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绝缘型卷绕带状脉冲形成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功率脉冲驱动源
的卷绕带状脉冲形成线,尤其是一种组合绝缘型卷绕带状脉冲形成线。
技术介绍
脉冲功率技术(Pulsedpowertechnology)是一种以较低的功率储存能量,将能量以高得多的功率变换为脉冲电磁能量并释放到特定负载中去的电物理技术,用于产生高功率电脉冲的装置被称为高功率脉冲驱动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核物理、电子束调制器物理、激光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发展,脉冲功率技术作为一门高技术新兴学科迅速发展起来,是当前国际上非常活跃的前沿高科技之一,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脉冲形成装置是高功率脉冲驱动源的核心部分之一,主要用于调制脉冲波形。卷绕带状脉冲形成线作为脉冲形成装置的一种,一般使用固体绝缘膜作为储能介质,将微波工程中广泛使用的带状线放大,并进行卷绕制作而成,即指利用平板导体与绝缘介质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顺序进行铺设,并卷绕成阿基米德螺旋线状,用来形成方波脉冲的一类器件。李嵩,钱宝良,杨汉武,等人在学术论文《Animprovedrolled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绝缘型卷绕带状脉冲形成线,包括金属带(1),金属带(1)由上金属带(1-3),中金属带(1-4)和下金属带(1-5)构成,上金属带(1-3),中金属带(1-4)和下金属带(1-5)长度均为L4,L4=22000mm,上金属带(1-3),中金属带(1-4)和下金属带(1-5)宽度均为D3;上金属带(1-3)厚度为a7、中金属带(1-4)厚度为a9,下金属带(1-5)厚度为a11,满足a7=a9=a11,均使用铜带制成;其特征在于组合绝缘型卷绕带状脉冲形成线还包括绝缘介质带(3),绝缘介质带(3)由上储能介质带(3-6),下储能介质带(3-7)和隔离介质带(3-8)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绝缘型卷绕带状脉冲形成线,包括金属带(1),金属带(1)由上金属带(1-3),中金属带(1-4)和下金属带(1-5)构成,上金属带(1-3),中金属带(1-4)和下金属带(1-5)长度均为L4,L4=22000mm,上金属带(1-3),中金属带(1-4)和下金属带(1-5)宽度均为D3;上金属带(1-3)厚度为a7、中金属带(1-4)厚度为a9,下金属带(1-5)厚度为a11,满足a7=a9=a11,均使用铜带制成;其特征在于组合绝缘型卷绕带状脉冲形成线还包括绝缘介质带(3),绝缘介质带(3)由上储能介质带(3-6),下储能介质带(3-7)和隔离介质带(3-8)构成;金属带(1)和绝缘介质带(3)按照上金属带(1-3)-上储能介质带(3-6)-中金属带(1-4)-下储能介质带(3-7)-下金属带(1-5)-隔离介质带(3-8)的顺序依次叠加,并卷绕成阿基米德螺旋线状;
上储能介质带(3-6)和下储能介质带(3-7)长度均为L3;上储能介质带(3-6)宽度和下储能介质带(3-7)宽度均为D4;上储能介质带(3-6)和下储能介质带(3-7)均由n2层聚酰亚胺膜和n1层聚丙烯膜叠加而成,起储存电场能作用;上储能介质带(3-6)厚度为a8,下储能介质带(3-7)厚度为a10,满足a8=a10=n1×h1+n2×h2,0.8mm≤a8≤1.5mm,h2为单层聚酰亚胺膜的厚度,h1为单层聚丙烯膜的厚度;在垂直于上金属带(1-3)表面方向上,上储能介质带(3-6)中聚酰亚胺膜与聚丙烯膜呈“三明治”结构分布,即该方向上储能介质带(3-6)由第一上聚酰亚胺膜(3-6-1)、第一中聚丙烯膜(3-6-2)、第一下聚酰亚胺膜(3-6-3)叠加构成,其中第一中聚丙烯膜(3-6-2)总厚度为a=n1×h1,第一中聚丙烯膜(3-6-2)与上金属带(1-3)距离为h,即第一上聚酰亚胺膜(3-6-1)厚度为h,0mm<h≤0.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嵩,刘啸,高景明,杨汉武,张自成,闵亚飞,刘照华,晏龙波,蔡浩,陈冬群,钱宝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