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双向作用的压电陶瓷与电流变液自耦合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8550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双向作用的压电陶瓷与电流变液自耦合阻尼器。它主要由压电供能部分和阻尼腔部分组成。弹簧和压簧板关于一组压电陶瓷对称布置。当活塞杆受到外界的振动时,上下对称布置的压簧板和弹簧随活塞杆一起运动,对压电陶瓷施加压力,产生电压。在压缩与复原双向行程中,压电陶瓷一直受压产生感应电压并通过导线连接到内外电极上,在环形阻尼通道间产生电场,其间的电流变液受电场作用粘度增加,阻尼器上下腔形成压差从而减小活塞的振动。活塞振动幅度越大产生的电压越高,电流变液产生的阻力就越大,从而达到系统自耦合减振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减少了压电陶瓷的数量仍达到双程供电的效果,提高了压电陶瓷的利用效率,节省了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作用的压电陶瓷与电流变液自耦合阻尼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电流变液阻尼器,在工作时无需外接电源,能够随外界振动幅度自耦合减振的智能阻尼器。
技术介绍
电流变液(electrorheologicalfluids,ERF流体)是一种智能材料,它一般是由微米(或纳米)尺度的具有高介电常数的颗粒均匀分散在绝缘的低介电常数的油相介质中形成的悬浮液。当施加外电场时,ERF流体从流动状态转变为类固体状态,其表观粘度急增几个数量级,并达到较高的剪切应力。该过程是可逆、可控、迅速和低功耗的。这些优良的机电耦合性能使ERF流体能有效地解决机械工程中能量传递和控制问题。赵晓鹏等在专利“一种无外电源的自耦合电流变液阻尼器”(ZL02139476.8)中,设计了用压电陶瓷供电的自适应电流变液阻尼器,省去了外部电源,但是整个阻尼器只有在向下压缩的过程中压电陶瓷才起作用,产生阻尼,回程中并无可变阻尼。阻尼器中没有考虑活塞杆造成的阻尼器内腔体积变化,实际应用中几乎不可实现。刘伟等在专利“一种新型压电陶瓷与电流变液自耦合阻尼器”(CN110195760A)中采用了压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作用的压电陶瓷与电流变液自耦合阻尼器,由活塞杆(11)、压簧板(10)、下弹簧(12)、上弹簧(14)、压电陶瓷(13)、固定板(18)、导线(19)组成的压电供能部分;由环形阻尼通道(3)、内电极板(4)、外电极板(5)、流通孔(6)、电流变液(23)组成的阻尼部分;另外由气室(21)、环形浮动活塞(22)完成阻尼腔体积补偿;由内筒(2)、外筒(1)、垫片(7)、六角螺母(8)、螺栓(9)、顶盖(15)、O形密封圈(20)等完成阻尼器的封装,其特征是压电供能部分和阻尼腔部分上下顺序连接,对称分布的弹簧和压簧板能够使压电陶瓷双向受压产生电压,固定在内外筒上的内外极板之间形成阻尼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作用的压电陶瓷与电流变液自耦合阻尼器,由活塞杆(11)、压簧板(10)、下弹簧(12)、上弹簧(14)、压电陶瓷(13)、固定板(18)、导线(19)组成的压电供能部分;由环形阻尼通道(3)、内电极板(4)、外电极板(5)、流通孔(6)、电流变液(23)组成的阻尼部分;另外由气室(21)、环形浮动活塞(22)完成阻尼腔体积补偿;由内筒(2)、外筒(1)、垫片(7)、六角螺母(8)、螺栓(9)、顶盖(15)、O形密封圈(20)等完成阻尼器的封装,其特征是压电供能部分和阻尼腔部分上下顺序连接,对称分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辉姚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