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915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芯、绝缘层、外导体圈及聚氯乙烯护套,内导体芯由线芯和第一铜箔带组成,绝缘层由第一硬泡沫带、热塑性弹性体套管及第二硬泡沫带组成,外导体圈由第二铜箔带、铜网屏蔽层及第三铜箔带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第一铜箔带作为导电的线芯的导体屏蔽层,用于消除导体表面的衰减;绝缘层具有空气含量大、密度小、柔软易弯曲的特性,大幅降低微波信号传输过程中的电介常数和耗散因子;外导体圈为形成双夹层的屏蔽结构,进一步降低信号发散的电介常数和耗散因子,并提高对外界环境信号的屏蔽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
本技术涉及同轴电缆
,尤其涉及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
技术介绍
微波同轴电缆在在雷达、通信、计算机、精密仪器仪表及医疗测试等领域有及其广泛的应用,是无线电通信系统及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元件。近年来随着对同轴电缆内导体及外导体的信号衰减测试越来越准确,人们对同轴电缆的信号传输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要求微波同轴电缆在微波信号传输过程中具备可靠性、高带宽及高隔离度等基本特性,还要求其具备高频损耗低、相位稳定、轻质柔软等新的特性,给电缆开发人员提供了较大难题。超高性能要求的微波同轴电缆,则需要开发新型的电缆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芯、设置在内导体芯外的绝缘层、设置在绝缘层外的外导体圈以及挤包在外导体圈的聚氯乙烯护套,内导体芯由多股镀锡铜导线沿同轴绞合而成的线芯以及绕包在线芯外的第一铜箔带组成,第一铜箔带由双面镀银铜箔带缠绕一层而成;绝缘层由缠绕在第一铜箔带外的第一硬泡沫带、套接在第一硬泡沫带外的热塑性弹性体套管以及缠绕在热塑性弹性体套管外的第二硬泡沫带组成;外导体圈由绕包在第二硬泡沫带外的第二铜箔带、套接在第二铜箔带外的铜网屏蔽层以及绕包在铜网屏蔽层外的第三铜箔带组成,第二铜箔带与第二硬泡沫带的螺旋方向相反。优选地,第二铜箔带和第三铜箔带均是由双面镀银铜箔带多层缠绕而成的,第二铜箔带和第三铜箔带分别具有4-5层铜箔带;第一铜箔带、第二铜箔带和第三铜箔带的双面镀银铜箔带的缠绕重叠率具体为30-50%,双面镀银铜箔带的厚度为0.15-0.2mm,其双面的镀银层厚度为10-30μm,采用双面镀银铜箔带重叠绕包的方式形成较致密的导体屏蔽,且厚度较薄。第一铜箔带作为线芯的内屏蔽层,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线芯在传输微波信号时的表面信号衰减,事实上同轴电缆的信号衰减最强的就是在缆芯内导体的表面,采用镀银铜箔,一方面提高表面导电性,降低衰减,另一方面形成三层不同导电性的介电层,有效防止信号波发散传播。优选地,第一硬泡沫带和第二硬泡沫带分别由厚度为5-8mm、宽度为10-12mm的多孔聚氨酯泡沫条沿螺旋方向绕包而成,并形成宽度为10-12mm、横截面为矩形结构的螺旋槽。实际制备时,采用发泡聚氨酯泡沫挤出,使缆芯螺旋进动,待热固化后,即形成较硬质的第一硬泡沫带和第二硬泡沫带,采用带螺旋槽的第一硬泡沫带和第二硬泡沫带,提高绝缘层的空气含量,且由于密度小且含有大量空气介质,电介常数和耗散因子均大幅较小。优选地,热塑性弹性体套管的厚度为40-50mm,起绝缘和隔绝内外导体的作用,同时具有较佳的柔软性,便于电缆的弯曲。优选地,铜网屏蔽层是由直径为8mm的铜线编织而成的单层网状结构,铜网屏蔽层的编织密度为30-50%,铜网屏蔽层作为第二铜箔带和第三铜箔带的骨架支撑结构,其内含有大量空气,也是为了在基本不影响电缆弯曲的情况下,降低信号发散的电介常数和耗散因子,形成双夹层的屏蔽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第一铜箔带作为导电的线芯的导体屏蔽层,用于消除导体表面的衰减;采用带螺旋槽的第一硬泡沫带和第二硬泡沫带并在二者之间夹有热塑性弹性体套管,形成的绝缘层具有空气含量大、密度小、柔软易弯曲的特性,大幅降低微波信号传输过程中的电介常数和耗散因子;采用铜网屏蔽层作为第二铜箔带和第三铜箔带的骨架支撑结构,其内含有大量空气,也是为了在基本不影响电缆弯曲的情况下,形成双夹层的屏蔽结构,进一步降低信号发散的电介常数和耗散因子,并提高对外界环境信号的屏蔽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的内部结构剖析图;图中:内导体芯1、线芯101、第一铜箔带102、绝缘层2、第一硬泡沫带201、热塑性弹性体套管202、第二硬泡沫带203、螺旋槽204、外导体圈3、第二铜箔带301、铜网屏蔽层302、第三铜箔带303、聚氯乙烯护套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2,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芯1、设置在内导体芯1外的绝缘层2、设置在绝缘层2外的外导体圈3以及挤包在外导体圈3的聚氯乙烯护套4,内导体芯1由多股镀锡铜导线沿同轴绞合而成的线芯101以及绕包在线芯101外的第一铜箔带102组成,第一铜箔带102由双面镀银铜箔带缠绕一层而成;绝缘层2由缠绕在第一铜箔带102外的第一硬泡沫带201、套接在第一硬泡沫带201外的热塑性弹性体套管202以及缠绕在热塑性弹性体套管202外的第二硬泡沫带203组成;外导体圈3由绕包在第二硬泡沫带203外的第二铜箔带301、套接在第二铜箔带301外的铜网屏蔽层302以及绕包在铜网屏蔽层302外的第三铜箔带303组成,第二铜箔带301与第二硬泡沫带203的螺旋方向相反。参照图1-2,第二铜箔带301和第三铜箔带303均是由双面镀银铜箔带多层缠绕而成的,第二铜箔带301和第三铜箔带303分别具有4-5层铜箔带;第一铜箔带102、第二铜箔带301和第三铜箔带303的双面镀银铜箔带的缠绕重叠率具体为30-50%,双面镀银铜箔带的厚度为0.15-0.2mm,其双面的镀银层厚度为10-30μm,采用双面镀银铜箔带重叠绕包的方式形成较致密的导体屏蔽,且厚度较薄。第一铜箔带102作为线芯101的内屏蔽层,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线芯101在传输微波信号时的表面信号衰减,事实上同轴电缆的信号衰减最强的就是在缆芯内导体的表面,采用镀银铜箔,一方面提高表面导电性,降低衰减,另一方面形成三层不同导电性的介电层,有效防止信号波发散传播。参照图1-2,第一硬泡沫带201和第二硬泡沫带203分别由厚度为5-8mm、宽度为10-12mm的多孔聚氨酯泡沫条沿螺旋方向绕包而成,并形成宽度为10-12mm、横截面为矩形结构的螺旋槽204。实际制备时,采用发泡聚氨酯泡沫挤出,使缆芯螺旋进动,待热固化后,即形成较硬质的第一硬泡沫带201和第二硬泡沫带203,采用带螺旋槽204的第一硬泡沫带201和第二硬泡沫带203,提高绝缘层的空气含量,且由于密度小且含有大量空气介质,电介常数和耗散因子均大幅较小。参照图1-2,热塑性弹性体套管202的厚度为40-50mm,起绝缘和隔绝内外导体的作用,同时具有较佳的柔软性,便于电缆的弯曲。参照图1-2,铜网屏蔽层302是由直径为8mm的铜线编织而成的单层网状结构,铜网屏蔽层302的编织密度为30-50%,铜网屏蔽层302作为第二铜箔带301和第三铜箔带303的骨架支撑结构,其内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芯(1)、设置在内导体芯(1)外的绝缘层(2)、设置在绝缘层(2)外的外导体圈(3)以及挤包在外导体圈(3)的聚氯乙烯护套(4),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芯(1)由多股镀锡铜导线沿同轴绞合而成的线芯(101)以及绕包在线芯(101)外的第一铜箔带(102)组成,所述第一铜箔带(102)由双面镀银铜箔带缠绕一层而成;/n所述绝缘层(2)由缠绕在第一铜箔带(102)外的第一硬泡沫带(201)、套接在第一硬泡沫带(201)外的热塑性弹性体套管(202)以及缠绕在热塑性弹性体套管(202)外的第二硬泡沫带(203)组成;/n所述外导体圈(3)由绕包在第二硬泡沫带(203)外的第二铜箔带(301)、套接在第二铜箔带(301)外的铜网屏蔽层(302)以及绕包在铜网屏蔽层(302)外的第三铜箔带(303)组成,所述第二铜箔带(301)与第二硬泡沫带(203)的螺旋方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芯(1)、设置在内导体芯(1)外的绝缘层(2)、设置在绝缘层(2)外的外导体圈(3)以及挤包在外导体圈(3)的聚氯乙烯护套(4),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芯(1)由多股镀锡铜导线沿同轴绞合而成的线芯(101)以及绕包在线芯(101)外的第一铜箔带(102)组成,所述第一铜箔带(102)由双面镀银铜箔带缠绕一层而成;
所述绝缘层(2)由缠绕在第一铜箔带(102)外的第一硬泡沫带(201)、套接在第一硬泡沫带(201)外的热塑性弹性体套管(202)以及缠绕在热塑性弹性体套管(202)外的第二硬泡沫带(203)组成;
所述外导体圈(3)由绕包在第二硬泡沫带(203)外的第二铜箔带(301)、套接在第二铜箔带(301)外的铜网屏蔽层(302)以及绕包在铜网屏蔽层(302)外的第三铜箔带(303)组成,所述第二铜箔带(301)与第二硬泡沫带(203)的螺旋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铜箔带(301)和第三铜箔带(3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元元计克云姜绪宏吴浩吴本荣张少东刘美法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宏源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