其上下面的镂空结构;下位隔板的外径与收纳桶的内径相适应,下位隔板水平设置于收纳桶内部、上位隔板的下方,且下位隔板的边缘一周与收纳桶内壁对应位置一周相固定连接;上位隔板、下位隔板由上至下将收纳桶内部划分为上位空腔、中置空腔、下位空腔;控制模块、电源、无线通信模块固定置于下位空腔中;低位水浸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收纳桶顶部敞开口的边缘上,高位水浸传感器通过立柱固定设置于收纳桶顶部敞开口的边缘上,高位水浸传感器的高度高于低位水浸传感器的高度,且高位水浸传感器与低位水浸传感器之间保持预设高度差;下位隔板上设置贯穿其上下面的排水孔,中介排水容器的顶部设置进水孔,中介排水容器的底部设置排水孔,中介排水容器固定设置于下位空腔中,下位隔板上的排水孔通过管路对接中介排水容器顶部的进水孔,第一电控阀串联于该管路上,第一电控阀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针对该管路实现通断控制;中介排水容器底部的排水孔对接排水管的其中一端,排水管的另一端穿过收纳桶的底面,并位于收纳桶的下方,第二电控阀串联于排水管上位于收纳桶下位空腔中的管路段上,第二电控阀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针对排水管实现通断控制;引气管道的其中一端位于收纳桶顶部敞开口的上方,且引气管道该端的位置高于高位水浸传感器的位置,引气管道的另一端由收纳桶顶部敞开口伸入,并依次穿过上位隔板、下位隔板置于下位空腔中,引气管道沿收纳桶的内壁进行布设;气泵固定设置于收纳桶的下位空腔中,引气管道的另一端对接气泵的进气口;气泵的排气口同时对接第一排气管的其中一端、第二排气管的其中一端,第一排气管的另一端对接中介排水容器的侧面,且连通中介排水容器的内部空间,第三电控阀串联于第一排气管上,第三电控阀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针对第一排气管实现通断控制;第二排气管呈竖直姿态,且第二排气管的另一端竖直向下,第四电控阀串联于第二排气管上,第四电控阀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针对第二排气管实现通断控制;收纳桶底面上对应第二排气管另一端的指向位置设置贯穿其上下面的驱动孔;驱动管道呈L形管路,驱动管道上对应L形两边的其中一管路段呈竖直姿态,驱动管道该管路段端部竖直向上由收纳桶下方穿入收纳桶底面驱动孔,且驱动管道该管路段贯穿收纳桶底面驱动孔的两侧,驱动管道该管路段端部经中继活动轴承活动对接第二排气管的另一端,驱动管道该管路段的中心线与第二排气管的中心线相共线,驱动管道该管路段与第二排气管之间轴向相对转动,收纳桶底面驱动孔内壁一周与其所对应驱动管道该管路段上位置的外壁一周之间通过轴承连接,驱动管道该管路段与收纳桶底面相对转动;驱动齿轮组包括彼此相互匹配的第一伞形齿轮和第二伞形齿轮,第一伞形齿轮固定套设于驱动管道该管路段的外周上,转动电机的驱动杆端固定对接第二伞形齿轮,转动电机固定设置于收纳桶的下位空腔中,且第一伞形齿轮的齿纹与第二伞形齿轮的齿纹相互咬合,基于转动电机依次经过第二伞形齿轮、第一伞形齿轮的联动驱动作用下,驱动管道该管路段实现轴向转动;驱动管道上对应L形两边的另一管路段位于收纳桶的下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平衡板,平衡板的外径大于所述收纳桶竖直方向上投影的外径,平衡板上设置贯穿其上下面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收纳桶的外径相适应,平衡板以水平姿态通过其通孔套设于收纳桶的外周上,且平衡板的位置对应收纳桶的上位空腔的位置,平衡板通孔内壁一周与收纳桶外壁对应位置一周相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平衡板表面设置贯穿其上下面的镂空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所设计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采用全新结构设计,以收纳桶应用隔板实现上位空腔、中置空腔、下位空腔的基础设计,将下位空腔作为电控设置位置,并以气泵作为核心动力源,通过下位空腔中的中介排水容器设计,结合收纳桶顶部敞开口不同高度高位水浸传感器与低位水浸传感器的设计,通过实时排水与实时侦测的协同操作,将水面高度维持在高位水浸传感器与低位水浸传感器之间,则位于收纳桶敞开口边缘的杂物会水流自动流向收纳桶中,并且通过上位隔板实现杂物与水流的分离,获得对水面杂物的收集;与此同时,引气泵空气动力通过驱动管道进行排放,并结合转动电机对驱动管道的角度旋转控制,为所设计清扫提供方向可控的推力,实现清扫装置在水面的可控移动,整个设计装置能够实现远程控制,有效提高水面杂物的清扫效率;(2)本专利技术所设计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中,针对收纳桶,进一步设计加入平衡板,套设于收纳桶的外周上,在收纳桶漂浮于水面上时,以平衡板保持收纳桶在水中姿态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收纳桶中流水外排操作的稳定性,实现持续有效的水面杂物收集操作,并具体针对平衡板设计镂空结构,在获得平衡作用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水中流水对平衡板的扰动作用,降低所设计清扫装置在水中的不稳定性,进而综合保证清扫装置对水中杂物的清理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设计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设计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的应用示意图。其中,1.收纳桶,2.上位隔板,3.下位隔板,4.引气管道,5.中继活动轴承,6.驱动管道,7.轴承,8.中介排水容器,9.驱动齿轮组,9-1.第一伞形齿轮,9-2.第二伞形齿轮,10.第一排气管,11.第二排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桶(1)、上位隔板(2)、下位隔板(3)、引气管道(4)、中继活动轴承(5)、驱动管道(6)、轴承(7)、中介排水容器(8)、驱动齿轮组(9)、第一排气管(10)、第二排气管(11)、排水管(12)、控制模块(13),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13)相连接的电源(14)、转动电机(15)、高位水浸传感器(16)、低位水浸传感器(17)、无线通信模块(18)、第一电控阀(19)、第二电控阀(20)、第三电控阀(21)、第四电控阀(22)、气泵(23);电源(14)经过控制模块(13)分别为转动电机(15)、高位水浸传感器(16)、低位水浸传感器(17)、无线通信模块(18)、第一电控阀(19)、第二电控阀(20)、第三电控阀(21)、第四电控阀(22)、气泵(23)供电;/n其中,收纳桶(1)顶部敞开,底部封闭,收纳桶(1)以竖直姿态应用;上位隔板(2)的外径与收纳桶(1)的内径相适应,上位隔板(2)水平设置于收纳桶(1)内部,且上位隔板(2)的边缘一周与收纳桶(1)内壁对应位置一周相固定连接,上位隔板(2)表面设置贯穿其上下面的镂空结构;下位隔板(3)的外径与收纳桶(1)的内径相适应,下位隔板(3)水平设置于收纳桶(1)内部、上位隔板(2)的下方,且下位隔板(3)的边缘一周与收纳桶(1)内壁对应位置一周相固定连接;上位隔板(2)、下位隔板(3)由上至下将收纳桶(1)内部划分为上位空腔、中置空腔、下位空腔;/n控制模块(13)、电源(14)、无线通信模块(18)固定置于下位空腔中;低位水浸传感器(17)固定设置于收纳桶(1)顶部敞开口的边缘上,高位水浸传感器(16)通过立柱(24)固定设置于收纳桶(1)顶部敞开口的边缘上,高位水浸传感器(16)的高度高于低位水浸传感器(17)的高度,且高位水浸传感器(16)与低位水浸传感器(17)之间保持预设高度差;/n下位隔板(3)上设置贯穿其上下面的排水孔,中介排水容器(8)的顶部设置进水孔,中介排水容器(8)的底部设置排水孔,中介排水容器(8)固定设置于下位空腔中,下位隔板(3)上的排水孔通过管路对接中介排水容器(8)顶部的进水孔,第一电控阀(19)串联于该管路上,第一电控阀(19)在控制模块(13)的控制下针对该管路实现通断控制;中介排水容器(8)底部的排水孔对接排水管(12)的其中一端,排水管(12)的另一端穿过收纳桶(1)的底面,并位于收纳桶(1)的下方,第二电控阀(20)串联于排水管(12)上位于收纳桶(1)下位空腔中的管路段上,第二电控阀(20)在控制模块(13)的控制下针对排水管(12)实现通断控制;/n引气管道(4)的其中一端位于收纳桶(1)顶部敞开口的上方,且引气管道(4)该端的位置高于高位水浸传感器(16)的位置,引气管道(4)的另一端由收纳桶(1)顶部敞开口伸入,并依次穿过上位隔板(2)、下位隔板(3)置于下位空腔中,引气管道(4)沿收纳桶(1)的内壁进行布设;气泵(23)固定设置于收纳桶(1)的下位空腔中,引气管道(4)的另一端对接气泵(23)的进气口;气泵(23)的排气口同时对接第一排气管(10)的其中一端、第二排气管(11)的其中一端,第一排气管(10)的另一端对接中介排水容器(8)的侧面,且连通中介排水容器(8)的内部空间,第三电控阀(21)串联于第一排气管(10)上,第三电控阀(21)在控制模块(13)的控制下针对第一排气管(10)实现通断控制;第二排气管(11)呈竖直姿态,且第二排气管(11)的另一端竖直向下,第四电控阀(22)串联于第二排气管(11)上,第四电控阀(22)在控制模块(13)的控制下针对第二排气管(11)实现通断控制;收纳桶(1)底面上对应第二排气管(11)另一端的指向位置设置贯穿其上下面的驱动孔;驱动管道(6)呈L形管路,驱动管道(6)上对应L形两边的其中一管路段呈竖直姿态,驱动管道(6)该管路段端部竖直向上由收纳桶(1)下方穿入收纳桶(1)底面驱动孔,且驱动管道(6)该管路段贯穿收纳桶(1)底面驱动孔的两侧,驱动管道(6)该管路段端部经中继活动轴承(5)活动对接第二排气管(11)的另一端,驱动管道(6)该管路段的中心线与第二排气管(11)的中心线相共线,驱动管道(6)该管路段与第二排气管(11)之间轴向相对转动,收纳桶(1)底面驱动孔内壁一周与其所对应驱动管道(6)该管路段上位置的外壁一周之间通过轴承(7)连接,驱动管道(6)该管路段与收纳桶(1)底面相对转动;驱动齿轮组(9)包括彼此相互匹配的第一伞形齿轮(9-1)和第二伞形齿轮(9-2),第一伞形齿轮(9-1)固定套设于驱动管道(6)该管路段的外周上,转动电机(15)的驱动杆端固定对接第二伞形齿轮(9-2),转动电机(15)固定设置于收纳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渔业养殖区水面清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桶(1)、上位隔板(2)、下位隔板(3)、引气管道(4)、中继活动轴承(5)、驱动管道(6)、轴承(7)、中介排水容器(8)、驱动齿轮组(9)、第一排气管(10)、第二排气管(11)、排水管(12)、控制模块(13),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13)相连接的电源(14)、转动电机(15)、高位水浸传感器(16)、低位水浸传感器(17)、无线通信模块(18)、第一电控阀(19)、第二电控阀(20)、第三电控阀(21)、第四电控阀(22)、气泵(23);电源(14)经过控制模块(13)分别为转动电机(15)、高位水浸传感器(16)、低位水浸传感器(17)、无线通信模块(18)、第一电控阀(19)、第二电控阀(20)、第三电控阀(21)、第四电控阀(22)、气泵(23)供电;
其中,收纳桶(1)顶部敞开,底部封闭,收纳桶(1)以竖直姿态应用;上位隔板(2)的外径与收纳桶(1)的内径相适应,上位隔板(2)水平设置于收纳桶(1)内部,且上位隔板(2)的边缘一周与收纳桶(1)内壁对应位置一周相固定连接,上位隔板(2)表面设置贯穿其上下面的镂空结构;下位隔板(3)的外径与收纳桶(1)的内径相适应,下位隔板(3)水平设置于收纳桶(1)内部、上位隔板(2)的下方,且下位隔板(3)的边缘一周与收纳桶(1)内壁对应位置一周相固定连接;上位隔板(2)、下位隔板(3)由上至下将收纳桶(1)内部划分为上位空腔、中置空腔、下位空腔;
控制模块(13)、电源(14)、无线通信模块(18)固定置于下位空腔中;低位水浸传感器(17)固定设置于收纳桶(1)顶部敞开口的边缘上,高位水浸传感器(16)通过立柱(24)固定设置于收纳桶(1)顶部敞开口的边缘上,高位水浸传感器(16)的高度高于低位水浸传感器(17)的高度,且高位水浸传感器(16)与低位水浸传感器(17)之间保持预设高度差;
下位隔板(3)上设置贯穿其上下面的排水孔,中介排水容器(8)的顶部设置进水孔,中介排水容器(8)的底部设置排水孔,中介排水容器(8)固定设置于下位空腔中,下位隔板(3)上的排水孔通过管路对接中介排水容器(8)顶部的进水孔,第一电控阀(19)串联于该管路上,第一电控阀(19)在控制模块(13)的控制下针对该管路实现通断控制;中介排水容器(8)底部的排水孔对接排水管(12)的其中一端,排水管(12)的另一端穿过收纳桶(1)的底面,并位于收纳桶(1)的下方,第二电控阀(20)串联于排水管(12)上位于收纳桶(1)下位空腔中的管路段上,第二电控阀(20)在控制模块(13)的控制下针对排水管(12)实现通断控制;
引气管道(4)的其中一端位于收纳桶(1)顶部敞开口的上方,且引气管道(4)该端的位置高于高位水浸传感器(16)的位置,引气管道(4)的另一端由收纳桶(1)顶部敞开口伸入,并依次穿过上位隔板(2)、下位隔板(3)置于下位空腔中,引气管道(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跑强俊何杰李红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