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结构柱变截面节点钢筋的转换连接结构及实施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装配式结构柱变截面节点钢筋的转换连接结构及实施方法。
技术介绍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倡导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柱子作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竖向支撑构件,对上、下节柱的连接节点进行研究,对推广和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中,随着竖向、水平向荷载的变化,竖向构件会出现混凝土变截面及竖向钢筋变直径、根数的现象,目前,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竖向构件的变截面处钢筋连接节点的处理与转换方面是个技术难题。传统的处理方法多采用竖向钢筋弯折过渡的方法,但弯折过渡存在施工难度大、弯折精度不准确的问题,由此产生上、下节柱钢筋无法进行精准对接的问题,同时,弯折改变了钢筋合理的直线受力状态,造成竖向钢筋和箍筋无法进行可靠接触,对节点的安全性能带来隐患。因此,变截面节点处钢筋的转换连接方式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影响较大,需要再此问题上进行优化 ...
【技术保护点】
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变截面节点钢筋的转换连接结构,包括上节柱(1)和下节柱(3),所述下节柱(3)处连接框架梁(9),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节柱(1)和下节柱(3)之间设置转换钢板(5),所述转换钢板(5)表面预留第一连接孔(6)、第二连接孔(7)和浇筑预留孔(13),所述上节柱(1)中设置与第二连接孔(7)对应的灌浆套筒(11),所述灌浆套筒(11)与第二连接孔(7)之间设置短筋(8),所述下节柱(3)中的第二纵向钢筋(4)与第一连接孔(6)连接,所述短筋(8)、转换钢板(5)和第二纵向钢筋(4)之间通过设置混凝土层形成整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变截面节点钢筋的转换连接结构,包括上节柱(1)和下节柱(3),所述下节柱(3)处连接框架梁(9),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节柱(1)和下节柱(3)之间设置转换钢板(5),所述转换钢板(5)表面预留第一连接孔(6)、第二连接孔(7)和浇筑预留孔(13),所述上节柱(1)中设置与第二连接孔(7)对应的灌浆套筒(11),所述灌浆套筒(11)与第二连接孔(7)之间设置短筋(8),所述下节柱(3)中的第二纵向钢筋(4)与第一连接孔(6)连接,所述短筋(8)、转换钢板(5)和第二纵向钢筋(4)之间通过设置混凝土层形成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变截面节点钢筋的转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6)为上宽下窄的圆台孔,所述第二连接孔(7)为上窄下宽的倒圆台孔,所述短筋(8)与第二连接孔(7)焊接固定,所述第二纵向钢筋(4)与第一连接孔(6)焊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变截面节点钢筋的转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纵向钢筋(4)及短筋(8)上均设置定位螺母(14),所述第一连接孔(6)和第二连接孔(7)处均设置钢筋锚固板(15),所述转换钢板(5)分别与上节柱(1)、下节柱(3)通过定位螺母(14)和钢筋锚固板(15)配合机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变截面节点钢筋的转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6)有多个并均布在转换钢板(5)上与下节柱(3)对应的四角位置,所述第二连接孔(7)有多个并均布在转换钢板(5)上与上节柱(1)四角对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变截面节点钢筋的转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节柱(1)放置在下节柱(3)中央位置保持与下节柱(3)同心,所述框架梁(9)在下节柱四周分别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变截面节点钢筋的转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节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伟,李亚克,雒加岩,张意祥,贾向军,张振魁,杨保坤,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第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二建集团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