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690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属于园林技术领域,包括地基,地基的顶端表面固定铺设透水砖主体,透水砖主体的外侧表面开设导流槽,透水砖主体的顶端表面固定开设排水口与排水槽,透水砖主体的底端固定连接定位块,定位块呈突出设置。通过呈梯形设置的透水砖主体和导流槽,在进行铺设使用的过程中,向外倾斜的外侧表面能够很好的将水流进行引导的效果,避免水流在砖体表面堆积而导致砖体含水量饱和,通过相通连接的排水槽与排水口,受透水砖主体顶端内凹表面的影响,排水槽同样呈向内倾斜状态,在水量过大的时候有效的引导水流,防止在砖体出现积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园林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
技术介绍
在园林小气候中,较为湿润多雨,地面湿滑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在路面上通常铺设透水砖或者镶嵌卵石来达到防护的效果,渗水砖也叫透水砖、荷兰砖等,属于绿色环保新型建材,原材料多采用水泥、砂、矿渣、粉煤灰等环保材料为主高压成形。渗水砖渗水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合理的材料级配,在成型后的砖体中形成大量微小孔隙,从而使雨水可以通过孔隙渗入地下,在遇到水流量较大的情况下,砖体受水流影响而饱和度过大,排水不够通常,而常规的透水砖即使在表面设置凹槽或者导水槽来排水透水,但林园路面的结构在雨水渗透之后不能很好的对渗透的水进行排水处理,水流长期堆积在地表顶层与透水砖之间,使得透水砖与地面之间的连接不稳定,受到外力时很容易出现断裂移位的情况,同时这样长期下去,对路面的基层结构具有很大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于解决背景中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地基,地基的顶端表面固定铺设透水砖主体,透水砖主体的外侧表面开设导流槽,透水砖主体的顶端表面固定开设排水口与排水槽,透水砖主体的底端固定连接定位块,定位块呈突出设置,地基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铺设有碎土层、沙土层、第一透水层、第二透水层和净水滤层、第一加固网和第二加固网,透水砖主体与净水滤层之间可增设水泥堆砌层。优选的,所述透水砖主体呈梯形块状设置,外侧竖向表面呈向外倾斜状,导流槽设置若干个。优选的,所述透水砖主体的表面呈内凹设置,顶端表面与主体顶端边缘呈向内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排水槽位于排水口的外侧设置,同时对应透水砖主体的顶端四角,排水口与排水槽在透水砖主体内部相通。优选的,所述碎土层在地基的底部进行铺设,在进行铺设的时候,使用外部压实设备进行多次压实,作为地基基层。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固网位于沙土层与第一透水层之间,第二加固网位于第一透水层与第二透水层之间,第一加固网和第二加固网设置为金属网。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水层与第二透水层设置为碎石层与卵石层。优选的,所述净水滤层设置为双层活性炭吸附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该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通过呈梯形设置的透水砖主体和导流槽,在进行铺设使用的过程中,向外倾斜的外侧表面能够很好的将水流进行引导的效果,避免水流在砖体表面堆积而导致砖体含水量饱和。2、该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通过相通连接的排水槽与排水口,受透水砖主体顶端内凹表面的影响,排水槽同样呈向内倾斜状态,在水量过大的时候有效的引导水流,防止在砖体出现积水的情况。3、该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通过第一加固网与第二加固网,加强相邻层面结构之间的连接。4、该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通过第一透水层与第二透水层,有效的加强地面结构对地表水流的吸收,加强透水效果。5、该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通过位于地基表层的净水滤层,在地表透水的时候,向地基内层结构流向的水流接触到净水滤层,有效的进行过滤,达到净水的效果,配合现有的水循环系统,具有很高的二次利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透水砖铺设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透水砖主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中:1-地基,2-透水砖主体,3-碎土层,4-沙土层,5-第一透水层,6-第二透水层,7-净水滤层,8-第一加固网,9-第二加固网,10-排水口,11-排水槽,12-导流槽,13-定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包括地基1,地基1的顶端表面固定铺设透水砖主体2,透水砖主体2的外侧表面开设导流槽12,透水砖主体2的顶端表面固定开设排水口10与排水槽11,透水砖主体2的底端固定连接定位块13,定位块13呈突出设置,地基1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铺设有碎土层3、沙土层4、第一透水层5、第二透水层6和净水滤层7、第一加固网8和第二加固网9,透水砖主体2与净水滤层7之间可增设水泥堆砌层。本实施例中,透水砖主体2呈梯形块状设置,外侧竖向表面呈向外倾斜状,导流槽12设置若干个,通过呈梯形设置的透水砖主体2和导流槽12,在进行铺设使用的过程中,向外倾斜的外侧表面能够很好的将水流进行引导的效果,避免水流在砖体表面堆积而导致砖体含水量饱和。本实施例中,透水砖主体2的表面呈内凹设置,顶端表面与主体顶端边缘呈向内倾斜设置,排水槽11位于排水口10的外侧设置,同时对应透水砖主体2的顶端四角,排水口10与排水槽11在透水砖主体2内部相通,通过相通连接的排水槽11与排水口10,受透水砖主体2顶端内凹表面的影响,排水槽11同样呈向内倾斜状态,在水量过大的时候有效的引导水流,防止在砖体出现积水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碎土层3在地基1的底部进行铺设,在进行铺设的时候,使用外部压实设备进行多次压实,作为地基1基层,第一加固网8位于沙土层4与第一透水层5之间,第二加固网9位于第一透水层5与第二透水层6之间,第一加固网8和第二加固网9设置为金属网,通过第一加固网8与第二加固网9,加强相邻层面结构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水层5与第二透水层6设置为碎石层与卵石层,通过第一透水层5与第二透水层6,有效的加强地面结构对地表水流的吸收,加强透水效果。本实施例中,净水滤层7设置为双层活性炭吸附层,通过位于地基1表层的净水滤层7,在地表透水的时候,向地基1内层结构流向的水流接触到净水滤层7,有效的进行过滤,达到净水的效果,配合现有的水循环系统,具有很高的二次利用效果。在使用本技术一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时,使用人员将透水砖主体2进行在地面进行铺设,在地基1内部将各种层面结构进行铺设,定位块13增强地面与砖体之间的连接,之后在使用的过程中,透水砖主体2的顶端表面与表面设置的排水槽11和导流槽12,将砖体表面的水流通过排水口10汇聚排向地基1中,水流首先经过净水滤层7的过滤一次向下流动,而作为碎石层与卵石层的第一透水层5以及第二透水层6,加快透水速度,在进行透水层进行铺设的时候,通过与相邻层体之间设置的第一加固网8与第二加固网9加强层体结构之间的连接。以上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包括地基(1),其特征在于:地基(1)的顶端表面固定铺设透水砖主体(2),透水砖主体(2)的外侧表面开设导流槽(12),透水砖主体(2)的顶端表面固定开设排水口(10)与排水槽(11),透水砖主体(2)的底端固定连接定位块(13),定位块(13)呈突出设置,地基(1)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铺设有碎土层(3)、沙土层(4)、第一透水层(5)、第二透水层(6)和净水滤层(7)、第一加固网(8)和第二加固网(9),透水砖主体(2)与净水滤层(7)之间可增设水泥堆砌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园林路面透水结构,包括地基(1),其特征在于:地基(1)的顶端表面固定铺设透水砖主体(2),透水砖主体(2)的外侧表面开设导流槽(12),透水砖主体(2)的顶端表面固定开设排水口(10)与排水槽(11),透水砖主体(2)的底端固定连接定位块(13),定位块(13)呈突出设置,地基(1)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铺设有碎土层(3)、沙土层(4)、第一透水层(5)、第二透水层(6)和净水滤层(7)、第一加固网(8)和第二加固网(9),透水砖主体(2)与净水滤层(7)之间可增设水泥堆砌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园林路面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主体(2)呈梯形块状设置,外侧竖向表面呈向外倾斜状,导流槽(12)设置若干个。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任意一项所述的园林路面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主体(2)的表面呈内凹设置,顶端表面与主体顶端边缘呈向内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苑艺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