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升降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724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升降柱,包括预埋外筒、安装架、升降柱身、升降驱动缸以及接触感应器;预埋外筒为顶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安装架安装于预埋外筒内,安装架包括顶部固定件、底板以及设于顶部固定件与底板的两者周缘之间的若干导向柱,顶部固定件上设有伸出口,升降柱身通过伸出口设于若干导向柱之间,升降柱身于底端对外延伸设有导向板,升降驱动缸安装在底板上,升降驱动缸设有驱动杆的一端伸入至升降柱身内,并通过驱动杆与升降柱身连接;接触感应器安装在底板上于导向板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新型升降柱能有效地控制升降柱身的下降幅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升降柱
本技术涉及道闸控制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升降柱。
技术介绍
升降柱,又称升降地柱或防冲撞路桩、隔离桩等,升降柱广泛用于城市交通、军队及国家重要机关大门及周边、步行街、高速公路收费站、机场、学校、银行、大型会所、停车场等许多场,通过对过往车辆的限制,有效地保障了交通秩序及主要设施和场所的安全。目前的升降柱在使用时通过柱身相对于外筒上升,起到限制作用。但在使用完后,柱身相对于外筒下降时,柱身容易过度下降,使得柱身缩入到外筒内形成一个凹坑,导致行人通过时,容易无意间踩到或碰到凹坑上摔倒,具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升降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升降柱,包括预埋外筒、安装架、升降柱身、升降驱动缸以及接触感应器;所述预埋外筒为顶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安装架安装于预埋外筒内,所述安装架包括顶部固定件、底板以及设于顶部固定件与底板的两者周缘之间的若干导向柱,所述顶部固定件上设有伸出口,所述升降柱身通过伸出口设于若干导向柱之间,所述升降柱身于底端对外延伸设有导向板,所述升降驱动缸安装在底板上,升降驱动缸设有驱动杆的一端伸入至升降柱身内,并通过驱动杆与升降柱身连接,通过升降驱动缸的驱动杆伸缩带动升降柱身从伸出口相对于预埋外筒升降;所述接触感应器安装在底板上于导向板的下方,以供升降柱身相对于预埋外筒下降回位时,导向板触碰接触感应器的感应头,接触感应器传递信号至升降驱动缸,使升降柱身停止下降。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导向板上相对于每一导向柱对应地设有一导套,每一导向柱从对应的导套中穿过。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预埋外筒于顶端开口的周缘对外延伸设有固定板,所述顶部固定件与固定板之间设有连接板,通过连接板相对连接顶部固定件与固定板。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预埋外筒内于底壁上设有凸块,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凸块位置对应且形状对应的凹槽,以供安装架安装于预埋外筒内时,凸块与凹槽对应卡合。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升降柱身为中空且底端开口的柱形结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升降柱身于顶端设有挡板,通过挡板抵持伸出口。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接触感应器共有两件,两件接触感应器相对设于底板的两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预埋外筒的筒身两侧相对设有两件把手,便于预埋外筒的移动输送。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顶部固定件与底板之间设有导线槽,以供升降驱动缸与接触感应器的线路穿过导线槽设置。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导向板与底板对应导线槽开设有缺口,便于导线槽的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升降柱能有效地控制升降柱身的下降幅度,有效地防止升降柱身过度下降,提高了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新型升降柱的示意图。图2为新型升降柱拆除预埋外筒后的示意图。图3为升降柱身与升降驱动缸的连接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图2与图3,一种新型升降柱,包括预埋外筒10、安装架20、升降柱身30、升降驱动缸40以及接触感应器50;其中,所述预埋外筒10为顶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安装架20安装于预埋外筒10内,所述安装架20包括顶部固定件21、底板22以及设于顶部固定件21与底板22的两者周缘之间的若干导向柱23,所述顶部固定件21于中心设有伸出口211,所述升降柱身30通过伸出口211设于若干导向柱23之间,所述升降柱身30于底端对外延伸设有导向板31,导向板31上相对于每一导向柱23对应地设有一导套311,每一导向柱23从对应的导套311中穿过,所述升降驱动缸40安装在底板22上,升降驱动缸40设有驱动杆的一端伸入至升降柱身30内,并通过驱动杆与升降柱身30连接,通过升降驱动缸40的驱动杆伸缩带动升降柱身30从伸出口211相对于预埋外筒10升降;所述接触感应器50安装在底板22上于导向板31的下方,以供升降柱身30相对于预埋外筒10下降回位时,导向板31触碰接触感应器50的感应头,接触感应器50传递信号至升降驱动缸40,使升降柱身30停止下降,从而控制升降柱身30的下降幅度,有效地防止升降柱身30过度下降。进一步地,所述预埋外筒10于顶端开口的周缘对外延伸设有固定板101,所述顶部固定件21与固定板101之间设有连接板102,通过连接板102相对连接顶部固定件21与固定板101。进一步地,所述预埋外筒10内于底壁上设有凸块103,所述底板22上开设有与凸块103位置对应且形状对应的凹槽221,以供安装架20安装于预埋外筒10内时,凸块103与凹槽221对应卡合,使安装架20的安装更为稳定。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柱身30为中空且底端开口的柱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柱身30于顶端设有挡板301,通过挡板301抵持伸出口211。进一步地,所述接触感应器50共有两件,两件接触感应器50相对设于底板22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预埋外筒10的筒身两侧相对设有两件把手104,便于预埋外筒10的移动输送。进一步地,所述顶部固定件21与底板22之间设有导线槽105,以供升降驱动缸40与接触感应器50的线路穿过导线槽105设置;所述导向板31与底板22对应导线槽105开设有缺口106,便于导线槽105的设置。本技术一种新型升降柱的使用方式,如下:在所述新型升降柱使用时,升降驱动缸40的驱动杆伸出带动升降柱身30从伸出口211相对于预埋外筒10上升,起到限制作用;而在所述新型升降柱使用完后,升降驱动缸40的驱动杆收缩带动升降柱身30从伸出口211相对于预埋外筒10下降,在升降柱身30的下降过程中,导向板31触碰接触感应器50的感应头,接触感应器50传递信号至升降驱动缸40,使升降柱身30停止下降,控制升降柱身30的下降幅度。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新型升降柱能有效地控制升降柱身30的下降幅度,有效地防止升降柱身30过度下降,提高了安全性。只要不违背本技术创造的思想,对本技术的各种不同实施例进行任意组合,均应当视为本技术公开的内容;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对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的变型及不同实施例进行的不违背本技术创造的思想的任意组合,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升降柱,包括预埋外筒(10)、安装架(20)、升降柱身(30)、升降驱动缸(40)以及接触感应器(50),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外筒(10)为顶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安装架(20)安装于预埋外筒(10)内,所述安装架(20)包括顶部固定件(21)、底板(22)以及设于顶部固定件(21)与底板(22)的两者周缘之间的若干导向柱(23),所述顶部固定件(21)上设有伸出口(211),所述升降柱身(30)通过伸出口(211)设于若干导向柱(23)之间,所述升降柱身(30)于底端对外延伸设有导向板(31),所述升降驱动缸(40)安装在底板(22)上,升降驱动缸(40)设有驱动杆的一端伸入至升降柱身(30)内,并通过驱动杆与升降柱身(30)连接,通过升降驱动缸(40)的驱动杆伸缩带动升降柱身(30)从伸出口(211)相对于预埋外筒(10)升降;所述接触感应器(50)安装在底板(22)上于导向板(31)的下方,以供升降柱身(30)相对于预埋外筒(10)下降回位时,导向板(31)触碰接触感应器(50)的感应头,接触感应器(50)传递信号至升降驱动缸(40),使升降柱身(30)停止下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升降柱,包括预埋外筒(10)、安装架(20)、升降柱身(30)、升降驱动缸(40)以及接触感应器(50),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外筒(10)为顶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安装架(20)安装于预埋外筒(10)内,所述安装架(20)包括顶部固定件(21)、底板(22)以及设于顶部固定件(21)与底板(22)的两者周缘之间的若干导向柱(23),所述顶部固定件(21)上设有伸出口(211),所述升降柱身(30)通过伸出口(211)设于若干导向柱(23)之间,所述升降柱身(30)于底端对外延伸设有导向板(31),所述升降驱动缸(40)安装在底板(22)上,升降驱动缸(40)设有驱动杆的一端伸入至升降柱身(30)内,并通过驱动杆与升降柱身(30)连接,通过升降驱动缸(40)的驱动杆伸缩带动升降柱身(30)从伸出口(211)相对于预埋外筒(10)升降;所述接触感应器(50)安装在底板(22)上于导向板(31)的下方,以供升降柱身(30)相对于预埋外筒(10)下降回位时,导向板(31)触碰接触感应器(50)的感应头,接触感应器(50)传递信号至升降驱动缸(40),使升降柱身(30)停止下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31)上相对于每一导向柱(23)对应地设有一导套(311),每一导向柱(23)从对应的导套(311)中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外筒(10)于顶端开口的周缘对外延伸设有固定板(101),所述顶部固定件(21)与固定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锴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欧仕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